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 制鞋 產業集群 問題 建議
一、引言
產業集群作為現代經濟布局的一種重要形式,在國內外區域經濟發展實踐中,都扮演著經濟增長助推器的角色。地區的產業集群不僅構成了現今區域經濟的基本空間構架,還常常是一個地區競爭力之所在。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產業集群的實踐中,產業集群已經被證明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一種有效選擇。然而,在我國西部產業集群發展進程中,由于面臨著特殊的主客觀條件,產業集群突顯出諸多問題。因此,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和研究對提升我國西部地區區域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基于此,本文“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選取成都市制鞋產業集群為研究對象,由于成都是我國西部經濟增長的引擎,而成都制鞋又是成都的支柱產業之一,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對于成都制鞋產業集群現狀和問題的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和建議將具有指導意義和借鑒作用。
二、成都市制鞋產業集群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成都市制鞋產業集群現狀
成都制鞋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的蜀國。清朝康熙年間,出現了早期的制鞋手工作坊。到了現代,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成都市武侯區為核心的產業聚集圈。[ ]據統計,2006年,成都市共有制鞋企業1700余家,鞋材配套企業3000余家。主要分布在武侯區簇橋、金花鎮,崇州市崇平、羊馬、廖家鎮,雙流縣東升、九江、彭鎮,溫江區永盛鎮,龍泉驛區西河鎮等區域,其中武侯區集中了全市80%以上的制鞋企業和90%的配套企業。 成都鞋類企業以女鞋生產為主,并以艾民兒、古奇制鞋、美麗點、卡美多等企業為代表。全市女鞋生產企業約有1100余家,年產量1.4億雙,居全國第三位。2005年12月,中國輕工聯合會、中國皮革協會授予武侯區“中國女鞋之都”稱號。成都鞋類產品以出口為主,其中女鞋出口占全國女鞋出口1/3,出口國達35個,以俄羅斯、烏克蘭等東歐國家為主。目前,鞋類產品已成為成都市最具特色的優勢出口產品。
(二)成都市制鞋產業集群存在的問題
1、尚未形成區域之間的“聚合效應”
目前,在成都市武侯區,以簇橋、金花鎮為中心,聚集形成了專門服務于制鞋企業的原材料供應、人員培訓、信息咨詢、貨物配送、印刷包裝以及鞋楦、鞋墊、鞋底生產等配套設施,產業集群已經初具規模,產業鏈初步形成。但在成都市周邊的許多縣城或者郊區,比如雙流、崇州、溫江、大邑、新都等,雖然有很多與制鞋相關的企業形成了區域聚集,但都是建立在共同利用區域內資源的基礎上的聚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群。這就會導致一種現象——各區域“各自為政”,缺乏相互區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沒有從整體上產生以成都武侯區為軸心,輻射周邊郊縣的聚合效應。不僅如此,由于各個區域生產的產品同質化,產品附加值低,資本積累速度慢,自我發展能力弱,與東部沿海其他制鞋產業集群相比競爭力不強。
2、產業集群缺乏核心競爭力
2005年底,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皮革協會授予成都市武侯區“中國女鞋之都”的榮譽稱號。至此,我國制鞋行業“三州一都” 格局(我國制鞋工業主要集中在溫州、廣州、泉州、成都)正式形成。成都作為一個內陸城市,之所以能與溫州、廣州并列為全國三大女鞋生產基地,與其“高不成,低不就”的市場定位有關。溫州女鞋的優勢在于產量大,價格低,走大眾化路線;廣州女鞋則一直在款式上走在時尚前端;而成都女鞋卻居于兩者之間,取大眾化偏時尚的定位,以性價比來取勝。表面上看起來,成都女鞋比較有競爭優勢,但實際上,這種市場定位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會限制成都女鞋核心競爭力的打造。從最具代表性的武侯區鞋業集群的現狀就可以看出端倪。由于市場定位的模糊性,企業在生產和制造各種款式女鞋時,會有意無意地模仿東部沿海地區的高端產品,不能形成自有品牌。此外,由于本土企業設計開發能力不足,不得不進行貼牌生產,產品附加值低,加之缺少像中東部地區的市場環境,產業集群很難形成核心競爭力。
3、產業鏈偏短
成都制鞋產業集群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集群相比,差距和不足主要體現在產業集中度較低、產品檔次不高、知名品牌不多、企業大多處于傳統管理向現代企業管理的轉型階段。具體表現在“一小、二多、三低”:“一小”即企業規模小;“二多”即企業產品來樣生產多,模仿沿海款式多;“三低”即是企業投入低,產品創新程度低,管理水平低。由此可見,成都鞋業目前的產業鏈主要集中在制造過程,而在高端設計、品牌推廣、宣傳策劃、職業教育、展銷、中介咨詢服務等環節比較薄弱。這說明,成都制鞋產業集群產業鏈偏短。
4、創新能力不足
對于成都這樣的西部內陸城市來說,雖然是我國西南地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交匯中心,有著很好的地緣優勢,但在形成產業集群的過程中,相比中東部地區來說,創新能力顯得尤為薄弱。首先是其制鞋科研投入不足,產品的技術含量低,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其次是其科技和管理人才缺失,消化和吸收國內外新技術,新成果的成功率低;再次是其制鞋行業進入門檻低,行業中中小企業占絕大多數,一般都以貼牌生產為主,缺少自有品牌。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成都鞋業集群發展,攻克時艱的必由之路。
三、對策建議
(一)以“一都兩園”為載體,打造產業集群合力
根據成都市鞋業發展現狀,筆者認為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依靠政府的規劃指導,以“一都兩園”為載體,積極打造產業集群合力。2007年,《成都制鞋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打造“中國女鞋之都”,將成都市建設成為全國最大鞋業生產基地的宏偉目標,并提出了“一都兩園”的產業發展布局,其中武侯區成為成都鞋業的產業軸心,即貿易中心、品牌展示中心、研發設計中心、人才培訓中心、信息及中介服務中心和一個知名品牌企業生產基地。崇州大力發展制鞋生產基地,與武侯形成互動,積極配合武侯的城市改造和拆遷,吸引成都制鞋生產企業全面向崇州轉移,針對武侯鞋業特點,崇州建設制鞋孵化園大量引進武侯中小企業;崇州工業集中發展區還組織園區鞋企積極融入成都制鞋平臺,參與各項活動,加強崇州鞋材市場、制鞋孵化園、培訓中心與成都鞋都相關產業聯系。金堂工業園主要以發展鞋業及鞋材制造為主,著力引進沿海制鞋及鞋材大中型企業,優先吸引臺資和外資企業。依托淮口鎮建立完善管理服務中心、勞務市場、生活服務中心及公共服務中心。在政府引導作用之下,加強市場運作和區域合作,以“一都兩園”為載體,形成產業集群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