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基于時間和空間的視角,采用1987年至2009年中國30個省市的面板數據,通過固定效應模型分區域、分時期研究FDI對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對外貿易的影響。結果顯示:FDI對我國對外貿易影響具有顯著的時間效應和地域空間差異,并且FDI 對貿易影響隨時間變化產生的區域轉移效應也十分明顯。
關鍵詞:FD 對外貿易 總體效應 時空差異
一、文獻綜述
?。ㄒ唬﹪馕墨I 關于FDI與國際貿易國外學者主要討論兩方面:一是FDI與國際貿易之間的因果關系。Muchielli和Chedor(1999)、Graham(2000)等分析得出FDI對東道國出口具有顯著的帶動作用。而Zhang和Felmingham(2001)的研究結論是出口規模的擴張能吸引FDI的流入。二是FDI與國際貿易之間是替代效應還是互補效應。替代關系理論認為貿易障礙在一定條件下會導致資本的國際流動,即表現為投資對貿易的替代,同時國際資本流動的障礙也會產生國際貿易。Belderbos和Sleuwaegen(1998)、Blonigen(2000)等學者研究證實了此觀點。互補關系理論認為FDI 可以在投資國與東道國之間創造新的貿易機會,使貿易在更大的規模上進行,即表現為投資與貿易的互補。Goldberg 和 Klein(1999)、Mariam Camarero(2004)等研究結果表明貿易與FDI之間存在互補關系。
?。ǘ﹪鴥任墨I 國內學者蔡小勇、余子鵬(2005)利用2003年中國30個省份的出口總值、機電產品出口總值及當年實際利用FDI值,分析了FDI對中國出口及地區差異影響,結果表明FDI對西部落后地區出口的帶動作用最大,對中部地區出口的帶動作用最小。王少平等(2006)利用1992年至2003年我國三大地區省份的面板數據考察FDI 對不同地區進出口貿易的動態效應。結果表明東部地區FDI對出口有顯著的創造效應和較強的替代效應,而對中、西部地區其創造效應不顯著并且替代效應相對較弱。梁瑞(2008)研究發現我國FDI對出口貿易的促進作用在東部和西部地區較為顯著,但FDI對東部地區出口貿易的促進作用最大,西部次之。國內外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FDI對兩國貿易流量的影響方面,即替代性和互補性問題。國內學者的研究大部分結果表明FDI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但這些研究沒有充分考慮到我國各區域由于自然和經濟條件不同而導致FDI的貿易效應可能具有顯著差異,在更深層次上分析FDI對我國區域貿易失衡狀況、轉移效應等方面問題?;诖?,本文利用1987年至2009年中國30個省市的面板數據對FDI對我國區域對外貿易的階段性影響進行實證,從而對我國FDI的貿易總體效應進行全面分析。
二、研究設計
(一)樣本及數據選取 本文采用中國30個省市(西藏因部分數據缺失)1987年至2009年的面板數據。1987年合資2008年各省進出口額、實際利用FDI、GDP與公路鐵路總長度,2009年實際利用FDI數據來源于各省統計年鑒及各省統計信息網,2009年其他變量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0》。其中各省的進出口額和實際利用FDI以萬美元為單位;各省的國內生產總值是以2000年的名義GDP為基期調整得到實際GDP,然后按當期匯率調整為萬美元;匯率是IFS所公布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以2000年為基期進行了指數化調整;各省鐵路與公路總長度以公里為單位,所有數據均采用對數形式。
?。ǘ┠P驮O立 為研究FDI 對我國三大區域對外貿易的影響,在實證分析中除了把當年實際FDI作為解釋變量,還將各地區貿易績效與其經濟規模聯系起來。經濟規模是決定外商直接投資的關鍵因素,因此,引入各省GDP這一變量作為經濟規模的測量指標。同時,根據影響貿易收支的一般理論,影響一國進出口貿易的變量主要是進出口商品的相對價格及國內外的實際國民收入水平,而影響進出口相對價格的關鍵因素是匯率。因此,引入匯率這一解釋變量,在文中用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REER表示。另外,根據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投資理論,基礎設施除了是影響對外貿易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FDI 的關鍵因素。因此,引入各省公路和鐵路里程數作為基礎設施狀況的替代變量,該替代變量用ROAD表示?;谏鲜龇治?,選取影響對外貿易的四個主要經濟變量——外商直接投資、國民在截面間的異方差性和相關性造成估計結果偏差,對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和個體隨機效應模型分別采用廣義最小二乘法(GLS)和可行的廣義最小二乘估計(FGLS)進行估計。
三、實證檢驗
?。ㄒ唬〧DI對我國對外貿易影響總體效應分析 本文首先對解釋變量回歸,并依據面板模型的F檢驗和隨機效應檢驗結果選擇合適的模型進行估計。模型 1、2、3見表(1)是FDI對解釋變量的混合效應、個體固定效應和個體隨機效應模型的擬合結果。模型1由于面板模型F檢驗統計量對應的p值趨近于0,故拒絕混合模型;而個體隨機效應的Hausman檢驗值,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隨機效應模型。由模型2中冗余固定效應檢驗的F值和模型3的Hausman檢驗結果可知,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是較為合適的,因此認為模型2的回歸結果較為準確。結論顯示,FDI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均有顯著的創造效應,當我國FDI流入量增加1個百分點,出口將增加約0.06個百分點,進口約增加0.18個百分點。此外,GDP與基礎設施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顯著正相關。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系數顯著為負,表明在我國匯率變動顯著影響進出口,即人民幣貶值1%,出口將上升0.61%,進口上升1.09%。
(二)FDI對我國對外貿易影響時空差異分析 1987-2009年時期,我國經歷了對外開放、金融危機、加入 WTO等重大經濟事件,我國經濟結構和對外貿易環境有可能產生了相應變化。政府積極引入 FDI的同時,開始注意到引導FDI轉型,使外商直接投資在區域、產業內的分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單純通過1987年至2009年數據對FDI與我國三大區域對外貿易關系進行研究,很可能會遺漏掉一些重要的階段性影響。因此考慮到這種階段性的變化,將 1987年至1992年作為第一階段,1993年至2001年作為第二階段,2002年至2009年作為第三階段,沿用前文設定的方程,對三個階段分別進行GLS回歸分析,通過計量結果來比較隨著時間的推移FDI對各區域的貿易影響有怎樣的改變。(1)不同階段FDI對我國東部地區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計量結果見表(2)顯示:在不同階段,東部地區FDI 對貿易影響產生了一些明顯的改變。1987-1992年東部地區FDI對進出口貿易均具有創造效應,對于進口FDI系數為0.21,即增加1單位 FDI,會拉動東部 0.21 單位的進口,大于出口的FDI系數0.1。1993年至2001年東部地區 FDI對進出口貿易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效應,進口的FDI系數為 0.9大于出口的FDI系數0.32。而在2002年至2009年東部地區 FDI 對進出口貿易均無顯著影響。1987年至1992和1993年至2001年間,東部進口創造效應明顯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東部地區憑借著地理優勢、廉價勞動力和較低的運輸成本吸引大量外資企業進入投資建廠并開展加工貿易。建廠期間,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機器設備、技術專利以及人才,無疑會拉動東部進口貿易。 2002年至2009 年間,東部地區FDI對進出口貿易均沒有顯著影響的原因可能是經過前期外資企業的發展,其已經完成了生產所必需的基礎建設。另一方面,東部地區已形成圍繞外資企業的產業需求的加工貿易服務產業鏈,不用通過進口就可以在國內完成所需生產資料的采購。(2)不同階段FDI對我國中部地區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通過FDI對中部地區進出口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結果見表(3)顯示:1987年至1992年,中部地區FDI對進出口貿易均無顯著影響。1993年至2001 年,FDI 對進口貿易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效應,對出口沒有顯著的影響。進口FDI系數為0.12,即增加1單位 FDI,會拉動中部 0.12 單位的進口。2002年至2009年,FDI 對出口貿易則表現出顯著的替代效應,出口FDI系數為-0.15,對進口無顯著的影響。1993年至2001年間中部地區FDI的進口創造效應明顯的原因可能是在東部地區產業鏈基本形成和生產成本逐步上升,而中部地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并且相對于西部地區還有著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基礎設施,大量產業開始向中部轉移。在這一階段中部地區吸引大量FDI 的流入,對進口貿易有顯著帶動作用。在2002年至2009年間,FDI 對出口呈現顯著替代效應并不意味著FDI 對中部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在減小。相反,這是正確利用FDI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起點。雖然中部地區不具備東部地區天然地理優勢,運輸成本等因素也制約出口導向型FDI的流入,但非常適合引入市場導向型FDI。同時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引入外資有著較大的發展潛力。(3)不同階段FDI對我國西部地區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通過FDI對西部地區進出口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結果見表(4)顯示:1987年至1992、1993年至2001年兩階段,西部地區FDI對進出口貿易均無顯著影響;2002年至2009年間西部FDI對進出口貿易則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效應。FDI的系數進出口系數分別為0.14和0.11,即增加1單位FDI,會拉動西部地區0.14單位的進口和0.11單位的出口。前兩個階段西部地區FDI系數不顯著的原因可能與中部較一致。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區比較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薄弱的基礎設施,給對外貿易帶來巨大的運輸成本,引入西部地區的FDI數量較少,一定程度上導致對外貿易發展水平較低。而在2002年至2009年間,西部FDI 對進出口貿易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效應。其可能是隨著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的發展,西部地區較大潛在的自然資源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等優勢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吸引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這種 FDI 與中部地區 FDI 類型(市場導向型)一致,這種市場導向型外資企業可以利用西部地區優勢投資設廠和發展產業,同時也大大推動了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分析我國FDI對三大區域對外貿易的階段性影響結論如下:(1)1987年至1992、1993年至2001年間東部FDI對進出口貿易均有顯著的創造效應;2002年至2009,東部FDI對進出口貿易均無顯著影響。(2)1987年至1992年中部FDI對進出口貿易均無顯著影響;1993年至2001年中部FDI對進口有顯著的創造效應;2002年至2009年中部 FDI 對出口有顯著的替代效應。(3)1987年至1992、1993年至2001年間西部FDI 對進出口貿易均無顯著的影響;2002年至2009,西部FDI對進出口貿易均有顯著的創造效應。根據上述結論,提出如下建議:(1)加強西部地區基礎實施建設,積極引導市場導向型FDI流入。地理區域決定西部引資環境的競爭力較弱,要大規模的引資必須加強教育、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因此,西部應繼續推進鐵路建設,加快高速公路建設,適當擴大航空運輸能力,解決西部交通中通道少、密度低的瓶頸問題。(2)利用中部地區資源和勞動力,大力引入市場導向性FDI流入。中部在制定招商引資政策時,應該提供相應的產業導向,引導外商直接投資于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企業。引入外資能帶來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通過技術外溢,以及外資企業的輻射作用,能提高中部企業的競爭力并大大帶動中部地區與外資企業配套的產業發展。(3)利用東部地區的良好投資環境,積極引導FDI 轉型。FDI 進入東部地區之后,能夠迅速形成生產能力,外商可以得到較高和較快的投資回報,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東部地區大量出口導向型外資企業推動我國貿易順差的同時,也帶來了人民幣升值的巨大壓力和嚴重的通貨膨脹。因此,限制東部地區加工貿易業的發展,引導東部地區FDI 投向高附加值、高科技產業。通過這種轉型東部地區 FDI的貿易創造效應必然會得到顯著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