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會計論文 > 淺談新時期我國對外援助

淺談新時期我國對外援助

:對外援助是促進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友好合作關系的渠道和重要方式,是中國對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之針對亞非拉地區的對外援助促進了民眾生活的改善和受援國的發展,而且對一些國家抵抗外來入侵起到支柱性的支撐作用,與此同時,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六十年來,中國的對外援助行動,發展并鞏固了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友好關系和經貿合作,極大的推動了南南合作,為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和繁榮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中國同其他發展中國家同甘苦、共患難,樹立了南南合作的典范,收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好評。2011年4月《中國的對外援助》白皮書發表,是對幾十年來中國對外援助的工作的總結和對新時期我國對外援助策略的展望。中國的對外援助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仍然面臨著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
  一、對外援助之理論分析――價值取向
  對外援助是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對另外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無償提供或提供優惠的有償貨物或資金,來解決受援國所面臨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困難或問題,或者達到援助國家特定目標的一種手段。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對外援助具有明顯的價值取向。
  從政治視角來看,主要有兩個派系的理論:
  現實主義學派指出,在無政府狀態的國際體系下,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國家需要時刻保持警惕,并積極采取行動。對外援助事實上意味著以援助實現合作,或者獲得某種支持。由此可以看出,對外援助并不是為了表現某種抽象人道主義關懷,時常作為國家安全的一項策略。摩根索在他的《對外援助的政治理論》一文中指出,無論什么形式的對外援助,本質都是政治性的,其主要目標都是促進和保護國家利益。
  道德主義學派認為,對外援助在本質上表現為一國為了幫助貧窮國改善生活水平的人道主義表現。這一觀點堅持富裕國家對援助貧窮國家有道德上的義務,也應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承擔責任。20世紀,伊斯蘭教和猶太組織在發展中國家資助許多社會和經濟項目,如學校、醫院和孤兒院等。維克托・弗金斯(Victor Ferkiss)在《對外援助――道德和政治特征》中指出,發展援助計劃在促進經濟發展和國際人權狀況、國際規制和秩序改善的同時,還能促進國家間互惠的多邊關系。
  從經濟學視角來分析,主要有兩個理論:補充理論和替代理論:
  補充理論的分析框架基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關鍵性因素。理論基礎來源于哈羅德(Harrod)和多瑪(Domar)對國內儲蓄的研究。約翰・懷特(John White)在《對外援助的政治學》對補充理論做了詳盡的介紹。補充理論認為,窮國儲蓄很少,因而導致導致低投資和低增長。如果受援國國內儲蓄能得到外援的補充,國內的投資增加,從而促進經濟增長。當受援國的實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其經濟不再需要外援就可以實現持續增長。而援助國將資源轉移至受援國是可以帶動本國對受援國的投資。
  替代論或稱消極援助論,對補充理論的核心假設提出了挑戰。它認為,援助資源并不能促進受援國經濟的發展。這主要因為援助減輕了受援國的壓力,使受援國政府自主發展能力減弱。以存款儲蓄為例。如果受援國獲得大量的資金,它就無需增加稅收。也就是援助資金替代了公共儲蓄。鮑爾(Bauer)在《對外援助――推動發展的路徑?》進一步強調,援助款將會影響儲蓄的分配,受援國的相關市場不能得到發展,最終受援國只能夠靠外援。并且此觀點進一步的提出,對外援助是會人為地強化受援國與援助國之間的從屬關系。另外,替代論者還認為,對外援助是一種壓迫和控制其他國的工具,它的設計初衷是為阻止而非鼓勵受援國的發展,結論是援助有害于受援國的發展。
  
  二、我國對外援助思想及理論評析
  新中國自成立以來就開始對外援助,并在援助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毛澤東和周恩來曾經在談話中流露出我國的對外援助早期思想。毛澤東指出:“被壓迫人民爭取徹底的解放,首先是依靠自己的斗爭,其次才是國際的援助。已經獲得革命勝利的人民,應該援助正在爭取解放的人民的斗爭,這是我們的國際主義的義務。”正是在毛主席這種觀念的引領下,新中國積極支持廣大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爭取民族解放和獨立的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合作。而周恩來的對外援助思想主要體現在對外援助八項原則上。1964年1月15日他在出訪加納時,代表我國政府宣布了《對外提供經濟技術援助的八項原則》。這八項援助充分體現了國際主義原則,而西方國家為了尋求利益而進行對外援助是違背周總理的八項原則。
  在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和援外八項原則的基礎上,鄧小平將周恩來的對外援助思想繼續發展,提出了平等互利,為促進友好國家的經濟發展,加速我國四個現代化建設做出應有貢獻。過去只由中國單方面提供援助,而鄧小平的思想將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相納入到新時期的對外援助。提出“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的原則。在援助項目投產后,我國分別采取參與管理、合作管理、代理經營、租賃承包、合資經營等方式進行合作。合作使援助國和受援國雙方的積極性大大增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
  2005年,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和諧世界”的思想,將我國的發展與人類的共同進步聯系在一起,更加明確地指出了我國對外援助的國際責任。從三代領導人的外援思想可以看出,我國的對外援助從純粹的國際主義轉向將國家利益和國際主義相結合,而且援助方式更加務實,但是仍然強調無附加條件的援助。
  西方對外援助理論的分歧主要體現在對外援的目的、條件和作用的不同回答。我國的對外援助理念也和西方國家存在很多差別。
  (一)對外援助是出于國家利益還是道德責任
  現實主義從國家理性的角度出發,將對外援助與國家利益聯系在一起。與之相反,道德主義更加強調對外援助的道德責任,即富國有義務幫助窮國擺脫貧困。對于現實主義的分析,對外援助的主體是國家,國家是以利益為向導的,而不是受道德支配的。它可以選擇援助哪些國家,而不援助另一些國家。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美國的對外援助實踐中得到佐證。但是,我們不能認為美國的對外援助就沒有道德的成分,因為美國的人權、民主價值觀念必然會反映在外援政策上。對外援助是個復合體,受各種因素影響,因而也包含了各種成分。國家利益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以道德責任為初衷的外援也可能轉化為國家利益。只不過,不同的國家在對外援助政策上有所偏重而已。例如,我國早期的對外援助更具有國際主義道德傾向,而現在更加強調兩國間的互利。因此,對外援助的目的是多層面的,既有國家利益的權衡,又有道德主義傾向。
  (二)對外援助要不要附加條件
  有條件的援助理論派的思想認為,在受援國的治理水平、人權狀況、監督受援國政府對援助資金的使用,提高援助的效率等方面,附加政治經濟條件更能改善上述方面。依附理論派則認為,對外援助條件化,使之援助越來越像一個工具,發達國家利用此工具控制不發達國家。我國學者和政府一直對援助條件理論持批評態度,認為這是霸權主義干涉別國的工具。的確,西方國家往往很擅長用自己的思想,通過利益輸入來改造受援國,實際上由于國情的不同,內部矛盾更加激化,貧窮落后的局面似乎沒有什么改善。但是,無條件援助就能促進受援國發展嗎?這同樣是值得深思的問題。西方國家那種帶有明顯政治色彩的援助條件是應該受到批評的,但是,平等互利的條件目的在于共同發展,是可取的。
  (三)對外援助能不能促進受援國的發展
  補充理論認為,對外援助是促進受援國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替代理論認為,對外援助將阻礙受援國經濟的發展。這兩種理論都是在假定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得出分析結果的,排除了很多干擾因素。在現實中,這兩種理論的事實論據都存在。如大部分非洲國家沒有因為外援就擺脫貧困,而亞洲“四小龍”卻脫穎而出。這充分說明對外援助和發展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對外援助促進發展受諸多方因素制約,斯威倫森(Svensson)認為只有在良性的環境中才能促進對外援助的增長,國內政策、國際環境都能對外援造成影響,同時這些因素的影響也是隨著外圍環境不斷變化的。因此,受援國發展正路關鍵在于如何利用國內外有利條件,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而外援只是受援國的一個外力作用。




  
  三、回顧――中國對外援助六十年
  (一)奠定基礎:1950~1978
  這一階段是中國對外援助的起步階段,毛澤東主席在1956年談到:“中國是一個具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和六萬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中國克服自身困難的同時,積極支持和援助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和軍事方面,先后向越南、朝鮮、阿爾巴尼亞等21個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援助。1971年,中國恢復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對外關系迅速發展。由于這一段時期中國的政治利益訴求要遠遠大于經濟收益,因此,給當時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一些困難。
  (二)調整鞏固:1979~1990
  這一階段是中國對外援助的調整鞏固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濟建設逐步成為發展的中心,我國也根據此時的國情調整了外援工作的形式、結構、規模等。1979年7月7日,鄧小平同志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指出:“應當肯定我們過去援助第三世界是正確的...在援助問題上,方針要堅持,基本上援助的原則還是那個八條,具體辦法要修改,真正使受援國得到益處。” 自此,由單純的經濟援助發展為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在一部分受援助國家實施了租賃經營、合資經營和代管經營等多種形式的合作。通過采取上述合作模式,與傳統合作方式比起來,一部分已經建成的援外項目在改善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更為顯著的成效。經過長達十年之久調整鞏固階段,中國的對外援助工作逐漸形成了更加適合中國國情和適應受援國需求的發展模式。
  (三)方式改革:1991~2003
  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的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的對外援助支出變的更加寬裕,開始對對外援助援助資金來源和方式進行改革。江澤民同志積極推動援外方式改革,“不要能因為自己的經濟發展了,或因為我們經濟發展需要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而忘記窮朋友,更不能看不起窮朋友”。1993年,中國政府利用發展中國家已償還的部分無息貸款資金設立援外合資合作項目基金。該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國中小企業與受援國企業在 生產和經營領域開展合資合作。1995年,中國開始通過中國進出口銀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具有政府援助性質的中長期低息優惠貸款,有效擴大了援外資金來源。截至2003年底,受援國別和地區已達123個。 1993年~2003年間新建成349個成套項目。優貸項目從起步推行邁向穩步發展階段。以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設施為主,代表性項目有:孟加拉國孟中友誼會議中心,赤道幾內亞巴―涅公路、蘇丹石油勘探項目等。
  (四)和諧發展:2004年至今
  2004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的外援資金增長呈上升趨勢,黨的十六大上,胡錦濤同志提出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等重大戰略思想。中國政府在聯合國發展籌資高級別會議、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以及中非合作論壇、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等區域合作機制會議上,多次宣布一攬子有針對性的對外援助政策措施,加強在農業、基礎設施、教育、醫療衛生、人力資源開發合作、 清潔能源等領域的援助力度。2010年8月,中國政府召開全國援外工作會議,總結經驗,明確下一階段工作重點,中國的對外援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2011年4月,我國政府發表了對外援助白皮書。
  
  四、解析――對外援助資金
  對外援助支出是國家財政支出的一部分。對外援助預算資金由財政部按預決算制統一管理。又根據職責分工,商務部及其他部門,具體管理本部門的援外資金。依據對外援助任務,貫徹量力而行的原則,每年的對外援助項目支出預算經財政部審核并報請國務院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后執行。財政部和國家審計署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財務規章制度對主管部門援外支出預算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中國對外援助資金主要有3種類型: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
  無償援助
  無償援助主要用于幫助受援國建設醫院、學校、低造價住房、打井供水項目等中小型社會福利性項目。此外,無償援助還用于實施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技術合作、物資援助、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等領域的項目。
  無息貸款
  無息貸款主要用于幫助受援國建設社會公共設施和民生項目。無息貸款期限一般為20年,其中使用期5年,寬限期5年,償還期10年。目前,無息貸款主要向經濟條件較好的發展中國家提供。
  優惠貸款
  優惠貸款主要用于幫助受援國建設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生產性項目和大中型基礎設施,或提供成套設備、機電產品、技術服務以及其他物資等。優惠貸款本金由中國進出口銀行通過市場籌措,貸款利率低于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基準利率,由此產生的利息差額由國家財政補貼。目前,中國提供的優惠貸款年利 率一般為2%至3%,期限一般為15年至20年(含5年至7年寬限期)。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向76個國家提供了優惠貸款,支持項目325個,其中建成142個。中國提供的優惠貸款61%用于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8.9%用于支持石油、礦產等能源和資源開發。
  《中國財政年鑒》數據顯示,中國對外援助財政支出(不包括優惠貸款本金)2001年為47.1億元人民幣,到了2010年,為144.1億元人民幣。中國援助總資金在2004年至2009年平均增長29.4%,遠高于西方發達國家,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但是中國依然客服自身困難,仍不遺余力的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援助,2008年我國對外援助支出決算為125.59億。財政部網站最新數據,2011年外交預算數為316.65億元,比2010年執行數增加48.42,增長18.1%。其中,對外援助預算數為160.11億元
  
   五、新時期我國對外援助的一些建議
  新中國成立的六十多年來,開創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然而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不斷的完善。對外援助是中國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但是中國和平外交理念和戰略的重要實踐,而且是中國和平外交戰略賴以實現的重要手段。在新形勢下,我們應該與時俱進,緊緊把握世界局勢之脈搏,用科學的方法手段,努力開創新時期援外工作新局面。
  (一)強化對外援助的評估與監督工作
  西方國家的援助機構十分重視對對外援助項目的細節管理工作,尤其是監督與評估工作,是其項目管理的重要一環,是校準決策水平的重要途徑與手段,監督評估工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援助資金的使用效果。獨立評估機構和項目執行單位共同參與評估,而且要使用項目負責方認可的邏輯方法,如此一來,評估結果更容易被項目執行單位和政策制訂者接受,與此同時又保證了評估結果之客觀性,增強其可信度。我國應盡快研究制定適合我國對外援助工作的評估管理辦法,將評議這一塊委托給國內外咨詢公司進行獨立評估。
  (二)加強受援國與中國人文等領域交流,加深文化認同感
  近些年來, 我國通過一系列軟援助等措施,加強了中國與受援國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加強了中國對受援國的了解,增進了中國與受援國之間的友誼。但是目前為止,在衛生、教育、文化等領域,缺乏成熟的雙向交流平臺,一味的輸出給受援國并不會帶來十分有效的作用。在此方面,中國可以學習西方國家的做法,將援助資金的一部分用宣傳中國的理念、文化、價值等,多開展一些活動,如團體性的雙邊友好交流等,瓦解國際反華勢力,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
  (三)借鑒西方經驗,妥善處理受援國債務問題
  在貸款優惠水平方面,我國相當一部分的優惠貸款和發達國家的官方發展援助貸款(ODA)幾乎是一個優惠力度的。根據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重債窮國免債倡議》和《多邊免債倡議》, 西方國家債務減免的大部分屬于其他官方發展融資(OOF)和商業貸款 ,使用“凈現值”的統計方法,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在解決發展中國家債務問題時,中國可以借鑒西方國家債務重組的做法。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