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商二代 接班困境 民營經濟 創二代
一、前言
浙江是一個民營企業大省,許多企業基本上都是家族化管理,也就是以血緣關系和朋友關系為紐帶控制。改革開放歷經三十多年,八十年代起家的浙江第一代企業家已經步入商業成熟期,很多人也走入了晚年生活,在職業經理人制度很不完善的浙江,“子承父業”成為再也不能回避的“大考題”。未來十年,是浙商一代和二代之間交接棒的集中爆發期,“危險”和“機遇”同在。對于浙江而言,“二代接班”已不僅僅是一個企業的問題,也是社會需要思考的問題。
二、現狀解讀
2008年,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楊軼清就發起的浙商接班調查中顯示,45%以上的二代,不愿意接受其父輩的事業,30%的父輩不愿意二代接自己的班。而接班困境背后的原因是多樣的:
第一,父輩不愿孩子再吃“創業苦”。父母原先賺錢非常辛苦,通過一步步積累,才走到現在,嘔心瀝血的他們不希望子女重走自己的老路,而是希望孩子能有個好的出路。
第二,父輩產業落后,二代們不愿接班。浙江眾多營企業的生存現實是:“賺的是賣白菜的錢,操的卻是賣白粉的心。”由于從事的是低端的產品加工,利潤少得不能再少。
第三,二代不愿意再吃苦。對于二代們而言,從小就在溫室中長大,像父輩們這樣創業的經歷是難以想象的,讓他們接手父輩們的產業也只能去做那些坐辦公室、吹空調的工作。
第四,二代有自己的理想。由于父輩給予了二代們良好的受教育環境,二代們在思想方面更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擁有自己的奮斗理想和目標憧憬,不愿意接受“子承父業”的傳統觀念。
三、問題分析
截至2009年底,我省民營企業數量有56萬多家。按照民營經濟占我省GDP總量的70%,去年浙江GDP總量將近2.3萬億計算,我省的民營企業將直接關系到1.6萬億GDP。而根據麥肯錫的研究數據,全球范圍內家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大約30%的家族企業可以傳到第二代。“如果按這個規律,70%的企業被淘汰,那將是浙江民營經濟的悲哀。”茅理翔說,如果交接不順利,影響比這場金融危機還要厲害。
浙商二代不愿意或未能接班,浙江民企的可持續發展面臨隱患。不過,如果我們能夠有效地將這一次民企接班的危機轉化成實現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契機,那么浙江的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也將迎來第二個春天。
四、對策建議
在2012年1月30日召開的浙江省民營經濟大會上,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強調,要加快培養新一代民營企業家,建設一支具有現代管理理念和現代管理能力的“創二代”企業家隊伍。“創二代”顧名思義是以創業前輩為目標的新一代創業群體。少帥們能否從父輩手中接過企業發展的接力棒,這是企業永續發展、保證家業長青的關鍵。而一代們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繼承并創新他們現有的產業,成為“浙商二代”基礎上的“創二代”。
(一)政府培訓民企二代,加強二代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
隨著浙商進入第一大接班高峰期,民企二代接班問題越來越受關注,最近,學校經常收到各地政府“打包”送來的學員。從寧波家業長青民企接班人專修學校了解到,這兩年前往他們學校培訓的民企二代人數在不斷增長,這些人主要來自長三角,而且很多是各地政府牽頭組織過去培訓的。
(二)企業通過制度改革和建設,為“創二代”的培養和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在家族企業里,所謂的二代接班有兩個層次:一個是所有權的接班,一個是經營權的接班。僅僅所有權的接班并不夠,對企業整體發展最有價值的方式,還是企業家能培養好自己的第二代創業者,讓家族企業不僅是所有權的接班,更是經營權的接班。
(三)浙商二代通過自身努力,實現理念的轉變和能力的提升
在二代們的接班浪潮中,許多浙商二代選擇了超越,涌現了一大批“創二代”。他們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用網絡訊息、用現代理念去超越父輩,甚至完全摒棄父輩們數十年來苦心經營的產品。這其中當然也有苦也有累,但更多的是用腦力取代了體力。這種超越,促使企業轉型升級,而很多“創二代”也因此成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推手——這,正是我們所冀求的。
放眼今日浙商活動的舞臺,每天都在出演縱橫捭闔、威武雄壯、色彩斑斕的活劇:父親做實業,兒子做“虛擬” ;父親做加工,兒子做投資;父親說家族管理便捷,兒子非引進職業經理人不可……思維的跳躍、觀念的碰撞、頭腦的風暴,正是這些,讓浙商的企業充滿著永續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