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金融銀行財務會計論文 > 國際碳金融發展及中國的對策

國際碳金融發展及中國的對策

一、引言
  2011年11月28日―12月9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在南非德班召開。各締約方在會議上唇舌激辯,互不相讓,再次顯示出氣候變化是環境問題,更是發展問題。溫室氣體的排放對全球氣候的影響不存在地域間的區別,無論哪一國排多少氣體,其造成的危害均由全體人類共同承擔,所以要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各國就應嚴格執行一套完備的減排方案。
  其實,早在十年前,基于全球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的目標越來越得到各個國家的認可,《京都議定書》更是明確了碳排放的總量目標和分解目標,將溫室氣體減排和限排目標細化到每個締約國,“碳信用”概念應運而生。在這樣的國際市場大環境下,締造了一個全新的金融領域――碳金融,給各國的企業特別是金融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會。
  
   二、碳金融概述
  簡單來說,碳金融就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金融解決方案,包含了市場、產品、機構和服務等要素,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環節,是促進全球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低碳經濟的本質特征是“低能源、低污染、低排放”,而碳金融恰好為低碳經濟的實際運行提供了良好的發展路徑。
  從全球正在發展的碳金融市場來看,碳金融體系主要有三個有機組成部分:第一,碳金融市場體系,包括碳交易平臺、交易機制、交易主體等方面;第二,碳金融服務體系,包括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機構不斷推出的碳金融產品和服務;第三,碳金融政策支持體系,包括各國財政、金融、監管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全球形成的主要碳金融產品是碳排放權產品和衍生產品。其中,碳排放權產品是基礎交易產品,以噸二氧化碳當量為單位;衍生產品包括碳期貨、碳債權、碳證券、碳基金、碳保理等,這些產品為碳排放權的供求雙方提供了新的風險管理和套利手段。
  
   三、碳金融市場的主要參與者
  基于全球環境變化的嚴峻形勢和碳金融交易市場的良好發展前景,世界各地的買方、賣方和投資機構等利益相關者匯聚而來,想從這個新興金融領域分得一杯羹。從初期的主要國家政府出資機構、重要策略公司、能源創新企業,到現在的大型溫室氣體排放機構、國家金融機構、大型對沖基金、專業清潔能源產品和服務的供應商和交易商,碳金融市場的參與者逐步擴展和完善,更多的專業金融投資機構參與進來。
  (一)國際碳金融市場的主要推動者
  1、世界銀行碳金融部門。世界銀行專門成立了碳金融部門(World Bank Carbon Finance Unit, CFU),工作內容主要是促進全球碳金融市場的合理有序發展,降低碳交易成本,合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支持全球可持續發展。
  2、國際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IFC)。國際金融公司是聯合國成立的專門機構,為發展中國家的相關項目提供貸款和融資,致力于開發全球碳市場,開展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碳金融服務。
  3、國際投資銀行。這其中以歐洲投資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和美洲開發銀行為主的國際投資銀行,紛紛宣布計劃,將在各個區域為實施碳金融和清潔能源發展機制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和融資工具。
  (二)國際碳金融市場的主要投資者
  1、碳基金。低碳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是碳基金,所謂碳基金是集合各類投資者的資金,專門投資于溫室氣體減排項目或在碳交易市場從事碳信用交易的基金。世界銀行于2000年發行全球首只投資減排項目的碳原型基金,除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碳基金外,還有國家層面的碳基金,如意大利碳基金、荷蘭碳基金、英國碳基金、西班牙碳基金、日本溫室氣體減排基金等,截至2008年,全球共有89只碳基金,資金規模逾161億美元。
  2、商業銀行。由于初期碳金融市場的相對不完善,交易規模相對較小,全球主要商業銀行并未參與其中,但隨著碳金融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氣候變化形勢越來越嚴峻,商業銀行看到了碳金融交易的良好發展前景,開始參與碳減排計劃的組合與融資。目前國際主流商業銀行如花旗銀行、德意志銀行、巴克萊銀行等,一方面通過建立以“赤道原則”為代表的自律規范實踐自身的低碳發展,另一方面積極對低碳項目提供貸款、碳信用咨詢、理財產品,直接參與碳市場交易。
  3、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任何新興市場都離不開國際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的身影,碳金融市場也不例外。一些歐美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早在2004年就開始對碳金融市場部署基金,成為全球碳排放市場上的專業投資公司。如美國RNK資本公司,主要投資于全球范圍的環境和排放權市場,是全球碳排放市場上的專業投資公司。RNK資本也投資于環保相關的產品,如碳排放權信用和可再生能源信用等。
  (三)國際碳金融市場的中介服務機構
  1、碳資產管理公司。一個全面綜合的碳資產管理公司,可以涵蓋碳金融市場所需要的全部咨詢服務。如中信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CITIC Carbon Assets Management Ltd.)是隸屬中國中信集團旗下,致力于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專業公司。中信碳公司主要提供低碳領域的投資與低碳金融產業服務,包括低碳產品的開發,低碳指數基金和低碳產業基金的建立,以及綠色信貸和綠色投行等。
  2、碳信用評級機構。由于碳金融市場投資者需要評級指導,項目融資需要評級幫助,碳信用評級將成為主流并對碳減排產生強勁的影響,有助于提高市場透明度和風險管理水平,使市場風險處于可控水平范圍內。2008年6月,IDEAcarbon成立首個提供碳信用評級服務的獨立碳信用評級機構,該機構將為碳抵消項目提供詳細的碳信用評級。
  3、其他中介服務機構。此外,碳審計服務機構、碳交易法律服務機構和碳交易保險服務機構也是國際碳金融市場的主要中介服務機構。這些機構為碳金融市場上的交易提供了碳額度的審計服務、專業法律咨詢服務和對氣候變化引起的碳交易潛在風險進行承保。
  (四)國際碳金融市場的主要交易平臺
  目前國際碳交易市場總架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為代表基于碳排放配額進行許可權交易的配額市場,包括歐盟的歐盟排放權交易市場(EU ETS)、英國的英國排放權交易所(ETG)、美國的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以及澳大利亞國家信托(NSW)交易市場四家,其中歐盟排放權交易市場占據了60%-70%的全球交易份額,并掌握著EUA碳期貨的定價權。美國雖未加入《京都議定書》,但卻在全球碳市場中表現得最為活躍。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建立了全球第一家對減排量承擔法律約束力的自愿碳交易平臺,擁有VER的定價權;另一類是以項目為基礎 “碳減排”交易的項目市場,其市場交易基礎是通過清潔發展機制、聯合履行以及其他減排義務獲得減排信用交易額而進行的。
  
   四、中國碳金融
  (一)中國碳金融發展必要性
  1、碳交易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自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以來,碳交易規模顯著增長,2005年,碳交易量和交易額分別為7.1億噸和108.6億美元,到2008年,碳交易量和交易額分別上升到48.1億噸和1263.5美元,平均年分別增長率為89.2%和126.6%;預計2012年,碳交易兩與交易額將分別達到100億噸和1800億美元。碳市場發展成為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商品交易市場,世界銀行報告稱,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全球碳交易市場2020年將達到35,000億美元。由此看來,與碳交易相關的貸款、保險、投資等碳金融產品的發展前景也非常廣闊。因此,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銀行和企業積極參與碳交易活動,中國碳金融市場潛力更加巨大。




  2、中國處于全球碳交易產業鏈最低端。
  中國的碳排放交易市場正在迅速擴大,來自煤炭、鋼鐵、有色金屬和再生能源等行業的企業,正在通過清潔發展機制(CDM),從發達國家引入先進技術,實現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的目的,并將減排所取得的排污權出手給碳交易商,或世界銀行這樣的國際組織買家,從而獲得利潤。目前中國的碳減排量已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左右,雖然中國是碳交易產業鏈上最有潛力的供給方,但卻不是定價方,由于碳交易的市場和標準都在國外,中國為全球碳市場創造的巨大減排量,被發達國家以低價購買后,包裝、開發成價格更高的金融衍生品在全球市場進行交易。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權供應國之一,中國沒有一個像歐美那樣的國際碳交易市場,不利于爭奪碳交易的定價權。因此,重要的還是政府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將國內的碳交易市場平臺完全打造起來,大力發展碳金融,在全球碳排放市場發展中搶占先機。
  3、國際氣候談判壓力迫使中國發展碳金融。
  根據《京都議定書》,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擔減排義務。2012年已經到來,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預計,中國將占聯合國全部排放指標的41%,在2011年12月的德班氣候談判大會中,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很大程度上成為大會的焦點。歐盟主張從2013年起,發展中國家的工業部門必須滿足發達國家要求的效率標準;美國則主張以“大國減排”代替“發達國家減排”,從而把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發展中大國納入量化減排協議中。盡管歐美妄圖利用不合理方案損害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和發展空間,但事實上按照中國經濟下個十年的預期增長率發展,其溫室氣體排放的絕對量依然會大幅增加,而此時的全球趨勢是排放的絕對量在下降,因此,中國減排壓力越來越大。只有發展碳金融,才能提高中國在國際碳市場上的話語權,循序漸進的融入國際碳交易市場,改變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不利地位,順應世界低碳經濟的總體發展趨勢。
  (二)中國碳金融發展策略
  1、政府推動建設碳金融交易體系
  政府應促進行業規則和慣例的統一,協調綠色信貸業務中的內容、標準和程序,從而便于相關交易有可靠的預期和參照。加大政府投入和推動,提高綠色信貸項目的技術水平,出臺鼓勵政策促進銀行業的創新和有序競爭。
  同時,加強宣傳推廣,讓企業充分意識到CDM機制和節能減排所蘊含的巨大價值,推動項目業主也開發商根據行業、自身發展計劃,擴大國際合作,積極開發CDM項目,力爭國家環境資源利益和企業利益最大化。
  此外,政府也應加快推動碳交易機制的設計,建立和完善國內的碳交易場所、交易平臺,并針對未來我國可能承擔的碳排放責任,深入研究其在區域間的成本分擔和利益補償機制,以期能在這個新興的金融市場上搶占先機。
  2、銀行業大力發展碳金融產品。
  中國銀行業應抓住機遇,開展碳金融有關業務,推出CDM項目融資和掛鉤碳交易的結構性產品。在此方面,興業銀行涉足碳金融較早,截至2009年3月,全行34家分行全部發放了節能減排項目貸款業務,共支持全國91個技能減排項目,融資金額達到35.34億元;而深圳發展銀行和中國銀行也先后推出了收益率掛鉤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額度期貨價格的理財產品。此外,也可仿照韓國光州銀行的模式,推行“碳銀行”計劃,嘗試將居民節約下來的能源折合成積分,用積分可進行日常消費。不但有效減少居民溫室氣體排放量,減輕中國節能減排負擔,還可積累碳金融經營經驗,為開展國際碳金融業務打下基礎。
  銀行還應重視綠色信貸的中間業務,加大衍生產品的創新力度,為企業提供碳金融相關的投資理財、財務顧問、結構融資等金融服務,通過直接投融資、綠色保險、碳交易中介服務、碳指標交易、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新產品及新服務手段,為具有碳交易潛力的產業和項目,提供更加便利的碳信用產品,碳排放權的風險管理工具和各類金融創新服務。
  3、相關企業抓住機遇涉足碳金融
  企業在利用節能減排和低碳經濟發展之間的協同關系,積極應用節能減排技術,搶占低碳經濟商機的同時,還可通過有效的碳資產管理,創造出用于在碳市場上可核證的碳減排量,從而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更可將目光放長遠,應對可能出現的國際碳標準。
  例如,2009年11月,上海濟豐紙業包裝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在自愿碳標準APX登記處注銷一筆6266噸的自愿碳指標,用于抵消該公司自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期間產生的碳排放量,完成了中國第一筆由交易所組織的基于碳足跡盤查的碳中和交易。如果歐盟、美國制訂了嚴厲的氣候變化政策,對進口的高碳產品設置種種障礙,如碳關稅、碳準入機制等,以維護本國企業的競爭力,那么中國的企業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因此,若中國企業想更大程度的參與國際競爭,則必須建立起完善的碳排放行業標準,積極發展低碳生產,以期再國際競爭中規避“碳風險”,獲得更大的利潤。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