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流作為“第三利潤源”已經受到�來�多企業的重視,降低物流成本是增加利潤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物流成本在產品成本的比重逐步上升,企業在物流領域的高成本與低效率的矛盾一直被掩蓋著。現今我國的物流成本比發達國家要高出將近10%,工業企業中直接勞動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不到10%,而物流費用占總成本的比重約為40%,企業在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方面找不到正確的方向。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物流成本核算體系,加強企業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全面、正確地把握發生在企業內外的物流費用己成為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首要問題。
一、企業物流成本及其核算內容
企業物流成本是指在物流活動中,物品在空間位移(包括靜止)過程中所耗費的各種資源(包括時間資源)的貨幣表現的總和。企業物流成本核算是根據企業確定的成本核算對象,采用相應的核算模式和方法,按規定的成本項目通過一系列的物流費用的歸集與分配,計算出一定期間企業物流活動總成本和單位成本。
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進行物流成本管理,支持管理者決策,提高經濟效益。因此,成本核算應該解決成本種類核算、成本位置核算、成本承擔者核算三方面的內容。
對一個企業而言,要想維持利潤、擴大市場占有率并且提高服務質量,就需要有一套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案,在保持和吸引客戶的同時,保證公司利潤的最大化。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有完全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這兩種方法由于所提供的成本信息缺乏相關性,難以適應物流成本管理的需要,也不能提供足夠的物流成本量度,而作業成本法恰好可以規避以上缺點。
二、作業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應用
作業成本法源于一種新的企業觀,就是將企業看作是為最終滿足顧客需要而設計的“一系列作業”的集合體。企業的最終產出,作為企業內部一系列作業的集合體,它凝聚了在各個作業上形成最終轉移給顧客的價值,力圖找到資源耗用與成本對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得到更加精確的產品成本。
?。ㄒ唬┳鳂I成本法的核算步驟 作業成本法也稱為活動成本法是以成本動因理論為基礎,基本原理是: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作業成本方法計算產品成本時,需要將著眼點從傳統的產品轉移到作業上。作業成本計算首先將企業所消耗的資源通過資源動因分配到作業形成作業的成本,然后再將作業的成本通過成本動因分配到成本核算對象上形成成本核算對象的成本。作業成本法核算的步驟:
?。?)分析確認企業的資源。物流成本的計算首先就是要分析各項物流活動消耗了哪些資源,資源在作業的基礎上確定,每項作業必然涉及到相關的資源,對企業來說資源就是在一定時期內為提供物流服務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資金和時間。
?。?)分析確定物流作業。作業是組織內為了某一目的而進行的資源消耗地工作,說明了企業所擁有的資源是如何被消耗的。
?。?)確認資源動因。作業決定著資源的消耗量,這種關系叫做資源動因,資源動因聯系著資源和作業,將物流資源分配到各個物流作業中心,形成物流作業成本庫。
?。?)確認作業動因。作業動因反應了成本對象對作業消耗的邏輯關系,將作業成本分配到成本對象。選擇作業動因,設立成本庫,每個成本庫匯集他所在的作業中心因作業而引發的成本。
(5)作業中心成本歸并。資源費用依據資源動因系數分配到作業成本上,將各作業中心的成本進行歸并。
根據作業成本基本原理,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可以得到:單位物流成本=作業數量×單位作業成本=作業數量×資源動因×資源動因成本分配率
(二)作業成本法應用于物流成本核算的優勢 主要表現在:
?。?)物流企業提供的物流服務以及生產企業的物流活動中,間接費用所占比例很高,且都不能歸入直接成本,同時許多間接作業與產品產量并不直接相關,這使得運用傳統成本核算方法進行核算可能會扭曲產品成本。而作業成本法正是針對間接費用比例很高的企業提出的。
?。?)物流企業提供的是無形服務,每個客戶的需求都不一樣,個性化生產(服務)要求較高。而作業成本法正適合在產品(服務)品種結構復雜、工藝多變、經常進行生產調整的情況下使用。
(3)作業成本法揭示了資源耗費、成本發生的前因后果。從前因看,可以通過作業追蹤到產品的設計環節,因為產品的設計環節決定了產品生產的作業組成和每一作業預期的資源消耗水平,以及最終對顧客提供的價值的大小;從后果看,應用作業成本法可以提供有效信息,優化產業鏈,減少浪費,尋求最有利的投資方向,從整體上提高企業經營整個價值鏈的價值。
三、作業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存在的問題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雖然作業成本法有著傳統成本核算方法所不具備的優點,但是也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
?。ㄒ唬梅秶芟?不是所有的成本費用都可用作業成本法處理,有些費用如物流生產能力不足時所產生的成本不能納入作業成本核算體系,一些難以在短期內見效的作業也不能用這一方法評價其合理性。
(二)成本效益方面的障礙 對于成本而言,作業成本法的實施需要有強大的財力支撐。企業從引入到應用要花費大量的費用,如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安裝、調試費用和相關人員的培訓費用等,同時需要具備詳細的基礎資料,帶來較高的管理成本。實施作業成本法的效益沒有一個客觀的計量依據,沒有辦法準確地計量。對于大多數企業管理者而言,他們更重視其任期內企業的效益水平,因此很難會為了產生非短期收益而花費大量成本。
(三)沒有考慮時間成本同樣的物流流程其作業量可能相當,但花費時間不同,造成庫存持有成本、訂單響應成本、缺貨成本等可能不同,即作業成本法不能準確核算所花費的時間成本。
?。ㄋ模┳鳂I成本法的應用需要更多的基礎數據 我國大多數企業經營管理不規范,不能夠提供其所需要的生產過程信息。因作業成本法并非僅限于為企業提供準確的成本信息,其更是一種管理制度。因此,如果企業無法做好資料的收集與處理工作,那么將會對作業成本法的應用形成很大的障礙。
?。ㄎ澹┳鳂I成本軟件系統不成熟妨礙了各作業中心之間的控制 目前我國尚沒有成熟的作業成本軟件系統,缺乏能夠開發該軟件的合作企業。應用作業成本法計算產品成本時,需要將著眼點從傳統的“產品”轉移到“作業”上,即以作業為中心。該方法只能公布成本因素的變化情況,而并沒有對各個作業中心之間實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未能揭示構成物流成本的各子系統間的相互關系,不利于物流系統總成本的降低。
綜上所述,用作業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不能反映資源消耗與成本對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只有對作業成本法加以改進,才能正確計算出一定期間企業物流活動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進而為控制成本和合理定價提供重要條件。
四、改進作業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的策略
改進作業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的策略應是將作業成本法和傳統成本核算方法相結合為基礎,以成本效益為前提,合理核算時間成本為保證,成本核算深入到作業層次和引進先進的管理信息系統為關鍵環節。
?。ㄒ唬⒆鳂I成本法和傳統成本核算方法相結合 應強調作業成本法作為一種管理思想的指導作用,對性態復雜的物流成本,如物流生產能力不足時所產生的成本和短期內難以見效的作業,其對成本核算的準確性要求不高,可以將作業成本法和傳統成本核算方法結合起來運用。一方面,可以通過傳統成本核算方法對成本進行核算,滿足財務報告的需要;另一方面,將作業成本法運用于企業的物流流程的設計和定價,顧客獲利能力分析、質量管理等諸多方面,實現有效的成本管理。
?。ǘ┮猿杀拘б嬖瓌t為前提 盡管提倡采用作業成本法,但不能不顧企業的實際情況生搬硬套。如果一個企業的成本動因太多,導致作業中心過于分散,成本核算過于復雜,或者物流作業不是按照作業中心來安排,那么采用作業成本法就會在信息的收集和處理上付出很大的成本。由于獲得的收益不能夠在短期內準確地衡量,因此,作業成本法并不會比傳統成本核算方法產生更大的價值。企業應按照成本效益原則,結合自身實際生產經營的具體情況,分析作業成本法在本企業的適用性。
?。ㄈ┖侠砗怂銜r間成本 在運用作業成本法核算物流總成本時應考慮時間成本。作業成本是消耗有形資源的成本如裝卸搬運、倉儲運輸、流通加工等,時間成本則是占用時間資源而引發的成本,如作業之間的銜接、系統規劃的合理性、信息的順暢度等造成的物流流程流轉時間的變化,從而引起資金利息、貶值、過時等與時間相關聯的成本。從整個流程的角度核算物流成本,注重流程之間的銜接,提高運作效率。同時引進時間維度,考慮物流流程時間的長短對物流效率的影響,進而核算對物流成本的影響。
?。ㄋ模⒊杀竞怂闵钊氲阶鳂I層次不同營運部門的作業,其類型和數量是與企業本身的經營運作方式緊密相關的。因此企業應針對自身特點,界定本企業物流系統中涉及的各個作業,以各個作業為單位,分門別類地搜集物流要素的數據。如運輸部門的流程作業,可以界定為運輸方案和路線的安排、車輛調度、實物集運、運價的決策談判和后期的成本審核四個部分。以作業為單位搜集物流要素數據及成本信息有利于進行成本的局部控制,把成本核算進一步深入到作業層次。
?。ㄎ澹┮M先進的管理信息系統以支持作業中心之間的控制和管理 由于作業成本法的復雜性和所需數據的多樣性,實施基于作業成本法的成本管理,要求企業盡快完善管理信息系統以支持作業中心之間的控制和管理。具體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改善現有的管理信息系統狀況,建立基礎數據庫,為實施作業成本法所需的數據信息提供加工處理的平臺。
?。?)實現管理信息系統與財務會計信息系統的對接。同時歸集財務資料與非財務資料,將其中的財務資料直接轉化為物流作業的資源耗費,而非財務資料根據有關部門和人員的工作日志單獨輸入管理信息系統。
(3)各個作業中心之間實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引入責任成本考核機制,企業的管理者定期公布企業物流總成本的變化情況,將著眼點從“作業”轉移到物流的單位成本和總成本, 加強企業的物流成本控制,進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設計高效、適用的作業成本核算體系,有利于有組織、有秩序地核算企業物流成本,保證成本信息的準確性,為管理者進行成本決策提供依據,提高物流企業的經濟效益,使物流管理水平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