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外貿經營權的完全放開和我國加入WTO承諾的逐步兌現,我國的外貿企業發展迅速。但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給我國的各個行業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外貿行業更是深受其害。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國際上日漸突出的金融風險、行業風險以及企業破產風險共同對我國的外貿企業構成了嚴峻的挑戰。企業管理者能否通過實行科學、有效的風險管理,形成穩定的經營戰略和策略,是關系外貿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大課題。立足于廣東省外貿企業的調研,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機對廣東省對外貿易影響的基礎上,對外貿易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金融危機對廣東省對外貿易總體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逐步從金融領域向實體經濟縱深蔓延,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經受了金融危機帶來的多領域的影響,作為外向型城市的廣東省受到的影響尤為明顯。從有關統計數據來看,我國作為外貿依存度很高的國家,國際市場需求的急劇下滑,次貸危機已使我國外一些貿出口企業陷入生存困境。
據海關統計,2007年廣東省外貿進出口總值為6340.5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2%,全年廣東省實現外貿順差1044.5億美元;2008年廣東省外貿進出口總值為6832.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8%,2008年廣東省實現外貿順差1249.4億美元;其中,2008年1~9月廣東省進出口貿易總值為5171.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長13.3%,實現外貿順差848.8億美元。2008年10月份,全國外貿進出口增幅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回落,10月份單月增幅比1~9月回落了7.6個百分點,單10月廣東省進出口總值607.1億美元,增長7.1%;2008年11月單月外貿出口在歷經58個月后首度出現下降;2009年廣東省外貿進出口總值為6111.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降低10.6%。2007~2009年廣東省進出口貿易相關的數據見表1(來自于海關統計)。同時,依據數據表得出圖1~4。
另外,從以下3個方面來分析金融危機對廣東外貿企業的影響。從地區方面,香港、美國和歐盟是廣東最大的3個貿易伙伴,同時也是廣東最大的出口市場,2009年1季度廣東對上述三個國家(地區)出口的降幅分別為24.4%、15.6%和21.5%;東盟、日本和臺灣則是廣東最大的進口貿易伙伴,2009年1季度進口分別下降20.3%、32.8%和34.6%;從貿易方式方面,1季度廣東加工貿易進出口669.5億美元,下降27.8%,其中出口438.3億美元,下降24.3%,進口231.2億美元,下降33.4%;同期,廣東一般貿易進出口376.3億美元,下降12.5%,其中出口218.6億美元,下降8.3%,進口157.7億美元,下降17.8%;從出口產品方面,1季度廣東出口總額近七成的機電產品出口下降21.6%,比整體出口降幅大3.2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與機電產品分類有交叉)下降21.4%。
二、后金融危機時期外貿企業面臨的挑戰
對于我國外貿企業來說,后金融危機時期面臨的困境和挑戰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世界經濟存在衰退的風險,國際市場萎縮。目前在經濟刺激政策作用下,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出現回暖跡象。但是,導致危機爆發的主要矛盾和制度性根源還沒徹底解決,主要經濟體的失業率過高、通脹預期加重、公共財政狀況失控等負面因素無法在短期內緩解。2009年9月份美國失業率達到了9.8%,為26年來的最高;一些國家已開始加息,美元持續貶值,通脹預期正在加重;目前世界各國都出現了巨額赤字。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世界經濟存在衰退的風險。在國際市場的外需恢復不夠強勁,這是我國出口面臨的最大問題。據統計資料,2009年前三季度進出口總額15578億美元,同比下降20.9%。其中出口8466億美元,下降21.3%。我國作為外貿依存度很高的國家,國際市場需求的急劇下滑,必將使我國外貿企業面臨巨大的挑戰。
第二,外貿出口不確定因素較多,貿易保護增多。除了外需恢復緩慢之外,貿易保護也對我國出口形勢帶來不利影響。一般情況下,貿易保護主義態勢與世界經濟發展成反向趨勢。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大損失,貿易保護主義勢力重新抬頭,在國內壓力下,主要經濟體將繼續出臺各種貿易限制措施和保護措施,貿易保護主義將日益加劇。我國外貿企業遭遇貿易保護主義更頻繁,在2009年1~2月短短2個月,就頻頻遭到來自印度、歐盟、加拿大、美國等國家的反補貼、特殊保障措施以及反傾銷調查。可以想象,我國的外貿企業在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下,還會面臨更多的沖擊。
三、外貿企業加強財務風險管理的策略
外貿企業針對后金融危機時期面臨的困境和挑戰,應采取以下措施來加強財務風險管理:
一是健全內部控制系統,進一步提高財務人員風險意識。企業要防范財務風險就必須抓好企業內控制度建設,確保財務風險預警和監控制度健全有效,筑起防范和化解財務風險的第一道防線。為此,企業必須理順內部的各種財務關系。因為任何環節的工作失誤都可能會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財務人員必須將風險防范貫穿于財務管理工作的始終。所以要使財務管理人員明白,財務風險存在于財務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明確各部門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職責,并賦予相應的權力,真正做到權責分明、各負其責。
二是提高財務管理的適應能力及應變能力,防范利率和匯率風險。企業財務管理處于企業管理的中心環節,企業經營成果最終都要反映到財務成果上來。表現就是,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影響的不斷加深,企業的經營風險最終將轉變為財務風險。因此,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廣大外貿企業要重視和加強企業財務管理,始終把加強企業財務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外貿企業要切實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有效應對各種突發情況,認真研究金融市場,監控利率和匯率變動,建立相應的期貨管理機制與專門的期貨運營平臺,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防范和化解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保持企業和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三是建立財務預警機制,加強財務風險分析和預測。財務風險分析和預測是企業控制未來財務風險的重要方法,也是企業進行經營決策的重要依據。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廣大外貿企業要準確把握宏觀經濟形勢和市場發展變化,主動調整企業各項目標任務,對企業未來財務活動和財務成果做出科學分析和預測。從而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提升企業的戰略決策能力。注重發揮企業財務信息的預警作用,加強企業財務風險監測預警工作,發現重大經營風險或財務風險,要及時調整經營策略。
四是重視加強企業現金流管理,增強企業資金的流動性。穩定充足的現金流,是企業應對危機、穩健經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企業應高度重視現金流管理,樹立以“現金為王”的財務管理理念,強化現金流管理意識,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統,進一步改進和加強對現金流的動態監控,確保企業資金鏈不斷裂。同時,外貿企業強化基礎管理工作,積極加強與海關、商檢以及外貿管理部門的溝通與協調,及時掌握相關的政策信息,充分利用國家在進出口方面的優惠政策,有效地管理政策性價格風險,降低企業的營業費用和管理費用,增強企業資金的流動性。
五是強化資金回收管理,提高應收賬款回收率。后金融危機時代,外貿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多變,特別是外貿依存度很大的珠三角,他們面臨的經營風險更大。外貿企業應當高度重視應收賬款管理,強化合同訂單管理,提高預收賬款比例,減少預付款金額。加強貨款回收管理,落實催收責任,提高應收款周轉速度。采取必要的保險或再保險辦法,降低壞賬比例。密切關注進口國政治經濟形勢,適時調整出口策略和方式。重點加強國外客戶授信管理,客觀評估國外客戶信用狀況及支付能力,及時調整出口銷售結算方式,嚴格控制因出口帶來的壞賬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