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關鍵詞:
一、“幸福導向型產業”的提出
2011年1月,廣東省委十屆八次全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就首次提出了建設“幸福廣東”的概念;2011年10月,廣東省政府公布《建設幸福廣東評價指標系統》,率先在全國出臺省級幸福指標系統,讓幸福廣東以此“摸得著,看得到”。2012年3月,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呈報的《率先發展“幸福導向型”新興產業,構建轉型升級新支點》報告獲汪洋書記重要批示。2012年5月,廣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期間,該報告提出的“幸福導向型產業”相關內容被寫入了黨代會報告,并在附件材料中專門列入了名詞解釋。
“幸福導向型產業”作為廣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的一大亮點,是國內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汪洋書記在報告中提出,“大力發展健康服務、節能環保、休閑旅游、文化創意等幸福導向型產業,引導轉型升級的方向”。“幸福導向型產業”這個概念隨之首次亮相。“幸福導向型產業”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人類社會的必然趨勢,也是符合廣東的發展實際。近年來,廣東在經歷了多年經濟的快速增長之后,全省經濟總量已經位居全國前列,推出的諸多“倒逼”政策,促使越來越多資本、土地、勞動力向更多附加值、更多技術含量、更高端方向聚集。當前,廣東人均GDP突破了7000美元,已經處于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拐點,傳統的唯GDP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GDP的增加已不能衡量廣東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注重“以人為本”、“經濟發展質量”、“社會發展公平”的發展理念日趨濃厚,迫切需要“以人為本”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突破口。
今年的廣東省黨代會報告淡化GDP數字,消除GDP崇拜,而創造性提出要發展幸福導向型產業,體現的是在指導觀念上更加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表明廣東今后不僅是發展產業,還要在發展中帶來物質享受,讓老百姓普遍體會到幸福。正如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所言,幸福導向型產業體系的構建,將讓廣東的產業轉型升級“見物又見人”。
二、幸福導向型產業的內涵分析
界定幸福導向型產業內涵是研究幸福導向型產業以及制定幸福導向型產業政策的起點,既要體現幸福導向型產業的導向,也要體現幸福導向型產業的特征,更要體現幸福導向型產業的外延。根據廣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幸福導向型產業”是指以滿足人由生存到發展的多元幸福訴求為導向,以健康、綠色、時尚、智慧為特征的新興產業,這類產業主要包括健康服務、智能安全監管、低碳環保、時尚創意、體閑旅游、數字娛樂、智慧化社會管理服務、心靈療傷服務、網絡教育以及智慧文化產業等。
幸福導向型產業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使它不僅具有經濟學的意義,同時還兼具社會學的意義。傳統的產業轉型升級“只見物不見人”,而幸福導向型產業則要求產業轉型升級“既見物又見人”。它從人們現實需求出發,從最低層次的衣食住行需求到精神生活追求,淡化了GDP崇拜,更加注重追求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益,對糾正唯利是圖、金錢至上等錯誤片面的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具體而言,可從以下三方面來理解幸福導向型產業:
第一,幸福導向型產業必然是共享式發展。雖然短期內幸福導向型產業所貢獻的GDP和財政收入增長,無法與傳統的一些大型產業項目相提并論,但該產業的發展自始至終就非常注重將產業發展成果惠及絕大部分民眾,所追求的不再是物質的“數量”而是生活的“質量”,而絕不是將產業發展高端化、富貴化,讓普通老百姓享受不到。
第二,幸福導向型產業必然是跨越式發展。“不怕起步晚,就怕起點低”。作為欠發達地區,發展幸福導向型產業,必須摒棄以往片面追求“規模型”或“數量型”的發展思路,科學進行產業發展規劃,通過廣泛應用網絡技術、低碳技術等高新技術,以高品質的幸福需求引領和帶動“幸福導向型”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第三,幸福導向型產業必然是生態文明式發展。世界科技和產業革命變遷史表明,建立在舊工業文明和物質經濟之上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會使人類陷入人與自然沖突的嚴重生態危機。可預計,下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領頭產業,必定是能破解這種生態危機、以追求人類幸福最大化為根本動力的一組新興產業群。幸福導向型產業必然是一種走生態文明之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新興產業。
三、廣東發展幸福導向型產業的對策建議
幸福導向型產業,既是廣東瞄準全球產業革命新趨勢、繼續爭當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的戰略舉措,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必由之路。圍繞幸福導向型產業的內涵和特點,結合廣東產業發展實際情況,提出以下五方面的對策建議:
1.樹立正確產業發展觀念
幸福導向型產業是一個全新概念,是幸福社會必不可少的、提升老百姓生活水平的產業,需要樹立正確的產業發展觀念。面對全球新的文明轉型和產業變革調整,廣東必須圍繞人由“生存”到“發展”的多元幸福訴求,認真考慮人的生存快樂和內在需求,在設計新產品和開發新服務時注入更多人文理念和人文關懷,率先發展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公共安全智能監控等與重大民生需求密切相關的“幸福導向型”新興業態。同時,構建幸福導向型產業體系不能一步到位,建議廣東深入研究幸福導向型產業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認真梳理更能夠符合未來社會經濟發展方向的重點產業,抓住真正的市場需求,不能在推進幸福導向型產業過程中蜂擁而上。
2.制定一攬子政策促進產業發展
建議根據“幸福廣東”建設需求,選準最迫切、最需要培育的重點產業領域,集中力量進行攻克,帶動產業體系整體突圍,并培育和扶持一批幸福導向型產業的重點企業和示范基地。同時,圍繞健康服務、低碳環保、時尚創意、體閑旅游、數字娛樂等幸福導向型產業重點領域設立財政專項資金予以支持,重點對惠及民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前沿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重點產業集聚園區予以一定的稅費返還和貼息資助,形成政策疊加倍增效應,推動“幸福導向型”產業成為廣東經濟的新增長極。目前,廣東省委省政府已經做出了具體工作部署和安排,包括出臺“培育幸福導向型產業體系”等八項行動計劃,并將專門制定出臺“幸福導向型產業”發展的五年規劃。
3.著力推進產業協同創新
建議廣東大力推進幸福導向型產業協同創新,不斷集聚各類優勢創新資源,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努力推動幸福導向型產業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以制定實施幸福導向型產業技術路線圖為著力點,集中力量開展產業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和重點產品的研發攻關,實現創新鏈和產業鏈的雙螺旋融合,協同推進幸福導向型產業技術創新。同時,建議廣東從“民生幸福”角度出發,大力開展幸福導向型產業領域的“三部兩院一省”產學研合作,實現市場需求拉動與科技創新驅動協同用力。此外,廣東也要圍繞“幸福導向型”產業重點領域,規劃和建設一批共性和關鍵技術創新平臺,重點規劃建設民生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
4.不斷加大科技金融支持
建議廣東依托已有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準備金和省市聯合風險準備金,引導銀行加大對幸福導向型產業信貸支持。爭取設立廣東“幸福導向型”產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積極發展私募基金、產業基金等新金融業態,構建起行之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和特別融資機制。支持金融機構推出專門針對“幸福導向型”產業的金融創新產品,探索健康服務、節能環保、休閑旅游等幸福導向型產業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新模式,并推廣股權質押、應收賬款質押、存貨質押、訂單融資等創新型融資工具。此外,廣東也可重點推進廣東華南科技資本研究院和粵科風險投資集團等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建設,輔導協調幸福導向型產業領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融資。
5.規劃建設幸福導向型產業集聚區
建議廣東以高新區、民營科技園區、產業轉移園區、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以及專業鎮等為載體,促進生物醫藥、綠色低碳、智能產業、文化創意等“幸福導向型”新興產業的集聚發展,打造幸福導向型產業集聚區。各個集聚區要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構建集信息、研發、金融、培訓、檢測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為入區企業提供配套服務。廣東可重點推進高端創新資源向廣州中新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國際生物島、東莞松山湖科技園區、深圳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順德中國南方智谷、中國農業科技華南創新中心等創新型產業集聚區集聚。推動廣州、深圳、佛山三大汽車整車產業基地,廣州設計港、國家網絡動漫產業基地,廣東數字家庭國家產業基地的建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