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文件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要明晰人才培養目標,深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行“雙證書”制度,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繼續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比重應達到總學分(學時)的一半以上。這充分說明了高職課程要摒棄先理論、后實訓的分段式教學模式,要建立將理論融于實訓的一體化教學模式。要深入領會和貫徹12號文件中“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精神,關鍵在于課程的開發與設計。在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中,基礎會計是入門課程,也是實際教學中“老師難以教好,學生難以學好”的一門課程,因為一開始就面對大量的會計術語。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探索,根據基礎會計具體教學的實踐,提出關于基礎會計課程開發與設計的思路。
1 高職基礎會計課程的定位
開發與設計基礎會計課程,首先應當弄清高職會計專業的整體定位。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能力本位”的教育觀已普遍被人們所接受。按照能力分析為定位的邏輯起點,筆者認為高職會計專業應具備的能力、專業教學目標、業務規格(職業資格)等如圖1所示。
在會計專業整體定位的基礎上,基礎會計課程應當是培養學生的會計流程運用能力,培養學生應知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的基本知識,應會取得和填制原始憑證、填制和審核記賬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基本會計報表的能力,同時通過項目實訓和課外作業布置,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
2 高職基礎會計課程開發與設計的總體思路
(1) 以會計流程運用能力所需的知識重新序化基礎會計課程內容。具體來說,應以過程性知識為主、陳述性知識為輔,即以實際應用的經驗和策略的習得為主、以適度夠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為輔。實現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解決好課程內容的序化結構問題。
(2) 以會計流程運用能力所需的技能設計基礎會計實訓項目。實訓項目設計應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和職業工作過程,滿足基于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要求。
(3) 改分段式設計為一體化設計。將理論和實務知識直接融于實訓項目的教學之中,改變過去先理論、后實訓的分段式設計模式,減化不必要的概念性內容。
(4) 注重學生方法能力的培養。設計必要的課外會計規范等的讀本資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5) 注重學生社會能力的培養。在項目設計中,要配有角色轉換、分組分工的設計,讓學生體驗團體協作的精神。
3 高職基礎會計課程開發與設計的具體內容
3.1 基礎會計課程開發與設計的內容體系框架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會計流程的工作過程,以及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將基礎會計課程的內容進行序化,形成三層遞進式實訓項目,其難易程度由簡到繁,相關的理論與實務知識將貫穿于相應實訓項目中(如圖2所示)。
3.2 實訓(實習)項目必要的理論與實務知識
(1) 會計認知實習。通過參觀的形式,由企業的財務部門人員負責講解與演示,回校后,由學生談感受與收獲,老師作總結。重點在于會計流程的工作過程,讓學生大體感知到會計職場情形。同時也可參觀一下企業的生產過程和其他工作部門,讓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2) 原始憑證填制與審核實訓。必要的知識主要有:資金運動及其過程,各過程產生的主要原始憑證,相應原始憑證的說明(附實物演示),總結原始憑證的內容、類型與作用,原始憑證的審核要求等。教師實操演示:普通發票、增值稅發票、支票、進賬單、借支單、差旅費報銷單、收據等的填制及相關規定講解。
(3) 記賬憑證填制與審核實訓。必要的知識主要有:會計要素、會計科目、復式記賬(借貸記賬法)、會計分錄、基本業務應用、記賬憑證的內容與格式、記賬憑證審核要求等。教師實操演示:收款憑證、付款憑證、轉賬憑證、記賬憑證等填制及相關規定的講解。
(4) 會計賬簿記賬實訓。必要的知識主要有:會計賬戶與會計賬簿的格式、種類、形式,建賬、登賬、對賬、錯賬、結賬的要求。教師實操演示:日記賬、分類賬的建賬、登賬、對賬、錯賬更正及結賬。
(5) 會計報表實訓。必要的知識主要有:會計報告的內容,資產負債表的格式及表樣內容,利潤表的格式及表樣內容,資產負債表及利潤表編制的方法。教師實操演示:資產負債表的編制、利潤表的編制。
(6) 科目匯總表的賬務處理程序綜合實訓。必要的知識主要有:賬務處理程序的類型及內容、科目匯總表的表樣與編制要求。在本實訓中,教師基本不演示,由學生分組獨立完成,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以及組織、團隊協作能力,即社會能力的培養。
另外,學生自學《會計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會計檔案管理辦法》等基本法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即方法能力的培養。
4 高職基礎會計課程改革后的實施要求
(1) 理論知識與實訓項目要平滑過渡,不能兩張“皮”。采用一體化設計的教學內容,理論知識融于實訓項目教學之中,很可能出現比較生硬地將理論知識搬出,讓學生摸不著頭腦。例如,原始憑證填制與審核實訓,為什么先講“資金運動”呢?應當平滑導入: “企業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即經濟活動——經濟活動會引起什么(舉例)——有的會引起經濟業務,即資金形態的變化或增多、減少,有的不引起——引起資金變化的就是資金運動——在經濟活動過程中,如何證明資金運動了(如發票等)——原始憑證(是一種書面證明)——接下來引入原始憑證的內容、種類等。”
(2) 必要理論知識的“度”要拿捏好,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如果理論知識過多,就偏向學科式的體系教育,忽略了高職教育應有的特色。如果理論知識過少,就是屬于以職業性就業為目標的職業培訓,過分強調了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及受教育者指向社會組織需要的適應性(“有業”),功利性傾向很明顯而忽視了職業教育的教育性、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以及受教育者志向個性發展需要的主體性(“樂業”),尤其是設計性(“創業”);同時也僅強調了學生滿足社會需求的操作層面能力培養,忽視了高職學生策略層面職業能力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并且忽略了會計核算的目標和會計循環的應有邏輯。
(3) 實訓項目資料要前后銜接,有利于節約課程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學中應當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室,便于教師講授、演示與學生的動手操作,提高教學效果。
主要參考文獻
[1] 張軍平,王娟,康鵬. 高職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模式探索[J]. 會計之友,2009(19).
[2] 葛錦林. 分層式教學 遞進式掌握——淺談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改革[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
作者:李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