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會計論文 > 關于我國上市公司2007年執行新會計準則情況分析報告

關于我國上市公司2007年執行新會計準則情況分析報告

2007年是我國上市公司全面執行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第一年。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作為資本市場的規則之一,對于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和完善資本市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確保新準則在上市公司平穩實施,財政部會計司與有關方面通力合作,成立了新準則實施情況工作組,制定了工作實施方案,加強了實地調查,建成了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分析系統,組織了強大的分析團隊,采用“逐日盯市、逐戶分析”的工作方式,跟蹤分析了每一家上市公司2007年年報,全面掌握上市公司執行新準則的情況,加強與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有關方面溝通,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上市公司2007年較好地實現了會計準則的新舊轉換和新準則平穩有效實施。

一、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在我國上市公司得到了平穩有效實施

根據我國相關規定,經審計的上市公司2007年年報應于2008年4月30日前公開披露完畢。實際情況是,從2008年1月22日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公布首份2007年年報開始,截止2008年4月30日結束,包括2008年新上市公司在內,除*ST威達(000603)和九發股份(600180)兩家公司外,滬深兩市合計1570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07年年報,其中,非金融類上市公司1543家,金融類上市公司27家。通過對上市公司公布的2007年年報全面深度分析表明,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已在我國上市公司得到了平穩有效實施。

(一)上市公司較好地實現了新準則從2006年末至2007年初的新舊轉換

1、上市公司新舊準則轉換總體情況

截至2008年4月30日,滬深兩市1570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55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新舊會計準則股東權益差異調節表》,其中滬市849家,深市708家。有13家上市公司沒有披露相關數據。1557家上市公司按照新準則調整后的2007年年初股東權益合計45625.49億元,2006年12月31日按舊準則(指企業會計制度和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反映的股東權益合計41486.64億元,2007年初股東權益比舊準則股東權益凈增加了1002.67億元(扣除少數股東權益后),增幅為2.42%。分析表明,按照與國際趨同的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2007年年初凈資產確認計量的結果,比按舊準則高出了2.42個百分點。可見,上市公司在首次執行日(2007年1月1日)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38號——首次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及相關規定,較好地實現了新舊準則的轉換和過渡。有關情況如表1所示。

2、年初股東權益調增幅度較大的項目分析

“企業合并”項目涉及166家上市公司,調增年初股東權益335.81億元,占比為0.81%。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在編制合并比較報表時,應視同參與合并各方在最終控制方開始實施控制時即以目前的狀態存在,因企業合并而增加的凈資產在比較報表中調整了股東權益項下的資本公積和留存收益。

“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項目涉及454家上市公司,調增年初股東權益795.04億元,占比為1.92%。新準則規定這兩類金融資產應當按照資產負債表日的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價值的差額調整年初股東權益,由于首次執行日我國股市處于較大幅度上漲時期,該項目所產生的調增股東權益金額較大,金融類上市公司尤為突出。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少數股東權益”項目涉及上市公司1267家(占1557家的81.37%),調增年初股東權益3136.18億元,占比為7.56%。該項金額應當從股東權益合計中剔除,因為舊準則下“少數股東權益”在股東權益之外單獨列示,新準則下“少數股東權益”包含在股東權益合計之內,屬于報表項目列示變化導致的影響金額。

3、年初股東權益調減幅度較大的項目分析

“長期股權投資差額”項目涉及737家上市公司,調減年初股東權益160.78億元,占比為-0.39%。根據新準則規定,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尚未攤銷完畢的股權投資差額余額,應當在首次執行日全部轉銷,相應減少了年初股東權益。

“符合預計負債確認條件的辭退補償”項目涉及149家上市公司,調減年初股東權益114.39億元,占比為-0.28%。根據新準則規定,公司應當對首次執行日之前符合辭退福利確認條件應給予的補償進行預計,減少年初股東權益,同時確認應付職工薪酬。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舊準則轉換時點盡管有些項目調整金額幅度較大,但增減相抵后總體持平,實現了平穩轉換和過渡。同時,也發現極少數上市公司在新舊準則轉換時大額調整了股東權益的情況,還有13家上市公司沒有按規定披露《新舊會計準則股東權益差異調節表》,值得關注和進一步研究。

(二)上市公司實現新舊準則轉換后,即按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全面執行,總體運行平穩

1、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增長及因素分析

1570家上市公司2007年實現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分別為13634.02億元和10117.64億元,2006年分別為9201.22億元和6765.08億元,利潤總額增加了4432.80億元,凈利潤增加了3352.5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48.18%和49.56%。有關情況如表2所示。

引起上市公司2007年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增長的主要因素是營業利潤。1570家上市公司實現營業利潤合計為13148.16億元,比2006年增加了4091.90億元,增幅為45.18%,占利潤總額的96.44%。按扣除投資收益的營業利潤計算,仍占利潤總額的74.80%。營業利潤增長是決定上市公司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增長的主要因素,營業利潤是企業日常經營活動所得。營業利潤的大幅度增加,反映了上市公司2007年經營業績的增長,屬于正常的經濟增長態勢。

投資收益作為營業利潤的組成部分,1570家上市公司實現投資收益合計為2950.50億元,比2006年增加了1780.44億元,增幅為152.17%,占利潤總額的21.64%。引起投資收益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2007年內出售投資實現的收益。1570家公司出售投資實現收益2547.57億元,占利潤總額的18.69%,比2006年增加了1581.76億元,增幅為163.78%。出售投資實現的收益具有一次性特點,僅影響2007年當期,對上市公司的業績不具有可持續性。

除營業利潤外,1570家上市公司營業外收支凈額合計為485.86億元,比2006年增加了340.90億元,增幅為235.16%,占利潤總額的3.56%。營業外收入主要源于債務重組、政府補助及處置長期資產利得。營業外收支凈額對公司利潤的影響是非經常性的。

通過以上分析表明,上市公司利潤總額和凈利潤的增長主要來源于營業利潤的增長,從而奠定了2007年利潤總額和凈利潤較大幅度增長的基礎。同時,投資收益和營業外收支凈額增長中的某些因素,如出售股票收益和債務重組利得等,值得關注和進一步研究。

2、凈資產增長及因素分析

1570家上市公司2007年12月31日凈資產合計為68389.71億元,2006年凈資產合計為52221.07億元,同比增加了16169.38億元,增幅為30.96%。凈資產收益率也高于去年同期水平(12.95%),達到了14.79%。有關情況如表3所示。

引起凈資產增長的主要因素:

一是上市公司2007年新發或增發股票實現的股票溢價收入等原因增加了資本公積6510.55億元,占到凈資產增加額的40.25%,表明2007年IPO公司較多,由此增加的資本公積所占比重較大。

二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增加了凈資產,同比增加了1491.23億元,占凈資產增加額的9.22%,表明上市公司2007年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股票價格大幅上漲導致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

三是上市公司2007年實現的凈利潤增加了凈資產,反映公司通過生產經營活動直接創造的財富,同比增加了3352.56億元,占到凈資產增加額的20.73%。

(三)同時發行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2007年執行新準則后,內地與香港披露的年報差異基本消除

在1570家上市公司中,共有53家上市公司同時在香港發行了H股,這些公司除了按企業會計準則在A股市場披露了年報外,同時按照香港財務報告準則在H股市場提供年報。

1、A+H股上市公司年報凈利潤比較

53家A+H股上市公司2007年按香港財務報告準則報告的凈利潤為6488.51億元,按新準則報告的凈利潤為6198.08億元,差額為290.43億元,凈利潤差異率為4.69%;其中,凈利潤完全無差異的有6家上市公司,分別為招商銀行(600036)、創業環保(600874)、中海油服(601808)、建設銀行(601939)、中興通訊(000063)和經緯紡機(000666)。

2、A+H股上市公司年報凈資產比較

53家A+H股上市公司2007年按香港財務報告準則報告的凈資產為39335.31億元,按新準則報告的凈資產為38248.58億元,差額為1086.73億元,凈資產差異率為2.84%;其中,凈資產完全無差異的有10家上市公司,分別為中海發展(600026)、招商銀行(600036)、青島啤酒(600600)、廣船國際(600685)、創業環保(600874)、中國鐵建(601186)、中海油服(601808)、建設銀行(601939)、中興通訊(000063)和經緯紡機(000666)。

3、A+H股上市公司現存差異分析

根據53家A+H股上市公司的年報顯示,導致A+H股上市公司凈利潤和凈資產現存差異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是企業改制資產評估產生的差異。涉及36家上市公司。按照內地相關法律法規,企業公司制改制時對資產和負債進行評估,并以評估價值為基礎確認為相關資產和負債的認定成本;在H股報告中,有的調整為改制前原賬面價值,有的按照重估價報告。由此形成兩地市場財務報告中凈資產差異合計為144.62億元,占差異總額的13.31%。

二是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產生的差異。涉及15家上市公司。按照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采用類似權益結合法進行會計處理;香港財務報告準則選擇采用購買法。公司在兩地采用的會計政策不一致,由此形成兩地市場財務報告中凈利潤差異合計為4.38億元,占差異總額的1.51%。

三是資產折耗計提方法產生的差異。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特定企業的油氣資產應當采用產量法或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耗。在實際執行中,公司A股報告中采用了年限平均法計提油氣資產折耗,在H股報告中則采用了產量法計提折耗。

在上述因素形成的A+H股上市公司年報差異中,如果剔除其中兩家公司現存差異后,凈利潤差額由290.43億元縮小到65.45億元,凈利潤差異率也由4.69%縮小到1.46%;凈資產差額由1086.72億元縮小到121.09億元,凈資產差異率由2.84%縮小到0.43%。分析表明,上市公司2007年執行新準則后,A+H股上市公司境內外差異基本消除,從而實現了兩地準則趨同的效果。

(四)進一步對新準則具體項目執行情況分析,表明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得到了有效實施

新準則包括38項具體準則,其中新修訂的準則16項,新制定的準則22項。新準則涵蓋了會計實務中目前已經發生或者能夠預見到的經濟業務事項。通過對38項具體準則進行逐項深度分析,進一步論證了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平穩有效實施的結論。限于篇幅,我們在此僅舉例說明以下具體準則項目的執行情況:

1、投資性房地產準則

投資性房地產準則是一項新準則。1570家上市公司中,存在投資性房地產的有630家上市公司,占1570家的40.13%。這些公司絕大多數對投資性房地產采用了成本計量模式。

僅18家上市公司(占有此類業務公司數的2.86%)采用公允價值對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后續計量。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計量產生的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為22.79億元,占有此類業務18家公司凈利潤的2.61%,占1570家上市公司凈利潤的0.23%。

根據上述18家公司披露的年報,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計量的方法主要有房地產評估價格(10家上市公司)、第三方調查報告(2家上市公司)、與擬購買方初步商定的談判價下限(1家上市公司)及參考同類同條件房地產的市場價格(2家上市公司)等。這些公允價值的運用尚需進一步研究。另有3家上市公司未披露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的具體確定方法。

2、固定資產準則

固定資產準則是一項新修訂的準則。1570家上市公司中,有9家上市公司根據準則規定對固定資產計提了棄置費用86.80億元,占9家上市公司資產總額的0.48%,占9家上市公司固定資產總額的1.36%。其中,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棄置費用按折現值計入固定資產成本。

3、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是一項新修訂的準則。1570家上市公司中,發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有40家上市公司。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大都采用了評估價格作為交換資產的公允價值。該類交易產生損益的有32家上市公司,占有此類交易公司數的80%;未產生損益的有8家上市公司,占有此類交易公司數的20%。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產生損益的32家上市公司中,產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利得的有21家上市公司,比例為65.62%;產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損失的有11家上市公司,比例為34.38%。

4、資產減值準則

資產減值準則是一項新準則。1570家上市公司中,有692家上市公司(占1570家的44.08%)披露了對長期資產計提了減值準備。其中,161家上市公司根據本公司情況披露了各項資產減值的跡象,占1570家的10.25%。70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確定資產減值時對資產組進行了認定。115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長期資產可收回金額的確定依據。多數上市公司披露了長期資產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預計的資產未來現金流量、涵蓋期間和折現率等信息。計提減值準備的資產主要是長期股權投資和固定資產

451家上市公司(占1570家的28.73%)存在商譽,其中,373家上市公司(占有此類業務公司數的82.71%)對商譽進行了減值測試。

5、職工薪酬準則

職工薪酬準則是一項新準則。1570家上市公司年報顯示,職工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構成了上市公司職工薪酬的最主要部分,占2007年確認的職工薪酬總額的72.55%。153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職工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等信息,占1570家的97.96%。151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應付五險(醫療保險費、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和生育保險費)的信息,占1570家的96.37%。132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應繳存的住房公積金信息,占1570家的84.59%。46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辭退福利的信息,占1570家的29.49%。15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為職工提供的非貨幣性福利的信息,占1570家的10.06%;極少數上市公司還披露了非貨幣性福利的計算依據。

6、債務重組準則

債務重組準則是一項新修訂的準則。1570家上市公司中,316家上市公司發生了債務重組,占1570家的20.13%。因債務重組產生的營業外收支凈額為130.04億元,占1570家上市公司凈利潤的1.29%,其中,229家上市公司作為債務人獲得了債務重組收益133.00億元,82家上市公司作為債權人因讓步產生債務重組損失2.96億元。

316家上市公司中多數都披露了債務重組對營業外收支的影響金額,但披露債務重組具體內容的詳盡程度各不相同。少數上市公司披露了債務重組過程中公允價值的取得方式。

7、或有事項準則

或有事項準則是一項新修訂的準則。1570家上市公司中,有98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或有事項,占1570家的62.55%,其中,存在或有負債的有905家上市公司,存在或有資產的有138家上市公司。

287家上市公司存在預計負債,占1570家的18.28%,2007年確認的預計負債總額為148.50億元,其中,對擔保事項確認預計負債最多,占到14.99%;因產品質量保證確認的預計負債占8.59%;因未決訴訟確認的預計負債占3.59%;因待執行合同變成虧損合同確認的預計負債占0.33%;因承擔的重組義務確認的預計負債占0.03%。

8、所得稅準則

所得稅準則是一項新準則。1570家上市公司中,有1041家上市公司確認了遞延所得稅資產,占1570家的89.24%;752家上市公司確認了遞延所得稅負債,占1570家的47.90%;244家上市公司確認了與所有者權益項目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占1570家的15.54%,其中,與所有者權益相關的主要項目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26家上市公司因此確認了遞延所得稅資產,218家上市公司因此確認了遞延所得稅負債。

2007年上市公司年報顯示,與子公司、聯營企業、合營企業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對遞延所得稅資產總額的影響達79.10%。固定資產折舊對遞延所得稅負債總額的影響為33%;與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變動相關的遞延所得稅對遞延所得稅負債總額的影響分別為1%、13%、0.001%。

154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當期所得稅費用(收益)的主要組成部分,占1570家的98.47%;142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當期所得稅費用(收益)與會計利潤關系的說明,占1570家的90.57%。424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當期未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可抵扣虧損的金額,占1570家的27.01%。149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當期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涉及的資產、負債的類別、確認金額和確認依據,占1570家的94.97%。

9、企業合并準則

企業合并準則是一項新準則。1570家上市公司中,411家上市公司按照準則規定將企業合并分類為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其中,披露了企業合并類型判定依據的有348家上市公司,有63家上市公司未明確披露企業合并類型的判定依據。

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的186家上市公司中,184家上市公司明確指出以賬面價值為計量基礎。存在交易價差的有112家上市公司,占有此類交易公司數的60.22%,其中,投資成本大于所享有被合并方凈資產賬面價值份額的有71家上市公司,投資成本小于享有被合并方凈資產賬面價值份額的有41家上市公司。2007年發生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并入子公司期初至合并日的當期凈損益的有133家上市公司,總額為212.29億元,占有此類交易公司凈利潤總額的5.82%。

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的上市公司全部采用了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57.89%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可辨認資產、負債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發生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的上市公司中,119家上市公司形成了商譽,金額為74.96億元,占119家公司凈資產的0.50%、資產總額的0.06%,各公司均按準則規定不再對商譽進行攤銷,改為期末進行減值測試;因投資成本(購買成本)小于所占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而計入營業外收入的有72家上市公司,總額為18.31億元,占發生該類交易公司利潤總額的4.66%。

10、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

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是一項新準則。1570家上市公司按照準則規定對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進行了分類,并在附注中進行了披露。其中,353家上市公司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合計4894.29億元,占1570家上市公司資產總額的1.17%;142家上市公司存在持有至到期投資,合計41008.02億元,占1570家上市公司資產總額的9.84%;419家上市公司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合計32083.29億元,占1570家上市公司資產總額的7.70%,其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為1491.23億元,占1570家上市公司股東權益總額的2.18%。

從38項具體準則執行情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具體準則在1570家上市公司中得到了普遍應用,絕大多數上市公司能夠較為恰當地選擇會計政策和做出會計估計,并按各項具體準則及應用指南規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

(五)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2007年年報出具的標準審計意見的數量和比例明顯地超過了2006年,可從另一角度表明新準則在上市公司較好地實現了新舊轉換和平穩有效實施

1570家上市公司中,有1464家公司的年報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了標準審計意見,占比為93.25%,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僅有106家,占比為6.75%。同時,由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99家上市公司中,僅有1家被出具了非標準審計意見。

根據財政部和證監會的有關規定,2007年上市公司首次執行新準則編制并披露《新舊會計準則股東權益差異調節表》,也要經過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分析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意見,從另一角度得出了新準則在上市公司較好地實現了新舊轉換和平穩有效實施的結論。


表1: 新舊會計準則股東權益差異調節表匯總

單位:億元

序號
項目名稱
公司家數
金 額
占 比*

a
2006年12月31日股東權益(舊準則)
1,557
41,486.64


1
長期股權投資差額
737
-160.78
-0.39%

2
擬以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
14
39.29
0.09%

3
因預計資產棄置費用應補提的以前年度折舊等
6
-25.77
-0.06%

4
符合預計負債確認條件的辭退補償
149
-114.39
-0.28%

5
股份支付
8
-5.64
-0.01%

6
符合預計負債確認條件的重組義務
4
-1.26
-0.00%

7
企業合并
166
335.81
0.81%

8
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454
795.04
1.92%

9
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
11
-0.37
-0.00%

10
金融工具分拆增加的權益
19
-6.56
-0.02%

11
衍生金融工具
31
-4.83
-0.01%

12
所得稅
1,360
-1.43
-0.00%

13
少數股東權益
1,267
3,136.18
7.56%

14
B股、H股等上市公司特別追溯調整
14
-5.03
-0.01%

15
其他
616
158.59
0.45%

b
調整額合計

4,138.85
9.98%

c
股東權益凈增加額

1,002.67
2.42%**

d
2007年1月1日股東權益(新準則)
1,557
45,625.49




表2: 2007年上市公司合并利潤表主要指標表

1,570家 單位:億元

項 目
2007年
2006年
增減金額
增減幅度
占利潤總額比例*

營業毛利
10,160.51
7,593.56
2,566.95
33.80%
74.52%

公允價值變動收益
117.23
241.64
-124.41
-51.49%
0.86%

投資收益
2,950.50
1,170.05
1,780.44
152.17%
21.64%

營業利潤
13,148.16
9,056.26
4,091.90
45.18%
96.44%

營業外收支凈額
485.86
144.96
340.90
235.16%
3.56%

利潤總額
13,634.02
9,201.22
4,432.80
48.18%
100.00%

所得稅費用
3,516.38
2,436.14
1,080.24
44.34%
25.79%

凈利潤
10,117.64
6,765.08
3,352.56
49.56%
74.21%



表3: 2007年上市公司合并資產負債表主要指標表

1,570家 單位:億元

項 目
2007年
2006年
增減金額
增減幅度

交易性金融資產
4,894.29
3,992.07
902.22
22.60%

流動資產合計
111,450.73
75,938.99
35,511.74
46.76%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32,083.29
28,457.65
3,625.64
12.74%

持有至到期投資
41,008.02
33,896.54
7,111.48
20.98%

長期股權投資
4,051.32
3,565.77
485.54
13.62%

固定資產
36,191.48
32,512.94
3,678.55
11.31%

無形資產
3,326.10
2,645.71
680.39
25.72%

遞延所得稅資產
969.31
961.79
7.51
0.78%

非流動資產合計
305,091.44
264,249.46
40,841.98
15.46%

資產總計
416,542.17
340,188.45
76,353.72
22.44%

應付職工薪酬
1,803.03
1,475.34
327.69
22.21%

流動負債合計
326,673.30
269,726.15
56,947.15
21.11%

預計負債
551.51
491.00
60.51
12.32%

遞延所得稅負債
952.76
488.89
463.87
94.88%

非流動負債合計
21,479.17
18,241.97
3,237.19
17.75%

負債合計
348,152.47
287,968.12
60,184.34
20.90%

股本
22,571.09
21,002.86
1,568.23
7.47%

資本公積
22,401.61
14,390.81
8,010.80
55.67%

減:庫存股
0.97
2.81
-1.85
-65.71%

盈余公積
5,475.50
4,635.46
840.05
18.12%

一般風險準備
1,573.76
653.80
919.96
140.71%

未分配利潤
12,129.60
7,709.55
4,420.05
57.33%

外幣報表折算差額
-183.90
-40.46
-143.44
354.51%

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權益合計
63,966.70
48,501.94
15,464.76
31.88%

少數股東權益
4,423.01
3,718.39
704.62
18.95%

所有者權益合計
68,389.71
52,220.32
16,169.38
30.96%

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總計
416,542.17
340,188.45
76,353.72
22.44%





二、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實施的經濟效果初步顯現

從一年的平穩有效實施情況分析,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經濟效果已初步顯現出來。

(一)通過新準則中若干會計政策的有效實施,有助于促進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新準則實施后,這一經濟效果較為明顯。比如,新準則要求企業全面審視涉及各種或有事項的合同或協議,除擔保、未決訴訟等或有事項合同外,還擴展到辭退福利、虧損合同、重組義務和棄置費用等,凡符合負債確認條件的,均應及時足額地確認和計量相關成本費用和預計負債,從而較大幅度地避免了企業高估利潤和超前分配。2007年,287家上市公司(占1570家的18.28%)確認了總額為148.50億元的預計負債;9家上市公司根據準則規定對固定資產確認了86.80億元棄置費用。

又如,無形資產準則實施了符合確認條件的開發費用資本化的政策,有助于企業科技創新。2007年,已有137家上市公司(占1570家的8.73%)發生了資本化的開發支出。企業只有重視科研投入,加大自主創新的力度,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再如,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由權益法改為成本法核算,解決了母子公司之間在原來權益法下虛計利潤和超前分配的弊端。有關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不得轉回的規定實施后,有效地解決了企業隨意計提和轉回減值準備調節利潤的問題,如此等等。隨著新準則系列會計政策的持續運用,將會更加有效地抑制企業短期行為,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二)通過新準則形成真實完整的財務報告體系,有助于促進投資者可持續投資

在新準則體系的38項具體準則中,30項確認計量準則規定了會計政策以及實施后應當向投資者披露的信息;另有8項報告類準則項目。準則應用指南根據上述規定,規定了規范化、國際化的財務報表格式及附注披露要求。合并財務報表涵蓋了母公司和從事各類經濟業務的子公司的情況,包括一般企業、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等,規定了合并資產負債表、合并利潤表、合并現金流量表和合并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統一格式。

年報分析表明,1570家上市公司基本按照新準則及其應用指南規定的報告格式和披露要求,報告了公司過去和報告期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經注冊會計師進行法定審計,并出具了審計意見。新準則要求如實反映企業凈資產的變動情況以及企業價值增值過程。在新準則和財務報告體系下,投資者全面閱讀企業的財務報告,能夠了解企業的過去和現在,把握企業凈資產的未來增長趨勢,從而做出投資決策。新準則形成的財務報告體系,對投資者而言更具相關性,從而有助于投資者可持續投資。任何一個逐漸成熟的資本市場和市場經濟體,企業作為創造社會財富的市場主體,應當做到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價值最大化和社會財富的不斷增長。只有企業可持續發展,投資者才能可持續投資,獲得投資回報,為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企業和投資者是資本市場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三)通過新準則實現國際趨同與等效,為企業進入國際資本市場融資和投資奠定了扎實基礎和平臺

新準則實現了國際趨同進而得到國際上主要國家和經濟體的認可,使中國準則與國際準則具有同等效力,能夠大幅度地降低我國企業到國際資本市場上籌資的成本,有助于中國企業做強做大“走出去”,促使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由資本輸入向資本輸出轉變。在新準則實現趨同并在上市公司有效實施后,2007年有關部門取消了金融類上市公司和B股雙重審計政策,從而使持有外幣的投資者能夠通過閱讀新準則下的財務報告進行投資決策。

2007年12月6日,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與香港會計師公會簽署了內地準則與香港準則等效的聯合聲明,實現了內地準則與香港準則的等效,為內地企業赴港上市降低了籌資成本,提供了便利。

歐盟委員會非常關注中國準則的國際趨同和實施情況,在得知中國準則得到有效實施后,于2008年4月22日發布公告,宣布認可中國準則在歐盟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具有同等效力的建議,將于2008年9-11月份提交歐洲議會審議,一經批準將成為法律,為中國企業進入歐盟市場和歐盟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創造有利條件。

中美會計合作也在不斷深化。中美會計合作、趨同與等效已列為中美經濟聯合委員會對話的重要議題。美國作為全球最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對我國而言,無論在出口貿易、資本流動和企業“走出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我國目前已有一些大規模的企業在美國上市,實現中美會計等效將會大大降低上市成本。2008年4月18日,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簽署了中美會計合作備忘錄,目標是實現中美會計準則等效。

三、上市公司2007年執行新準則發現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通過一年來對上市公司進行逐日盯市、逐戶分析和實地調研,以及對2007年年報的全面深度分析,也發現了新準則執行中的一些問題。

(一)執行不到位導致與新準則規定存在偏差

1、少數公司財務報表格式隨意性較大。新準則明確規定了包括工商企業、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在內的通用財務報表格式,上市公司應當嚴格按照新準則規定的財務報表格式進行披露。但少數公司沒有嚴格遵循新準則規定的報表格式編報,而是自行對有關報表項目進行了調整,影響了上市公司報表信息的可比性。

2、部分公司報表附注披露的信息不夠充分。新準則要求對所有重大的交易或事項和重要的會計政策、會計估計進行充分披露。但部分公司披露的信息不全面、不完整、不詳細,沒有嚴格按照新準則的要求在附注中披露有關重要信息。有的沒有披露交易的具體內容、過程以及相關金額的確定方法;有的沒有披露資產可收回金額的確定方法;有的沒有披露與金融工具有關風險;有的沒有披露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等,影響了會計信息的有用性。

3、一些公司沒有按照新準則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新準則要求企業合并形成的商譽,至少應當于每年年度終了進行減值測試。但年報披露的信息顯示,存在商譽的451家公司中,有373家公司對商譽進行了減值測試,有78家沒有進行減值測試或者未作相關披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資產減值準則的執行效果。

(二)會計職業判斷不準確導致會計信息不夠公允

新準則堅持原則導向,執行中需要會計人員根據準則規定做出職業判斷。在實際執行中,少數公司在職業判斷方面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從而導致會計信息不夠客觀公允。比如:

1、部分公司公允價值的確定存在一定的隨意性。新準則規定企業應當根據不同情形分別采用同類資產活躍市場報價、類似資產活躍市場報價和估值技術等確定公允價值。同一交易事項,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應當相同。但在實際執行中,對于同一交易事項,有的按照活躍市場報價確定公允價值,有的按照交易雙方協議價格確定公允價值,有的按照評估價格確定公允價值,從而影響了公允價值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

2、少數公司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確定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等沒有如實反映實際情況。新準則要求企業根據與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預期實現方式合理選擇折舊方法,按照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部分公司出于不同考慮隨意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確定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與資產實際損耗情況不符,不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決策。

(三)同一交易或事項A+H股處理方法不同引起兩地報告出現差異

部分上市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對同一交易或事項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導致A+H股上市公司兩地年報差異。如前所述,企業改制的資產評估差異、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差異以及資產折耗產生的差異等。

(四)極少公司存在違背會計準則操縱利潤的跡象

新準則規定企業應當以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但極少上市公司不同程度地存在利潤操縱跡象,會計處理結果沒有反映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比如:

1、違背會計準則規定轉回了以前年度確認的長期資產減值損失。新準則規定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不允許在以后期間轉回。年報披露信息顯示,1570家上市公司中仍有極少數公司在2007年度轉回了已確認的長期資產減值損失,人為增加2007年度利潤。這一做法明顯違背了新準則相關規定,存在人為操控的跡象。

2、通過關聯方豁免上市公司債務方式來達到扭虧為盈、避免停牌的目的。極少公司通過控股股東豁免債務方式實現債務重組利得,扭虧為盈,實現業績翻身,避免摘牌。

3、母公司向上市公司大額捐贈。個別公司2007年度通過接受母公司較大金額捐贈實現扭虧為盈,也有利潤操縱的跡象。

(五)少數公司對新準則理解有誤導致會計處理存在偏差

少數公司在執行新準則過程中因對準則理解上存在錯誤,導致會計處理出現偏差。比如:

1、金融資產分類有誤。有的公司將其持有的對上市公司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限售股權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新準則規定應當作為長期股權投資處理;有的公司將本應歸屬于持有至到期投資的金融資產分類為貸款和應收款項。

2、抵債資產初始計量有誤。企業會計準則要求金融機構的抵債資產在初始確認時應按公允價值計量,但年報分析結果表明,有的公司在抵債資產初始確認時按相關貸款及墊款賬面價值與抵債資產扣除出售成本后的凈額二者孰低進行計量。

四、解決新準則執行中存在問題的主要措施

(一)出臺解釋公告、專家工作組意見,全面修訂企業會計準則講解,并與有關方面協調完善相關配套辦法

針對上市公司2007年年報分析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將組織力量有針對性地開展實地調查和深入研討,在征求有關部門和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及時出臺解釋公告。有些問題需要以專家工作組意見的形式加以明確。根據解釋公告、專家工作組意見、準則執行中的問題和年報分析的情況,全面修訂企業會計準則講解。在此過程中,積極與香港會計準則制定機構進行技術磋商,雙方共同努力發布有關規定,以消除A股和H股報告不應存在的差異,促使兩地準則等效落到實處。

隨著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和相關實施辦法的相繼出臺,新準則有關規定如何與稅收法規進行協調已成為當前會計實務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會計與稅收法規方面的暫時性差異形成的遞延所得稅費用,需要出臺更為詳細的銜接規定,促進有關方面完善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便于企業較好地執行所得稅會計準則,正確進行納稅申報。

新準則實現了從利潤表觀向資產負債表觀的轉變,其核心是要求企業財務管理應當以提高資產負債質量為目標,而不是追逐單一的短期利潤。在實施過程中,由于績效考核指標和監管條件更多地側重利潤指標(利潤表觀),導致一些上市公司為了短期績效或者規避監管要求人為地操控盈余,滋生短期行為。因此,有必要推動有關方面進一步完善績效考核體系和監管規則,為新準則有效實施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開展新準則深度培訓工作,著力提高專業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

新準則的一個顯著特征是賦予會計人員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進行職業判斷。一方面要求會計人員轉變觀念、更新理念,熟練掌握新準則的概念框架;另一方面要求會計人員刻苦鉆研,準確把握新準則的精髓和實質。這樣,會計人員才能真正提升職業判斷能力,更加自覺地執行新準則的各項規定。我們將充分發揮相關會計職業團體(如中國會計學會)的培訓平臺,有計劃地開展有關新準則的深度培訓,全面提升相關人員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

(三)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確保新準則在企業得到有效實施

新準則的有效實施需要強有力的監管,繼續加強財政與金融監管、審計監督、國有資產管理等部門的協調,形成監管合力,及時排查處理新準則實施中出現的問題;繼續發揮注冊會計師審計在新準則實施中的重要作用,借助中介機構和社會監督的力量推動新準則實施到位;繼續開展上市公司及相關會計師事務所約談工作,切實解決新準則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對于違反會計準則規定的行為,根據情節進行嚴厲處罰,絕不手軟。

(四)需要進一步研究的主要問題

1、關于公允價值在實務中的具體運用問題

新準則規定了公允價值的確定原則,但實務情況較為復雜,特別是估值技術的應用,如何選擇估值模型和相關參數假設等,新準則沒有提供詳細指南。目前,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也在制定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已經出臺了公允價值計量準則,這些研究成果均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針對我國新興加轉型經濟的實際,需要組織專門力量研究與公允價值相關的問題,指導企業在實務中正確地運用公允價值。

2、關于商業銀行計提貸款損失準備與貸款五級分類的關系問題

根據新準則規定,商業銀行應當根據貸款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低于其賬面價值的差額部分計提貸款損失準備。監管部門要求按照一般準備、專項準備和特種準備計提,對于專項準備,還進一步分為正常類、關注類、次級類、可疑類和損失類五類,并分別規定了計提貸款損失準備的比例。實際執行中,有的執行準則規定,同時考慮了監管要求;有的對兩者關系處理不當。有必要盡快開展對此類問題的研究,明確恰當的處理方法。

五、未來工作的基本思路

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建成、國際趨同和等效,及其在我國上市公司平穩有效實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這是中國的上市公司、中介機構、監管部門、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取得的,香港和澳門會計界也給予了大力支持,歐盟、世界銀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等特別是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各方面均為中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建設、等效和有效實施做出了貢獻。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未來的任務更艱巨,機遇與挑戰并存。實現未來的發展目標仍需境內外組織和同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一)繼續跟蹤分析上市公司執行新準則的情況,通過2007年1570家上市公司執行新準則情況的跟蹤分析,我們積累了經驗,建立了機制,取得了成效。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分析系統和分析工作的長效機制,持續地跟蹤和監控上市公司執行新準則的情況,切實解決上市公司執行新準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新準則對企業發展和完善資本市場的重要作用。從現在開始,跟蹤分析工作的重點將轉入上市公司2008年執行新準則和報告分析,同時關注非上市公司新準則執行情況。

(二)在鞏固上市公司平穩有效執行新準則的基礎上,穩步擴大新準則的實施范圍。在有關部門和地方的積極配合和支持下,從2008年開始,新準則的實施已經擴大范圍。

國務院國資委要求所有中央企業自2008年1月1日起全面執行新準則,同時要求各省積極推動本地區企業執行新準則。中國銀監會也明確要求所有城市商業銀行等從2008年1月1日起執行新準則。中國保監會要求所有商業保險公司2007年開始按照新準則編制財務報告,2008年1月1日起,全面執行新準則。擴大新準則實施范圍已成為各方面的自覺行動。鑒于目前情況分析,中國用3年左右的時間能夠實現在所有大中型企業實施新準則的目標。小企業繼續執行小企業會計制度。

可以相信,隨著新準則在中國所有大中型企業全面實施,對中國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和資本市場的完善必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積極參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制定,促進中國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持續趨同。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目前正致力于完善全球高質量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2008年1月8日就持續趨同機制達成了共識,并簽署了持續趨同備忘錄。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將對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發布的討論稿、征求意見稿及時提供反饋意見。在完善中國會計準則時,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將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進行溝通,并尋求合作。中國已一直在積極派人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工作。2006年,財政部副部長、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秘書長王軍、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長劉仲藜分別擔任了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咨詢委員會委員、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基金會受托人。2007年,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吸收了中國代表作為理事會的專職理事。財政部會計司每年派人參加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技術層面的工作。通過上述舉措,奠定了中國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和參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制定的基礎,為完善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和全球高質量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做出貢獻。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