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我國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離不開國家的資金支持。國家惠農資金的有效利用是人民群眾所關心的敏感性問題,也是政府“三農政策”關注的焦點。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財政部門支農資金規模不斷擴大,惠農政策越來越多,如何進一步管好用好惠農資金,加強村級財務管理成為縣級財政部門的重要課題。下面就村級財務管理中的問題與策略談談本人的看法。
一、村級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村級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財務收支脫離制度約束,村級財務管理中產生了一系列的不良現象。如:缺乏財務收支審批制度,導致財務審批程序不合理;因缺乏資產管理制度,導致資產賬目不清楚;缺乏備用金管理制度,導致現金余額過大等等。
2.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近年來村級財務實行“村賬鄉鎮代管”,但會計基礎工作還是不夠規范,不按照會計制度進行會計核算。如在村經銷商那里購買的零星辦公用品、村里的零星勞務支出、村里自籌資金實施的一些小項目,難以取得規范的原始憑證,大多數“白條”報賬;有的收入以票代賬,單據裝入袋子成了袋裝賬、紙包賬;部分村級沒有按照規定設置和登記現金日記賬;報賬員工作交接,無移交清冊,各自保管村級財務檔案資料等等。
3.財務管理不規范,缺乏資金使用的過程管理與監督。村級財務管理不規范,開支不節儉,隨意性大,缺乏資金使用的過程管理與監督。如:有的村干部收錢、管錢、審批錢,變成了“誰收錢,誰花錢”;違規舉債搞建設、擴大建設項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以領代支,沒有專款專用;“互聯網+監督”平臺上公示的數據存在與實際經濟業務事項收支不一致的情況。
4.工作積極性不高,報賬不及時。“村賬鄉鎮代管”以來,報賬程序更規范,但村級報賬員普遍缺乏財務知識,少數村干部認為,村級財務自我管理是村民自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村賬鄉鎮代管”會削弱村里財務開支權,也擔心鄉鎮政府克扣截留挪用村級資金;另外,資金審批手續繁瑣,經手人、證明人簽字后,還要監督委員會審核,支書審批,鎮分管領導審核,才能到村賬鄉鎮代管中心報賬,審批需要“過五關斬六將”,甚至一張發票多次被退回要求補齊相關會計資料,導致報賬員、村干部有厭煩抵觸情緒,工作積極性不高,出現只取錢,緩報賬、不報賬等現象。
二、村級財務管理應對策略
1.完善管理制度,規范財務行為。為了全面推進村級財務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加強村級財務管理,維護農村集體和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村經濟和諧穩步發展,村級應制定出臺《村級財務管理辦法》,對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現金管理、資產管理、財務監督和財務公開、責任追究等進行明確的規定,從而規范財務行為。
2.加強隊伍建設,規范會計基礎工作。針對大部分村干部、報賬員沒有學習財會專業知識的現狀,圍繞會計基礎、村級財務管理辦法、互聯網+監督等內容,進行強化培訓,提高村干部和報賬員的會計業務理論水平;針對“白條”報賬的現象,告訴大家在實際工作中如何取得合法的原始憑證,按類別列出不同經濟業務事項所需要的原始憑證明細清單,并把原始憑證的基本模板印發給大家參考使用,同時要保持村級財務人員的穩定性,并定期進行會計業務培訓,從而逐步規范會計基礎工作。
3.強化監督機制,加強財政監管。加強資金使用的過程管理與監督,各專項資金、村自籌興建的項目資金的使用,要在使用前將資金的來源、用途等進行公示,完工后要將資金使用情況等進行公示;實行村級財務定期公開制度,對村集體的財務計劃、各項收支、資產資源以及債權債務和收益分配等內容全面公開;自覺接受村民監督,使村民及時知曉村級財務收支情況,確保資金使用合理合法,保證“互聯網+監督”平臺公示的數據客觀真實、內容完整。加強財政對村級"三重一大"經濟業務事項進行及時監督檢查,充分發揮財政監督職能。
4.實施獎懲制度,進行績效管理。加強村干部和村報賬員對政策、會計法律法規、報賬流程等知識的學習,重視激勵,鼓勵報賬員按時規范報賬。對工作完成較好者,在年度績效考核中給予一定獎勵,對報賬不及時、不規范的同志給予懲戒,形成對比,互助共進,規范報賬。同時建立《村級財務管理年度考核辦法》,由縣財政局和財政所組織人員對村級財務管理工作開展不定期督導和定期的綜合考核,獎優罰劣,充分調動村兩委的積極性,調動村民積極參與民主理財和監督,促進村級財務的規范管理,充分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
總之,資金惠農,極大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同時也凸顯了資金管理的新問題、新矛盾,各級財政部門要深入研究、主動作為、高瞻遠矚,及時發現村級財務管理中的問題,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創造性地構建村級財務管理新模式,為保證農村經濟健康運行,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