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基礎會計》是高職經管類所有專業的一門專業性基礎課,學術上對本課程教學目標的觀點比較一致,都重視財務報表分析。本文闡述財報分析引入非會計專業的《基礎會計》課程的困難,并從教學思路的重新確立、教學模式改變等角度提出對策。
關鍵詞:基礎會計;非會計專業;財報分析
《基礎會計》是高職經管類所有專業的一門專業性基礎課,高職非會計專業,如商務管理、市場營銷、會展管理、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創業管理、酒店管理等專業都有開設。教育部在確定的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為主線設計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畢業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寬、素質高等特點。”財報分析具有很強的應用性,改革傳統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教學,以財報分析為主線進行教學,是本課題的教學教改之方向。
一、 財報分析引入《基礎會計》教學的意義
目前,學術上對非會計專業的《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目標的理解是比較一致的。如陳萍、徐小梅提出三個方面的目標:一是懂得相關專業的經濟業務活動與會計核算的關系;二是具有認識并制作、填寫與本專業經濟業務活動相關的各種原始資料的能力;三是能看懂會計報表,并能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對企業經濟狀況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預測能力。
此外,2011年8月至11月期間,筆者在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針對《基礎會計》課程的改革,面向學院經營管理系,商務流通系11級和10級的學員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涉及的專業學生有學院經營管理系的商務管理、創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會展管理專業和商務流通系的市場營銷、酒店管理、物流管理、電子商務等專業。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28,回收率85.6%。在財務報表分析這一模塊,有65%的學生表示感興趣,24%的學生表示一般,僅11%的學生表示不感興趣,可見學生對財務報表分析還是很有熱情的,這一點在新生中所占的比率更高。
二、 財報分析引入《基礎會計》教學中面臨的困難
財報分析想要成功在《基礎會計》課程上引入,并且讓學生真正能夠學到知識,還存在以下的困難。
(一)財務報表分析的綜合性強
財務分析具有融會計學、管理學、經濟學、統計學等多學科為一體綜合性特點,所以它對分析者的素質要求較高,分析者如果不具備一定的會計專業知識,僅僅看計算結果是不可能全面把握各項指標所包含的經濟內涵;另外,財務報告相對來說它是一種靜態文件,只能概括地反映企業過去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分析者如果僅憑測算幾個獨立的財務指標進行泛泛的分析,這無異于紙上談兵,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基礎會計》課程本身的困難和課程單一性
由于非會計專業的原因,《基礎會計》基本只開設一個學期,后續基本不再開設其他有關會計類的課程。如以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的課程設置為例,以上所提及的專業,只有商務管理專業后續開設了《管理會計》,創業管理專業則開設了《融資管理》,其他專業均沒有后續課程。而《基礎會計》學習中,學生必然地會遇到一些新的術語與專有名詞,而這已經讓部分學生很吃力。現在若要再增加新的內容,如果處理不好,的確會導致學生學習沒有頭緒,沒有重點等情況的出現。
(三)課時緊張的問題
據調查,當前各高職高專院校在《基礎會計》課程課時的設計上,基本上是周課時4節或3節,這樣最多也只有68課時。而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教學的目的并不僅僅是財務報表分析。
(四)學生基礎薄弱
在本次問卷調查中不僅反映了學生對財務報表分析的熱情,也看到了學生基礎的薄弱和對財務報表知識的缺乏。如問及企業應當有哪些財報時,大一新生的回答明顯差于大二;如對財務報表感興趣的同學問及想對財務報表的哪些方面進行了解時,學生的回答基本就是空白。
三、 《基礎會計》教學中開展財報分析的思考
面對這些困難,本課題組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思想,設計了以下的對策,希望有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確立以財報教學為主線的教學思路
《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基本都采用同樣的教學內容體系:首先分析會計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理論知識;其次分析會計核算方法設置教學內容,包括會計科目與賬戶設置、復式記賬的原理等;最后分析會計報表的編制等等。非會計專業的《基礎會計》教學因課時限制,同時缺乏后續課程的銜接,會導致學生無法系統理解會計核算的整體性,更談不上站在使用者的角度進行財務報表分析。所以,要想強化財務報表分析的地位,一定要改變教學思路,本課題組提出確立以財報分析為主線的教學思路。要求在第一堂課時,教師就引入主要的二張報表,以案例來展開相關概念的分析。此外,在后續的教學中,也強化教學內容與財務報表分析之間的關系,試圖構筑學生清晰明確的學習主線。
(二)模塊化教學,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為了解決課時等矛盾,本課程組提出模塊化教學的思路,并編著教材《基礎會計理論與實訓》。
模塊一:引入財務報表結構框架,解析會計學基礎理論
如前所述,打破傳統教學次序,提前引入資產負債表、利潤表,以報表結構定位六大會計要素。并解釋兩大財務報表產生的基礎,清晰各要素間的勾稽關系。自然引出兩大會計恒等式:資產=負債+所在者權益、利潤=收入一成本(費用)。
模塊二:簡化“借貸記賬法”的教學
借貸記賬法是我國會計法的基礎,要理解會計實務,必然要明白借貸記賬方法。但借貸記賬法的借貸符號結合不同會計科目的變化,對于初學者非常難學,堪稱教學的瓶頸。本著“必要、夠用”的原則,建議簡化會計實務的難度,圍繞籌資、采購、生產、銷售和利潤的形成、分配等五個環節做基本的介紹。
模塊三:憑證、賬簿處理模塊
這部分注重讓學生理解憑證賬簿處理流程,重點分析與報表之間關系和對企業管理的重要性,并強化銀行結算業務處理。為了拓寬經管類學生的就業技能,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特別設計這一模塊,運用真實票據加模擬案例的形式,生動形象地介紹當前企業銀行賬戶管理以及常見的銀行結算方式。
模塊四:財務報表分析模塊
本模塊包括財務報表編制和財務報表分析二部分。財務報表編制注重于二張主表結構的清晰。財務報表分析通過引入案例展開,適當地介紹財務報表分析的內容與方法。案例設計的方式可以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受,以引導他們進行獨立思考。
模塊五:會計綜合模擬實訓模塊
為了綜合檢驗學生對基礎會計課程的掌握水平,同時也為了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最后設計了模擬實訓單元,通過采用仿真的票據、單證、賬表,再現企業的主要經濟業務,為學生創造一個真實的會計工作環境,使學生能“身臨其境”地體會和理解會計核算的原理與賬務流程,并能編制相應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進行報表分析。
(三)加強實踐性和專業性引導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基礎會計教學中老師應該培育和抓住學生的興趣,給予強化。在財務分析中,這一點是很突出的。在教材案例分析后,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其不同的專業,尋找不同背景的上市公司,進行財務分析。也可以利用專業社團,讓志同道合的學生聚在一起,探討經濟、會計事件,并得到實踐鍛煉和提升。
(四)優化考核模式,突出財報分析能力的考核
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合格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在課程考核上也應充分體現這一要求,改革以往只以期末考試一張試卷為主導的考核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主要包括課堂表現、課堂作業、團隊報告、期末筆試四個部分,其中團隊報告是對某一上市公司財務分析報告。總之,通過優化課程考核方法,對學生的專業素養進行系統考核,達到課程設置的目標,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