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將根據高新技術產業生命周期理論,細化高新技術產業的種子期、創建期、成長期和成熟期不同階段的資金需求和創業風險,同時通過綜合分析上海地區金融支持體系的構成以及對高新技術產業各個階段的具體投入和退出機制等,針對上海高新技術產業的金融支持體系存在著天使投資部分缺失、風險投資不足的現狀,在風險投資和天使投資的市場失靈、系統失靈、制度失靈、人才失靈的狀況下,政府的引導作用顯得十分重要,對比分析美國高科技產業的金融支撐體系后,給出相關建議。
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過程的融資特征分析
(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過程的經濟特性分析
1、生命周期性:一般來講將產業發展過程分為種子期、創建期、成長期和成熟期等四個階段,每一階段都有著各自的經濟特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多階段性更加的明顯,具有更加突出的S型曲線。一方面是由于高新技術本身是一個技術創新的過程,所需投入的設備、資金和人力都是非常巨大的;另一方面由于高新技術的產品是一種全新的產品或者服務,技術和產品的市場前景非常巨大,增長迅速而且能有機會獲取長期高額的利潤。
2、成本驟變性:在成本的經濟范疇內有固定成本和邊際成本兩個部分。由于高新技術的研發是多學科交差創新,直接導致科研投入金額激增,固定成本較傳統工業經濟要高出許多。另一方面,由于高新技術研發完成后,一般其復制或者重復再生產的成本非常低,而且能基本保持不變。
3、規模經濟性:在代工專業化的大背景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規模經濟性具有全球化的經濟特性,信息的流動成本越來越低,一個信息幾乎可以再同一時間在全球散播,各種壁壘正在逐步消除,全球商品化的實現成本較低。
4、速度經濟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的經濟特性就是速度經濟性,在當今社會,新技術本身的先發優勢很容易被其他企業所掌握,陷入低利潤的尷尬境地。此外,新的替代技術發展也是日新月異,新技術的產業化競爭非常激烈。
綜合上述經濟特性,可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周期的多階段性和成本驟變性,將直接導致其投融資需求的多樣性,而規模經濟性、速度經濟性決定了金融支持的連續性和系統性。
(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融資特征分析
在上述的分析基礎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是一個的具有多階段性的動態過程,是個連續完整的技術經濟行為。不同階段的特征分析如下:
1、種子期的融資特征
種子期具有與市場失靈相對應的“內部融資”融資需求特征。種子期企業基本處于產品技術研發的中后期,一般已經取得實驗室成果,還沒有對技術成功實現產品化,也還沒有建立完善的銷售渠道,無法從市場取得產品收入。資金需求量較小,但投資風險很大。
2、創建期的融資特征
創建期的高新技術產業具有與風險資本(VC)的“風險性”的融資特征。此階段高新技術企業將步入“死亡谷”階段,雖然技術風險已經能夠有效的控制,但是市場風險急劇增加,資金的需求急速放大。由于還是存在巨大的風險,只有專業的風險資本從戰略投資布局的角度會投資部分企業或者項目,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無法發揮融資功能。
3、成長期的融資特征
成長期具有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E)的“互動性”融資特征。在此階段企業已經有自身的經營特征,如果能夠有效的整合風險資金、商業銀行資源、政府減稅項目等各類資源,朝著資本市場的目標經營,將可以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資本市場的完善程度將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制約或者促進作用,政府的資本市場制度性的設計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成熟期的融資特征
成熟階段高科技企業具有與資本市場相對應的“市場化”融資特征。因此,成熟的資本市場體系將對高科技企業的后續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整體來看,資本和技術以及信息的市場化機制已經發揮作用,但是后續的資本市場監管將會顯得更加重要。
二、上海高新技術產業的金融支持體系現狀分析
(一)上海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體系現狀分析
1、數額巨大的上海地方政府財政投入
2010年,圍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上海財政在全市科技領域公共資源配置、加強基礎科研建設、推動自主創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成果應用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全市財政共安排科學技術支出202.03億元,是2004年的5.14倍,占比地方財政總支出也由2.8%增長到6.1%,政府的支持力度大幅增加。
2、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
目前我國的金融機構類型有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郵政儲匯局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但夠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占據絕對的壟斷地位,國有商業銀行更是這個市場的引領者。
3、功能不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
我國資本市場主要由主板(包括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和場外交易等市場組成。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市場的上市門檻還相對較高,新三板市場主要是北京中關村的非上市高科技股份公司服務的報價交易系統,各場外市場主要由各個政府部門主辦,交易市場的定位不明確,分布不合理。整個資本市場結構層次單一,還有待進一步發展。
4、體系不完整的上海創業投資市場
上海市創投機構數量逐年增加,2010年共有各類創投機構313家,管理資本總量以及單個機構平均管理資本量已增長至866.96億元和2.77億元,創投投資總額為58.41億元,但是據對93家樣本創投機構調研,2010年共投資158個項目,成長期和成熟期的投資占比為75.21%,種子期的投資嚴重缺失。
(二)上海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支持體系的運行特征
1、國有銀行為主導的關系型融資體制與自主創新戰略間的矛盾
高新技術產業除了具有傳統產業的經濟特征外,還具有高風險、高收益、高投入等獨特的特征。這種高風險的特性,是無法與目前已經完成上市的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策略和監管政策所契合的。
2. 信用缺失和退出渠道不完善造成資金供需渠道不通暢
中國的資本市場建設卻一直落后于世界主要的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的的主板和中小企業板塊,面對的都是已經擁有巨額凈利潤的成熟企業,創業板的上市標準也出于種種因素,進入門檻相對較高。2010年創業板共有117家企業IPO成功,企業的最低門檻也遠高于證監會所規定的條件,整體來看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創業板退出市場渠道,直接擠壓了資本市場對高科技產業的投資熱情。
3、政府投入方式單一、邊際效率急速下降
上海的科技政策和財政投入,都面臨著法律層面和績效評估的約束,這種過分追求投入回報的政府投入,導致70%以上的財政投入都投入到了高新技術企業的中后期。不少中后期的企業都已經有利潤,這種政府投入無形中變成了補貼企業的凈利潤,使用的效率很低,而使用效率非常高效的早期中小型高科技企業卻無法獲得足夠的政府支持。
三、美國硅谷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撐體系分析
在第三次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工業革命中保持了經濟的長期穩定的增長,加利福尼亞的“硅谷”是其中最成功的地區,綜合多數專家學者對美國硅谷的研究,與硅谷的金融支持體系,特別是風險投資體制和納斯達克資本市場,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發達的區域性金融服務機制
按照美國政府的監管規定,通常以資產規模的大小來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分類,將資產規模小于10億美元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歸為社區銀行。如果照此標準來分析,根據2006年美國公布的監管數據,全美國約有6995家商業銀行可稱作社區銀行,占所有參保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中商業銀行總家數的93.5%,社區銀行在美國的金融體系中占據著數量上的最大份額。社區銀行的主要客戶是農場主、小企業以及個人,主要業務形式是小企業貸款、農場貸款以及個人存款。可以說,社區銀行作為一種區域性的金融中介機構,在銀行體系中發揮著與大型商業銀行不完全相同的功能,為中小企業提供良好的金融中介服務。
(二)完善的資本市場體系
從風險投資業的發展規律來考察,風險投資業的發展需要結合實體產業的發展,但是要想持續發展高科技產業及風險投資業,必須要有通暢高效的退出渠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美國擁有全球最完備的證券市場分層體系,第一個層次是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納斯達克交易所(NASDAQ),第二個層次是公開報價系統,公開報價系統包括信息公告欄市場(OTCBB)和粉單市場(Pink Sheet),第三個層次是地方性柜臺交易市場,第四個層次是私募股票交易市場。由上述四個層次構成的證券市場體系,為全美3萬家左右的公司提供不同程度的服務。
(三)較寬的資金來源渠道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促進社會其他資本進行風險投資的扶持政策,同時也利用財政資金設立投資公司參與直接投資,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風險投資行業。自網絡經濟泡沫破滅后,美國風險投資的資金來源也在結構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許多養老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逐漸成為風險資金主要的投資來源,更加強調決策理論化和程序化,機構化的資金能夠以非常合理的方式來進行風險投資,使得風險投資產業成為了一個可以持續發展的行業,進入了一個良性互動的局面。
(四)繁榮的風險投資運營機制
美國擁有豐富人才渠道、靈活的公司體質、寬容失敗的文化,形成了一種多方共同參與、互動發展的良好風險投資模式,基本解決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高投入、高風險中融資難題,使得新技術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新的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
(五)高效的政府扶持模式
美國政府在高科技產業不同的創新研發階段,都制定有不同的科技計劃以及相對應投入模式。美國政府的科技投入對不同的領域由不同的機構進行負責,如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國家健康研究院(NIH)、能源部(DOE)等部門主要側重于基礎研究;中小企業管理局(SBA)則是針對應用型的科研資助。
總之,美國政策、法律、經濟等各方面的支持充分體現了政府政策的引導作用,促進了民間投資的積極性。所以,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政策上的支持是風險投資得以發展的前提條件。
四、上海和硅谷地區的對比分析
對上海和硅谷的金融支持體系進行對比分析可知,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的區別:
(一)在種子期,由于企業存在巨大的風險,導致市場失靈,社會資本不愿意進入此階段。對于此種情況,美國硅谷具有高效而全面的政府投入機制,而且美國政府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引導者社會資本對天使投資的支持,而上海高新技術產業的這個階段政府支持的形式較為單一,顯得非常的不足。
(二)資本市場方面。美國擁有非常發達的OTC、納斯達克、紐約交易所構成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而且對上海的高新技術產業而言,缺乏有效的OTC交易系統、新三版市場(只對中關村開飯),創業板和主板的高門檻導致很多高科技企業很難獲得有效融資。
(三)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服務機制方面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美國硅谷的社區銀行與上海的小額貸款公司在運營、考核機制都存在巨大的差異。
五、關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金融支持體系的改善建議
(一)資本市場方面創新建議——推出更加適合高科技創業風險的區域性產權市場
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由于風險很大,因此有很大比例的企業將部分創業成功或者不成功。鑒于此種特點,建議推出針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根據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征,瞄準融資功能,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降低企業進入區域性產區交易系統的門檻,規范交易系統的監管,引導企業提高經營水平。此外,通過政府與銀行的合作機制,使得進入區域產權交易系統的企業可以較為便利的獲得銀行的貸款支持。
(二) 政府投入機制方面創新建議——成立專門的天使投資管理機構,引導社會參與天使投資,彌補市場失靈和市場缺位
根據上海市創投業發展現狀,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針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遇到的資金瓶頸問題,基于創投產業鏈的運動軌跡,從政府資金使用效率和融資周期的角度,進一步優化政府支持的環節,建議加大對種子期創業企業的投資力度。
(三)金融市場方面創新建議——建立區域性的科技型金融服務機構,提供符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律的金融服務
面對全國統一監管的商業銀行的關系型融資體系與高新技術產業融資需求之間的矛盾,依靠銀行自身的改革是無法解決的,靠行政的手段可以暫時緩解此種矛盾,但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此問題。因此我們建議參考美國社區銀行的運營經驗和做法,新成立一個面向高科技產業的區域性金融機構,按照高新技術產業的高風險、高收益等特征來設定經營目標和措施以及考核目標,專注于服務區域的中小型高科技企業。
(四)服務體系方面創新建議——做好金融市場的政策體系和市場服務工作
金融市場的高效運行,還需要信用擔保、人才培養、交易市場現代化和法律完善等多個方面的跟進,特別是在政府支持方面,創新融合各類金融支持政策,形成優惠政策體系,集中關注金融支持的風險和成本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