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略管理會計是適應企業戰略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將視角投向市場和競爭對手,具有長期性和外向性的特征。以競爭對手成本分析與標桿法、平衡計分卡及作業成本法為代表的戰略管理會計方法在企業戰略管理中已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對以上幾種方法作了深入分析。
首先是競爭對手成本分析與標桿法,此法是基于對競爭者的技術產品設計、經濟規模等的評估,定期更新對競爭對手的推測。作者認為,對競爭對手進行成本分析較為有效的方法是標桿法,標桿法是以最強的競爭企業或那些在行業中領先的、最負盛名的企業為基準進行比較分析,以此提高企業的經營業績。
其次是平衡計分卡,此法整合了財務和非財務指標,從顧客維度、企業內部業務流程、企業學習與成長、財務維度四個方面全面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在這一評價系統中,將結果指標與驅動指標聯系起來,使其形成一個管理控制系統。同時,通過非財務指標的三個維度,強調了非財務指標在業績評價中的重要性,符合企業競爭優勢更多地來源于創新能力、業務流程、員工素質及客戶關系等無形資產的潮流,使業績管理更具戰略相關性。
最后是作業成本法,其基本原理是“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它以作業為核心,根據作業對資源耗費的情況將資源的成本分配到作業中,計算出作業成本,然后根據產品和服務所耗用的作業量,最終將成本分配到產品與服務中去。作業成本法能計算出真實的成本并用于定價,自動計算出業績計量和產品的利潤率,能給管理者提供更多與決策相關的信息,這使得作業成本法超越了成本計算本身,上升為以價值鏈為基礎的、服務于企業戰略需要和增值目標的作業基礎管理。
(于露露整理自《財務與會計•綜合版》2006年第10期,作者:彭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