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日益嚴峻的能源需求問題。基于這樣的問題,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是切實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明確要求經濟發展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以節能、節水、節地、節材、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通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技術進步,,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形成節約型的發展方式和消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能源需求 影響因素
能源供需關系是國民經濟關系中重要的供需關系,對國民經濟穩定健康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能源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但是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能源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約束問題已經日益明顯,早在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就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要求人類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地球的承載能力之內,使非可再生資源的消耗降到最低程度,使可再生資源保持再生率。隨著能源約束問題日益嚴峻,各國均積極探尋破解之道。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方式以粗放型為主,在能源的投入和利用方面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面對持續、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對能源的需求,特別是對一次能源的需求的不斷增長,產生了很多的問題。煤炭開采的安全、利用率、深加工的研發,石油對國外進口的依賴所帶來的安全問題,煤層氣等個別氣體產業化建設問題等等都在制約著中國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一、我國能源需求的現狀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產國和消費需求國。能源供應持續增長,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能源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為世界能源市場創造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能源市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全球能源安全,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積極作用。
1、增長迅速的能源需求量
能源問題是關系我國國民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我國經濟在過去的三十年間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由此也導致對能源需求量的快速上升。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進入了經濟增長的快車道,國內生產總值和能源需求量增長迅速,年增長率分別為9.6%和5.2%。2005年,全國能源需求總量22.2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9.5%,每萬元GDP能耗為1.43噸標準煤,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煤炭需求量21.4億噸,增長10.6%;原油3.0億噸,增長2.1%;天然氣500億立方米,增長20.6%;水電4010億千瓦時,增長13.4%;核電523億千瓦時,增長3.7%。我國的GDP由1978年的6584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78678億元,平均增長率達到9.7%,能源需求量由1978年的5.71億噸標準煤增長到2005年的22.25億噸,年平均增長5.3%。中國的人均能源需求量也在迅速增長,從1978年的0.09噸標準煤增長到2005年的1.70噸標準煤。2002年以來,中國經濟進入了新一輪的增長周期,固定資產投資迅速增長,重工業的比重出現了增大的趨勢,鋼鐵、建材、電解鋁等高能耗產業迅速擴張,由此導致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長。
2、日趨嚴峻的中國能源進口依存度
中國既是能源生產大國,也是能源需求大國。從總量上看,中國的能源生產和消費基本上是平衡的,根據國家統計局2005年有關數據得到2005年中國一次能源自給率達到92.8%,進口依存度僅為7.2%。但是,受到資源稟賦的影響,中國主要一次能源的供需結構很不平衡。從1993年起,中國成為成品油凈進口國,1996年成為原油凈進口國,凈進口數量不斷攀升,2005年原油和成品油凈進口數量分別為11875萬噸和1742萬噸,石油進口依存度超過了40%。中國石油進口依存度的迅速上升使中國能源的安全形式日趣嚴峻。中國煤炭資源比較豐富,2005年煤炭凈出口為4551萬噸,焦碳出口為1276萬噸。受國內市場需求的影響,由于石油供給緊張,近些年國內煤炭消費總量增加較快,導致2004~2005年中國煤炭和焦炭凈出口數量有所下降。
二、能源需求的特征分析
能源消費需求就是要素需求,因為生產過程中的能源需求,并不是直接從能源本身中獲得效用和收入,而是因為能源轉換成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光、熱、動力等,使生產得以進行。生產過程中的能源需求具備以下兩個主要特點:
1、能源需求是派生需求
派生需求是人們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根源于人們對產品本身的需求。為了生產供人們消費的產品,才產生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生產要素的需求就是對產品需求派生出來的。根據世界各國經濟增長的經驗,經濟增長的過程也就是能源需求不斷增長、能源資源不斷被開發的過程。在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的農業社會,人類只需要采用簡單的技術采集木材,柴草等初級的能源;到了工業社會時期,人類利用能源的規模和種類的成倍增長,初等的生物資源已被礦物質能源所取代,煤炭、石油、電力成為人類社會主要的能源。
2、能源需求是相互依賴的需求
需求的依賴性是指產品是由不同需求要素相互作用所創造出來的,要素的作用是通過要素組合發揮出來的,很難說多種要素中哪一種要素單獨創造出了多少產出。但是由于生產過程和生產工藝的不同,生產同一種產品可能有不同的要素組合,生產過程中的能源需求,可以由不同的能源品種經過加工轉換的以滿足。
三、影響能源需求的因素
能源是支持經濟增長的重要物質基礎和生產要素。能源消費需求量越大,產品產量越多,社會產量越多,社會也越富足,人們才能享有更多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能源消費需求量的不斷增長,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因此,一個國家的能源消費需求水平是衡量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能源短缺,供求關系嚴重失調,就會突出地影響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響我國能源需求具體有以下幾個因素:
1、技術進步對能源需求的影響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技術進步對能源系統及其供需結構的影響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由于技術進步對能源需求的影響具有影響性,即技術進步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進而節約能源消費需求,如何利用當前正在建設的市場經濟機制,刺激技術進步,優化能源結構是一個涉及到許多因素的復雜問題。技術的進步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有效地減少能源投入量,對能源需求也同樣的減少。因此,要充分發揮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集聚、引領和輻射作用,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促進國家完成節能減排目標。
2、循環經濟對能源需求的影響
發展循環經濟,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減少能源需求總量。發展循環經濟,一是要發展循環型服務業和資源回收產業,實施產業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創建一大批循環經濟型企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三是構建以產業體系、基礎設施體系、生態保障體系為核心的循環型區域,建立完善的循環經濟法規體系、發展機制和框架,通過制度創新和觀念創新,引導全民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形成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國家發展走上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能源生產總量對需求的影響
供應影響需求。由于我國能源資源賦存分布不均衡從而影響我國能源生產的總量。我國能源資源分布廣泛但不均衡,煤炭資源主要賦存在華北、西北地區,水力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石油、天然氣資源主要賦存在東、中、西部地區和海域。中國主要的能源消費地區集中在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資源賦存與能源消費需求地域存在明顯差別。同時,能源資源開發難度較大也影響著我國能源生產總量。與世界相比,中國煤炭資源地質開采條件較差,大部分儲量需要井工開采,極少量可供露天開采。石油天然氣資源地質條件復雜,埋藏深,勘探開發技術要求較高。未開發的水力資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遠離負荷中心,開發難度和成本較大。非常規能源資源勘探程度低,經濟性較差,缺乏競爭力。這兩方面的因素影響著我國能源生產的總量,從而進一步影響我國經濟生產對能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