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會計論文 > 審計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現狀與對策

審計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現狀與對策

隨著《高等教育法》的頒布實施, 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得到進一步落實, 高等院校依法根據一定的社會需求、自身辦學條件和學科結構調整需要,從2002年開始, 陸續向教育部申請開設審計學專業,2004年至2009年間, 一共有33所高等院校獲批開設此專業。 財政部在2006 年出臺了新的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07 年發布了《中國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指南》,并在2009 年發布了《注冊會計師考試制度改革工作方案》, 對注冊會計師考試制度進行重大改革。這些制度和環境變化對我國審計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審計專業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問題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那么, 高等院校所培養的審計學專業人才的質量如何;教育部等相關部門應如何對審計學專業人才有針對性地制定人才培養方針以及政策,為審計學專業的改革發展提出進一步的指導性意見;這成為當前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
  蔣文春和劉靜(2006)從審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培養方案的制定及實施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描述,認為要準確把握未來市場的動態,合理定位審計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科學設計培養方案,進一步鞏固審計監督在市場經濟中的保駕護航的神圣地位。覃易寒(2008)通過高校審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概況,對審計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探討了審計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改進措施。馮永梅和王澤崗(2009)以審計實踐教學與審計理論的關系為出發點,對我國審計實踐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強調應加強對審計實踐教學進行改革,并給出了完善審計實踐教學的建議。姜玲玲(2009)以審計功能拓展為視角對高校審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析,得出高校審計學科建設應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社會對高素質審計專業本科人才的需求。李素萍(2010)從理論與應用角度,發現審計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通過以“三個環節”為核心,“三項措施”為途徑對高校審計實踐教學進行多維模式的優化整合。但上述研究大部分是從審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實踐教學以及案例教學的優化整合角度進行探析,提出審計教學中存在問題,給出政策建議。對目前如何看待普通高等院校審計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如何對審計學專業人才有針對性地制定人才培養方針以及政策等問題目前還沒有進行深入的調研分析。因此,筆者對普通高等院校審計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現狀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從教師、學生與用人單位三個不同角度來研究審計專業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問題。本文的研究意義主要有:了解目前教師、學生與用人單位對審計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現狀的整體評價;研究教師、學生與用人單位對審計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改進建議;進而提出制定審計專業本科人才的培養方針以及政策建議。
  二、研究設計
  (一)調查對象 2009年12月,筆者對普通高等院校審計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現狀進行問卷設計。2010年3月問卷完成,并對高等院校的審計專任教師、審計專業大四學生與近三年吸收審計專業學生的用人單位發放問卷,8月收回問卷,9月錄入問卷。根據問卷調查對象的不同以及研究問題的需要,設計了教師卷、學生卷與用人單位卷。盡管3份問卷所涉及的具體問題各不相同,但又密切相關。為了保證調查結果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可比性,參與問卷調查的有300名教師、3000名大四學生及1000個用人單位,且分布于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和西北共七大區域;被調查的教師與學生包括財經、綜合、工科、語言共四大類型院校,其中既有“985院校”,也有“211院校”,同時也包括非“985院校”、非“211院校”的一般高等院校。被調查單位就其規模而言,既有大型用人單位,又有中型和小型用人單位。被調查教師與學生所在學校以及被調查單位的基本情況如表1和表2所示。
  (二)調查內容與調查問卷設計 根據調查內容與調查對象的不同,設計了3份調查問卷,即專任教師卷、學生卷與用人單位卷。專任教師卷包括個人情況、研究方向、國際交流經驗、審計專業實踐經驗、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安排與課程結構、培養質量、學生情況評價、專業教育存在問題共10項;學生卷包括專業選擇、求職意愿、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安排與課程結構、教授授課、培養質量、個人情況評價、專業教育存在問題、深造愿望、希望就業單位性質等共13項;用人單位卷包括企業所在區域、企業性質、企業規模、重視的質量、培養目標、對畢業生評價、專業教育存在問題、學生最應加強的能力共8項。
  (三)調查方法 在調查問卷的設計過程中首先使用頭腦風暴法產生半開放式問卷,然后在征求與采納普通高等院校審計專業教師、學生與部分用人單位建議的基礎上形成了最終的閉合式問卷。3份調查問卷在保證語言表述清晰的情況下開始實施。
  (四)調查結果及數據處理 此次問卷調查的規模較大,288名教師,2350名本科大四學生與725個用人單位寄回的問卷為有效問卷,有效問卷的回收率分別為:96.0%、78.3%和72.5%。首先對收回的有效問卷進行統一編碼,然后由專人用Stata10.0軟件錄入并統計問卷中的原始數據,最后再由筆者對錄入和統計的結果進行審核,使得錄入的錯誤率達到可以接受的水平。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表中的百分比之和略小于100%或者略大于100%,是由于四舍五入所致。在文中不再一一進行說明。文中有些統計數據來源于《中國教育統計年鑒》、教育部網站統計資料以及新浪網院校庫。
  三、調查統計
  (一)規模與布局 一是專業規模大幅增長。近幾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同時,審計專業本科在校生的規模也迅速擴大。根據各高校每年的審計學專業招生計劃數統計,截至2010年底,審計專業本科在校生約 4300人,是2005年1700人的2.53倍,約占普通本科在校生總數的0.07%。從2005年到2010年,審計專業本科在校生從 1700人增加到4300人,增長60.47%,年平均增長率為10.08%。二是專業布局。從高等院校的性質來看,審計專業點主要分布在財經類院校、綜合類大學、工科類院校以及語言類院校。 目前, 在45個本科專業點中,財經類院校擁有的專業點數最多, 為30個, 占全部點數的66.67%,綜合類大學擁有10個專業點,占全部點數的22.22%, 工科類院校擁有4個專業點,占全部點數的8.89%, 語言類院校擁有的專業點數最少, 只有1個,占全部點數的2.22%。 從區域布局上看, 東部地區的專業點數遠大于西部地區的專業點數, 如華東地區有21個專業點,而西北地區只有5個專業點。   (二)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高等院校中審計專業的教師數量明顯不足,并且幾乎都沒有從事過具體的審計實務工作,由于教師自身實踐經驗很少、實踐能力不強,這就使得審計教學效果達不到最佳狀態。雖然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審計專業教師隊伍日漸龐大,但增長速度緩慢。根據高考填報志愿參考系統網站所提供資料的統計結果,2005年,普通高等學校審計專業專任教師數為210人,2010年增加到340人,增幅為61.90%。但相對于學生規模的增長速度而言,專任教師數量相對不足。
  (三)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設計 從目前高等院校審計專業培養方向上來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向:政府審計、注冊會計師審計和內部審計,尤其以注冊會計師審計方向為主。在培養目標上:教師認為學生應該具有扎實的審計學基本知識、掌握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基本方法和理論;具有較強的資本市場經濟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能運用計算機處理有關會計和審計業務;具備從事財務審計和效益審計的專業能力;能夠勝任企事業機關單位和中介組織的審計實務工作;了解國際學術理論前沿和動態的復合型高層次專業人才。學生認為,審計專業應該更加注重數學、外語和計算機等基礎知識的培養, 學生應該具備會計、審計、管理、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 同時還要擁有工作必須具備的職業道德,發展所需要的創新能力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用人單位認為審計學專業應該注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 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 較強的專業能力、較高的業務素質,能夠在審計以及會計領域中勝任專業工作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
  (1)強調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2.27%的專任教師、46.49%的學生、66.65%的用人單位認為審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應該是復合型人才、高級專門人才、應用型人才。14.72%的專任教師、25.79%的學生、27.30%的用人單位認為審計專業培養目標應為高級專門人才、復合型人才、高級專門人才。見表3。
  (2)專業課程結構基本合理。對于高等院校的審計專業課程結構,73.41%的專任教師認為基本合理,14.63%認為不合理;68.09%的學生認為基本合理,17.02%認為不合理;51.61%的用人單位認為基本合理,38.54%認為不合理。從整體來看,81.23%的教師和74.47%的學生以及53.1%的用人單位認為本專業課程結構是合理的(包括“非常合理”和“基本合理”)。如表4所示。
  (3)最重要的5門專業課程。為了了解和把握學生對各門專業課(主要是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重要性的認識,要求被調查學生在“經濟學”、“管理學”、“審計學原理”與“企業財務審計”等十四門課中選擇出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五門課。共有825位教師、2340位學生和723個用人單位按照問卷要求填寫了該題。在調查問卷所列的14門主要專業課程選項中,專任教師認為最重要的5門課程依次為:審計學原理(79.56%)、企業財務審計(70.50%)、財務會計(66.74%)、稅務與稅制(53.47%)、審計實務與案例(43.91%)。學生認為最重要的5門課程依次為:財務會計(87.23%)、稅務與稅制(61.70%)、審計學原理(53.19%)、審計實務與案例(53.19%)、企業財務審計(48.94%)。而用人單位認為最重要的5門課程依次為:審計實務與案例(83.97%)、企業財務審計(70.34%)、信息系統審計(67.85%)、經濟效益審計(59.24%)、財務會計(48.60%)。專任教師、學生與用人單位對最重要的5門專業課程的認識雖然有所不同,但大體一致,有3門課程相同,為企業財務審計、審計實務與案例及財務會計。如表5所示。
  (四)培養質量分析
  (1)教師、學生與用人單位對培養質量給予肯定性評價。其中,42.8%的教師認為審計專業的培養質量較高,而53%的教師認為一般;19.15%的學生認為審計專業的培養質量較高,而65.96%的學生認為一般;36.43%的用人單位認為培養質量較高,50.73%的用人單位認為一般。
  (2)教師、學生與用人單位對質量因素的重視程度。在包括專業知識、知識結構、綜合素質、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工作能力等14個質量因素在內的選項中,教師最重視的質量因素是:綜合素質(68.21%),其他質量因素選項的重視度及其比例依次為:創新能力(53.63%)、學習能力(52.26%)、專業知識(51.70%)、社會責任感(42.86%)、合作精神(39.54%)、知識結構(39.37%)、外語實際應用能力(35.72%)、計算機理論與應用水平(24.41%)、實際工作能力(24.62%)、交際能力(24.84%)、專業技能(17.91%)、數學知識(12.60%)和理論素養(12.33%);學生認為綜合素質(70.21%)最重要,其他質量因素選項的重視度及其比例依次為:專業知識(65.96%)、實際工作能力(53.19%)、合作精神(51.06%)和專業技能(48.94%)、學習能力(46.81%)、創新能力(40.43%)、交際能力(38.30%)、社會責任感(29.79%)、知識結構(14.89%)、計算機理論與應用水平(14.89%)、外語實際應用能力(12.77%)、理論素養(12.77%)、數學知識是學生最不重視的,只有2.13%的學生認為最值得重視;用人單位也認為綜合素質(70.23%)最為重要,其他質量因素選項的重視度和比例依次為:創新能力(64.62%)、實際工作能力(59.67%)、專業知識(50.17%)、合作精神(45.68%)、學習能力(36.75%)、專業技能(33.43%)、交際能力(31.79%)、計算機理論與應用水平(27.42%)、社會責任感(23.86%)、外語實際應用能力(20.76%)、知識結構(16.59%)、理論素養(11.56%)和數學知識(10.33%)。   (五)學生對本專業任課老師的評價 本文采用五點量表的形式評價了學生對本專業任課老師在學術水平、知識結構、敬業精神、教書育人、教學方法、教學質量六個方面的狀況。其中,“5”表示“很好”,“4”表示“較好” ,“3”表示“一般”,“2”表示“較差” ,“1”表示“很差”。有2350份問卷正確填寫了該題。結果表明,本專業任課老師的知識結構評價最高,得分為4.1915分,接近于“很好”;其次是教書育人,得分為4.1489分;評價最低的分別是教學方法和教學質量,只有3.7447分和3.9362分。詳細得分和排名如表6所示。
  (六)把審計專業作為職業發展未來方向的愿望 分析表明,被調查的54.54%的學生“愿意”把所學的專業作為職業發展的未來方向,26.79%的學生對此表示“很愿意”,“愿意”和“很愿意”的學生所占的比例為81.33%。選擇“無所謂”和“不愿意”的學生分別占11.45%、4.57%。因此,從整體上來看,學生對審計專業表示認同,即:愿意把所學的專業作為職業發展的未來方向。如表7所示。
  (七)教師對自己、學生對自己以及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評價 本文采用五點量表的形式評價了教師對自己、學生對自己以及用人單位對學生在綜合素質、知識結構、專業知識、計算機水平、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等8個方面的情況。其中,“5”表示“很好”,“4”表示“較好”,“3”表示“一般”,“2”表示“較差”,“1”表示“很差”。結果表明:教師對自己、學生對自己以及用人單位對學生評價最高的分別是專業知識、學習能力、計算機水平,達到了3.8997分、3.9714分和3.5637分,也就是接近“較好”。從整體來看,教師、學生對自己的評價是中等偏上的;而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評價是中等的。如表8所示。
  (八)教師、學生與用人單位對本專業教育中存在問題的看法 為了深入了解和把握教師、學生以及用人單位對本專業教育中存在問題的看法,要求教師、學生與用人單位在下述十二項問題中選出他們認為最重要的5個問題:教師質量不高、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教師數量不足、教學經費不足、缺乏案例教學、教學計劃不合理、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學生數量過多、教學管理水平差、缺乏專業實習和忽視個性培養。分別有286位教師、2346位學生和720個用人單位按照問卷要求填寫了該題。數據統計表明,十二項問題中被選擇頻率最高的是“缺乏案例教學”,有79.12%的教師、76.60%的學生和82.54%的用人單位選擇了該項;其次是“缺乏專業實習”,有69.12%的教師、65.96%的學生和68.34%的用人單位選擇了該項,有59.53%的教師和61.70%的學生選擇了“教師數量不足”;有56.98%的用人單位選擇了“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被選擇最少的是“教學管理水平差”和“教學經費不足”。見表9。
  (九)學生的深造意愿 由表10可以得出,準備報考碩士研究生的學生有748個,占學生總數的 31.91%;不準備報考碩士研究生的學生有1595個,占學生總數的68.09 %。
  (十)就業情況分析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大中型企業和跨國公司從事內部審計工作,可在政府審計機關和司法機關從事審計檢查與鑒定工作,也可在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公司等中介機構從事審計服務與咨詢工作,還可以在學校和科研部門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本文在問卷調查中列出了學生就業希望去的單位: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國有企業、三資企業、民營企業、自我創業和其他共八個選項,在上面8個選項中,每名學生可以選擇三項。有2339份問卷按照要求進行了正確填寫。問卷調查顯示,選擇到國有企業就業的學生比例最高,達到78.71%,其他依次是政府部門(68.06%)、三資企業(40.44%)、民營企業(38.31%)、高等學校(23.39%)、自我創業(23.39%)和科研機構(21.29%)。見表11。
  四、調查結果分析
  (一)高等院校審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上存在的問題 一是人才培養主要側重于注冊會計師審計方向,造成了培養方向比較單一的現象,大部分學校教師直接使用注冊會計師的考試用書作為教材,有的還針對學生參加注冊考試進行了強化訓練。二是高等院校的審計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層次不清;且教師、學生與用人單位對培養目標認識不一致,導致的結果是在課程體系、講授方法等系列問題上有所差別。三是同類院校審計專業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缺乏特色。不管是“985院校”,還是“211院校”,亦或一般的高等院校。雖然在表達培養目標時措辭不一,但基本上差別不大,并沒有根據各自學校的優勢制定出有特色的培養目標。調查顯示,43.26%的專任教師和46.81%的學生認為,當前審計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56.98%的用人單位持相同意見。
  (二)高校審計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審計專業課程與審計行業業務多元化發展方向不相符合。如對于審計業務,現有的課程主要針對傳統的賬項基礎審計和制度基礎審計,不能適應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需要。再如, 以查賬為主要手段的審計職業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遇到了來自計算機技術的挑戰。各部門、單位開始廣泛運用計算機、數據庫、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管理,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會計信息化趨向普及。只具有傳統檢查手段的審計人員,就無法保證審計質量,甚至無法開展現代審計。因此,未來的審計人員要提高審計質量,履行好審計職責,就得培養既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懂審計又懂信息技術的新型的審計人才。但目前的審計專業課程的設置顯然不能適應這種要求。
  (三)教師缺乏社會實踐經驗且數量不足 隨著高校的擴招,越來越多的學生青睞于財經類專業。與此同時,大部分青年教師學歷高、基礎好、有理論,但其中大部分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社會閱歷以及豐富的審計實踐經驗,且有部分審計專業教師在大學或研究生階段是非審計專業畢業,未全面系統學習過審計專業,使審計實踐性教學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調查顯示,59.53%的專任教師和61.70%的學生認為,當前審計學本科專業教師數量不足,同時缺乏社會實踐經驗。50.44%的用人單位持相同意見。   (四)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 審計專業具有較強的實務性、實踐性和操作性,在目前的教學模式下,只對學生進行有限的審計理論教育,而忽視實務技能的培養,這樣既影響學生就業,也使得培養與需求相脫節。調查顯示,79.12%的專任教師、76.60%的學生和82.54%的用人單位認為,當前審計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缺乏案例教學;69.12%的專任教師、65.96%的學生和68.34%的用人單位認為,當前審計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缺乏專業實習。
  (五)教學方法與授課方式單一 目前大多數審計教學采用的是公式化的教學方式,即: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留題,學生做題,之后再給出標準答案。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只能被動地記憶所學的內容,然后盲目又缺乏理解的做題,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很難被調動起來,也很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調查顯示,46.75%的專任教師、55.32%的學生和48.54%的用人單位認為,當前審計學本科專業教學方法單一;40.79%的專任教師、44.68%的學生和43.64%的用人單位認為當前審計學本科專業忽視個性培養。
  五、結論
  (一)根據社會需要明確審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培養和造就高素質新型審計人才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如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和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企業所得稅“兩法”合并、增值稅轉型改革、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改革、農村金融改革、公務員職級工資制度改革、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的變化等,經濟體制轉型時期產生了種種復雜因素,這使得審計工作的難度加大。這些改革措施與審計密切相關,也使得審計人員在審計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將會更復雜。同時,社會相關利益者及其審計人員與審計機關越來越重視審計工作質量,因此,為了履行好審計工作,未來的審計人員需要具備很好的綜合素質并富有開拓精神。
  筆者認為,具備以下條件才能成為高素質新型審計人才:第一,具有正確的人生觀與良好的身心素質。具有較高的理論修養,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廉潔自律,養成良好的法律法規意識和道德意識,愛崗敬業;具有從事審計實務工作所必備的專業知識以及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要擁有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以及強健的體魄,還要具備隨機應變和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二,綜合能力與專業能力相協調。在專業知識方面,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審計專業基礎知識,還要具備精深的理論知識以及相關知識;在綜合能力方面,應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和人際關系協調能力,要及時掌握審計形勢的發展變化,具備較高的職業觀察力、敏感性和洞察力。第三,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具有創新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善于判斷和鑒別,有進取心和拼搏的意識,能夠較好的理清工作思路,有較強的實際綜合能力。能夠合理把握、確定符合審計工作實際的創造性行動。按照以上內容調整審計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思路,根據社會需要明確審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當前要明確的問題。
  (二)樹立專業品牌,強調培養特色 整體上來說,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審計本科專業的培養亟需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樹立專業品牌,強調特色問題。作為本科教育, 審計學專業應該首先立足于國家審計、社會審計、內部審計這三個審計方向, 不失時機地開發管理審計、績效審計、工程審計、計算機審計等特色課程, 實施特色教學, 樹立專業品牌。因此, 如何在人才市場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先、人先我優、人優我快, 置身于教育事業發展前列, 占領未來人才市場的制高點, 是審計學專業教學改革必須列入議事日程的重要課題。
  (三)改革課程體系,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 一是開設特色課程。在專業建設中,審計專業建設的核心內容是審計學專業課程體系。根據社會的具體實際需要開展審計學專業課程體系研究,不僅可以為審計學專業教學提供依據,而且能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因此為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結合社會發展對審計專業本科人才的需求,應設置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就業為導向的審計專業課程體系。各地高校應針對不同行業和不同特征的審計業務,找準定位,明確目標,滿足多元化的審計專業本科人才需求,有針對性地開設相關課程和專業方向。二是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在越來越大的就業競爭壓力下,用人單位要求畢業生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審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關鍵就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首先,強化實習,構建完整的實驗和實訓課程體系。在審計專業課程中增加案例教學,以點帶面,鼓勵學生多思維、多角度地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其次,在本科教學的后期,安排學生到企業集團內部審計部門、會計師事務所或地方審計機構進行實習,使學生處于實際工作環境之中,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職業判斷能力,既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保證了審計教學的效果,又滿足了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三是在校大學生要重視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方面學科和課程的學習。同時,強化企業管理類相關課程, 強化公司治理、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類課程,強化商務溝通和職業道德類課程。四是加強案例教學的同時,更要注重實驗教學。 在加強案例教學的同時, 積極拓寬實驗教學方式,構建大實踐平臺, 培養大學生獨立自主的工作能力、合作的態度等綜合能力和素質。 改變以教師為主導,以教材為中心, “滿堂灌”的教學模式。 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審計專業教學中,教師將抽象的審計基本理論與實務操作通過仿真的實踐性環節來展現,實現理論到實務的過渡。
  (四)提高審計專業教師的社會實踐水平 一方面學校要根據教學和專業發展的需要,有計劃地引進同時具備高學歷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雙師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大力鼓勵并支持審計專業教師從事相關的實踐業務,積極參加審計實務業務的專門化培訓,提高業務水平。高等院校還可以聘請企事業單位中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注冊會計師、高級審計師、國際內審師、資產評估師、高級會計師到校任教或兼職。同時加大投資,制定相應的獎勵、激勵政策,努力改善教師待遇,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最后,審計專業教師要重視專業知識水平、自身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世林:《論我國審計專業本科人才需求和高校審計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審計與經濟研究》2006年第5期。
  [2]姜玲玲:《高校審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以審計功能拓展為視角》,《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8期。
  [3]蔣文春、劉靜:《論審計專業人才的培養》,《長春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4]李素萍:《高校審計實踐教學多維模式的優化整合》,《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
  [5]趙凌云、郭煥書:《就業導向下審計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設想》,《財會通訊》(學術)2010年第8期。
  [6]覃易寒:《審計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思考》,《職業時空》2008年第12期。
  (編輯 熊年春)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