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過對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現狀的分析,提出建立基于RFID技術的固定資產管理模式,從而實現對固定資產全生命周期的動態管理,提高資產使用效率。
關鍵詞:RFID技術 高校 固定資產管理
近年來,隨著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和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占有、使用的固定資產的數量和種類也在不斷增長,其占學校總資產的比重越來越大。如何加強高校的固定資產管理,確保高校固定資產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提高資產使用效率成為高校資產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將從RFID技術在高校固定資產管理中的應用來進行探討。
一、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的現狀
根據2012年4月1日開始施行的財政部令第68號《事業單位財政規則》,固定資產是指使用期限超過一年,單位價值在1 000元以上(其中:專用設備單位價值在1 500元以上),并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質形態的資產。單位價值雖未達到規定標準,但是耐用時間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類物資,作為固定資產管理。固定資產一般分為六類:房屋及構筑物;專用設備;通用設備;文物和陳列品;圖書、檔案;家具、用具、裝具及動植物。
高校固定資產具有價值高、數量多、使用周期長、使用地點分散、管理難度大等特點。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高校占有和使用的固定資產規模越來越大,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的難度、復雜度也在不斷增加。以往很多高校對于固定資產管理都采用傳統的條形碼編碼方式進行管理,它以人工為主,每年在進行固定資產清查時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并且清查中間經常會出現管理混亂、資產使用效率低甚至資產流失等問題,從而影響學校教學、科研工作。
因此,高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起全方位多元的固定資產管理模式,以RFID技術為基礎,充分利用高校優越的校園網硬件基礎和技術力量,全面整合資源,將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二、RFID技術基本介紹
無線射頻識別即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種新興的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需人工干預,可工作于各種惡劣環境。
作為條形碼的無線版本,RFID技術具有條形碼所不具備的防水、防磁、耐高溫、使用壽命長、讀取距離大等優點,并且標簽上的數據可以加密以確保安全,存儲數據量更大,存儲信息可動態修改,可遠距離、多目標操作。運用RFID資產管理系統,可以實現高校固定資產的實時定位,進行資產跟蹤管理,防止資產的丟失并及時發現報警,切實提高高校固定資產的管理水平。
RFID系統主要由電子標簽、閱讀器和射頻天線組成。電子標簽即射頻卡,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組成,標簽含有內置天線,用于和射頻天線間進行通信;閱讀器主要用于讀取(在讀寫卡中還可以寫入)電子標簽信息;射頻天線主要在標簽和閱讀器間傳遞射頻信號。
RFID系統的工作原理:閱讀器通過射頻天線發送一定頻率的射頻信號,當電子標簽進入發射天線工作區域時產生感應電流,電子標簽獲得能量被激活;電子標簽將自身編碼等信息通過卡內置發送天線發送出去;系統接收天線接收到從電子標簽發送來的載波信號,經天線調節器傳送到閱讀器,閱讀器對接收的信號進行解調和解碼,然后送到后臺主系統進行相關處理;主系統根據邏輯運算判斷該卡的合法性,針對不同的設定做出相應的處理和控制,發出指令信號控制執行機構動作。
三、RFID技術在固定資產管理系統中的應用
高校應該依托現有的校園網絡資源,建立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系統進行業務處理,管理系統應該包括資產登記、資產維修、資產報廢、資產盤點等功能,實現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的網絡化管理,使資產管理部門、財務部門、職能部門和使用部門之間達到信息資源共享。
(一)實現固定資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資產購入后,管理部門入賬時加裝電子標簽,標簽內寫入資產的信息(RFID標簽可不受次數限制地新增、修改、刪除),每次進行資產管理操作時,讀寫器都會自動讀取設備電子標簽并將信息發送回服務器進行處理,從而實現資產的跟蹤管理。
在對固定資產進行登記入賬處理時,需要通過標簽寫入、標簽鎖定、標簽附著等步驟來實現。標簽寫入,通過系統將資產的有關信息(入賬時間、資產條形碼、型號、名稱、價值、場所等)寫入電子標簽中;標簽鎖定,資產信息寫入電子標簽后進行鎖定,后續由資產管理部門進行管理維護,防止使用部門進行修改;標簽附著,資產信息固化后,將存儲有資產信息的標簽附著于設備資產上,附著形式可選擇粘貼、懸掛、嵌入等多種方式,標簽附著在資產上就不能取下,如果取下,則標簽自動損壞。進行資產盤點時,可利用“資產管理手持器”進行不定期巡視,檢查資產管理情況,對于未走正規程序私自進行借用等情況快速查出。
利用RFID技術,可實現對資產全生命周期(采購、驗收、入庫、領用、使用變動、報廢)過程的智能化全程跟蹤管理,整個管理過程無需任何人工干預。通過對RFID技術的整合,依托校園網絡,可以將資產的管理延伸到校園的每個角落,使分散的資產統一到資產管理平臺上來,從而確保財務部門與資產管理部門以及具體使用部門間固定資產賬目的實時核對,強化資產使用部門的使用職責,充分發揮其功能。
(二)實現固定資產的動態管理,加強對固定資產的監控
通過引入RFID技術,借助閱讀器和智能管理系統,固定資產的調撥、維修和報廢等日常工作可及時辦理并同時在系統中被記錄下準確的變動信息,實現了對資產日常操作流程中涉及到的使用人、地點、實物、時間等信息的準確、快捷記錄。例如,固定資產領用時,可以將資產領用人(或者是使用人)姓名、存放地點、領用時間及相應的固定資產信息寫入固定資產管理標簽,使固定資產在存放地可以自動被網絡信息系統自動識別,從而實現對固定資產的動態管理。
由系統對日常工作進行有效實時監控資產數量、質量、流向等信息,實現由后臺系統對工作流程進行有效的實時監控和記錄,使管理人員在辦公室內就可以及時了解到資產的調撥和使用情況,簡化了管理流程,減輕了資產日常管理的壓力,免去了繁瑣的人工記錄過程,提高了高校固定資產管理效益。
(三)進行多級管理,強化管理意識,明確管理責任
近年來,隨著各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資產管理便成為了一項綜合性、系統性、操作性都比較強的系統工程,高校固定資產除了一般資產的特點外,還具有數額大、數量多、管理范圍廣、使用范圍大、結構復雜等特征。引入RFID技術后,在資產管理系統中,可以充分考慮每一個資產管理員(或管理部門)的不同職責,為每一個資產管理員制定相應的操作權限,通過用戶的身份和密碼識別分別進行登陸操作。例如,資產管理部門負責日常工作的組織、協調與實施,對學校的教學科研設備、行政辦公設備、房屋、土地等進行一級管理和監督;財務部門要強化一級核算,側重于掌握固定資產總值,實行總量控制;各使用部門負責資產的管理、使用和維護工作。
(四)優化資產的日常管理,提高資產使用效率
在資產的日常管理中,負責固定資產管理的財務部門與實物管理部門之間缺乏業務聯系和業務溝通,使得賬面無法反映資產的存在;不少單位擁有大量的昂貴資產,但沒有集成的信息系統,缺乏有價值的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固定資產的管理困難,工作效率低;固定資產管理中資產卡片和資產實物不符;難以有效控制固定資產流失;資產清查費時、費力,效果有限,且“前清后亂”;運營成本難以及時、準確的核算。時間長了,自然就會出現財務固定資產賬、設備臺賬、固定資產實物賬三者的分離,導致賬賬不符、賬實不符,家底不清。
而通過引入基于RFID技術的固定資產管理系統,固定資產的清查盤點效率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在進行資產清查時,利用手持閱讀器進入資產存放場地,可以批量的閱讀電子標簽信息,檢查資產狀況,大幅度地提高資產清查效率,基本完成賬務核對。資產管理部門也可以通過系統反饋的信息,及時了解資產的使用情況,加強資產的監控,對閑置的資產可以在學校內部進行合理調配,從而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