
一、并購的經濟學解釋以及跨國公司并購狀況概述。
并購在經濟學上的解釋如下:并購,包括兼并和收購。兼并是指兩家或者更多的獨立企業、公司合并組成一家企業,通常是一家占優勢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收購是指一家企業以現金或者有價證券購買另一家企業的股票或資產的方式獲得該公司的全部資產或者資產的所有權,以擁有對該企業的控制權。理論和實踐證明,并購是一家企業獲得自身發展壯大,取得國際競爭優勢的最快速最有效的途徑。
跨國并購是一國(母國)企業為了實現某種目的,通過取得另一國(東道國)企業的全部或者部分資產或者股份,對另一國(東道國)企業的經營管理實施完全或者一定控制的行為。跨國并購是國內企業并購的延伸,是企業之間跨國界的并購活動。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國公司的并購不斷出現新的浪潮。在汽車、鋼鐵、航空、保險、電信。醫藥、零售業水質是大眾傳媒等各大領域,都出現了大規模的并購活動,而且呈現金額越來越大,范圍越來越廣的趨勢。并購活動的迅速發展,自然有其原因。
二、跨國公司并購的有利影響。
1、優勢互補,實現協同效應和規模生產。每個地區的企業都有自己的優勢領域,也有和其他企業相比時的相對劣勢領域,跨國公司的并購活動,可以實現企業的優勢互補,在管理、運營和財務等方面實現協同效應,最終實現企業的規模生產。
2.可以降低商業周期波動帶來的風險。商業活動的生產和經營中都存在著不確定性,市場的單一化也會帶來更大的風險,并購活動可以利用各國產品商業周期的不同,在不同階段進行技術的轉移,來降低商業周期波動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在降低風險的基礎上,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3.開拓世界市場,實現壟斷經營。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使很多國家在開放國內市場的同時,采取了一些如對進口產品征收高關稅等保護措施對國內的企業進行保護,給那些想進入他國市場的跨國企業嗲來了障礙。而并購他國的企業,就可以避開這些保護政策的影響,在當地直接進行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不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還可能在行業內實現壟斷。
跨國公司的壟斷可以實現對市場的控制,通過控制產品的價格和其他的形式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最終獲得超額利潤。所以,有的跨國公司的并購活動不是基于規模經濟的考慮,而是出于對競爭者的排斥,為了實現壟斷而采取的措施。
三、跨國公司并購對中國的影響和啟示
中國處于逐步開放市場的新時期,跨國公司并購加速了全球性經濟結構調整的進程,必然會對中國經濟產生深刻的影響。經濟的全球化和并購活動的發展,為我國提供了參與國際水平分工的機遇,有利于發展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國際競爭力,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動力;還可以利用我國的豐富的勞動力以及充裕的資金,積極參與國際垂直分工,吸引發達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和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推動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緩解日益嚴峻的就業狀況。
但另一方面,跨國公司技術壟斷的優勢不斷加強和并購中對高新技術的內部化傾向,增加了我們技術追趕的難度,造成技術劣勢;跨國公司的進入,加大了對人才的爭奪,我國企業面臨著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跨國公司的并購還可能導致行業的壟斷,威脅到我國的經濟安全。
因此,如何抓住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趨利避害,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實施人才資本戰略,造就可持續發展的新環境。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技術的創新是保證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的根本,國際競爭的本質是人才的競爭。因此,實施人才資本戰略,是國家和企業增強競爭能力、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我們要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力度,建立相應的制度與政策鼓勵人才為本國的企業貢獻自己的才能。
2、利用外國公司的并購活動,吸引外資參與中國企業產權改革。結合國家實施的國有資產戰略性轉移,抓住并購活動的浪潮,加大產權制度的改革力度,有序的吸引跨國資本參與國企的改革,實現國有資本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戰略目標。
還可以引導和鼓勵跨國資本參與我國廣大中小企業的資產重組和改造,促進中小企業的快速壯大,積極參與國際水平分工,為提高就業率、產業的調整和經濟的持續高增長創造新的動力。
3、培養中國的跨國公司,實施“走出去”戰略。全球性產業結構的調整,出現了全球性的傳統產業生產過剩,而目前中國的傳統產業絕大多數產品已經供過于求,在出口貿易上又常常面臨反傾銷的訴訟。中國企業的“走出去”戰略,實施對外投資、國外生產和跨國經營,已是大勢所趨,國際性的廣闊市場,可以有效的解決生產過剩的問題。
四、結束語
跨國企業的并購已經是一種世界性的浪潮,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今后幾年,跨國并購的規模和范圍會更大更廣,資源會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重組,我們要抓住機遇,利用自身的優勢,把跨國并購作為提高競爭力、增強經濟實力、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