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治·索羅斯宣稱,2007年次貸危機是60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次貸危機不僅撼動了華爾街金融巨頭的生存根基,也在金融界與會計界之間掀起了一場硝煙彌漫的戰爭。
金融界與會計界之爭
金融界與會計界之間的這場戰爭始于今年3月。
最先對會計界發難的是在次貸危機中損失慘重的金融巨頭。以花旗、美林、瑞銀、AIG(美國國際集團)、百仕通為代表的金融機構,紛紛將矛頭直指公允價值會計,聲稱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夸大了次債產品的損失,放大了次貸危機的廣度和深度,要求完全廢除或暫時終止公允價值會計。
他們指出,在次貸危機中,按公允價值對ABS(資產支持證券)、MBS(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CDO(抵押債務債券)等次債產品進行計量,導致金融機構確認巨額的未實現且未涉及現金流量的損失。這些天文數字般的“賬面損失”,扭曲了投資者的心理,造成恐慌性拋售持有次債產品的金融機構股票的風潮。這種非理性投機行為反過來又迫使金融機構不惜代價降低次債產品的風險暴露,本已脆弱不堪的次債產品市場瀕臨崩潰,金融機構不得不在賬上進一步確認減值損失。公允價值會計這種獨特的反饋效應,造成了極具破壞性的惡性循環,在次貸危機中推波助瀾。
美聯儲、英國金融服務局、國際貨幣基金、國際金融協會等也卷入與會計界的論戰,要求重新審視公允價值會計模式。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呼吁美國會計界認真檢討公允價值會計模式,因為在前所未有的危機中,銀行和投資者為了給所持資產確定一個合理的價值而焦頭爛額。一種普遍看法是公允價值會計模式加劇了信貸緊縮。
以FASB(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和IASB(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為代表的會計界,不甘示弱,奮起反擊,指責金融界抨擊公允價值會計完全是尋找替罪羊的一種伎倆,無非是為了轉移公眾的視線,為自己激進的放貸政策和失敗的風險管理開脫罪責。
FASB主席羅伯特·赫茲在2008年公允價值圓桌會議上指出,FASB完全是應投資者清楚而明確的要求才規定金融資產應當按公允價值進行計量。言下之意,金融界對公允價值會計的指責明顯置投資者的信息需求于不顧。FASB負責技術部主任兼緊急問題任務小組主席盧塞爾·戈登也態度鮮明地回擊金融界的指責:公允價值向投資者提供了更加透明的信息。IASB的主席大衛·特迪爵士最近接受《首席財務官》雜志的采訪時更是毫不客氣地說,金融界只會對公允價值會計橫加指責,卻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
在與金融界的這場戰爭中,代表信息使用者的財務分析師協會也旗幟鮮明地支持會計界,堅定捍衛公允價值會計,指出公允價值比歷史成本更加透明、及時和高效地讓信息使用者了解次貸危機的規模和影響。
揭開次貸危機面紗
事實上,金融界制造了房地產泡沫,并通過不受監管、不透明的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創新手法放大金融資產泡沫,才最終釀成災難深重的次貸危機。會計界并非次貸危機的罪人,而是揭開次貸危機面紗的功臣。
會計界借助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及時、透明、公開地披露金融資產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資者和金融監管當局正視和化解金融資產泡沫。倘若沒有采用公允價值會計,投資者可能永遠被掩蓋在金融界創設的虛幻泡沫中。
金融界提出的反饋效應理論的邏輯是徹頭徹尾的本末倒置。這就像煙草公司帶了一個嗜煙如命的病人到醫院體檢一樣。醫生通過CT掃描儀發現病人癌細胞擴散,如實告訴了病人。病人陷入恐慌,最終抑郁而死。煙草公司便將病人之死的全部責任歸咎于醫院和CT掃描儀,并要求從此不得使用掃描儀。
此外,金融界對公允價值會計的指責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色彩。前兩年當美國的樓市和股市一路高歌猛進時,金融界通過次貸和次債賺得盆滿缽滿,他們從不對公允價值會計說三道四。而當樓市和股市急轉直下時,公允價值會計一夜之間成為金融界千夫所指的替罪羔羊。
位居主流尚需磨礪
當然,次貸危機也暴露出美國第157號準則《公允價值計量》(以下簡稱FAS157)的一些缺陷。FAS157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設將一項資產出售可收到或將一項負債轉讓應支付的價格”。這個最新定義假設所計量的資產或負債存在著一個習以為常的交易市場。但次貸危機表明,這一假設并非永遠成立。例如因為投資者過度恐慌和信貸極度萎縮,CDO的市場交易已經名存實亡。
同樣地,FAS157也沒有考慮流動性缺失的資產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影響問題。不幸的是,次貸危機中的ABS、MBS和CDO由于信貸萎縮大都變成了流動性缺失的金融資產。更為致命的是,當市場巨變和信貸萎縮導致次債相關產品從第一或第二層次掉落至第三層次時,FAS157卻未能就這種情形下如何確定公允價值提供技術指引,導致第三層次的公允價值計量結果差距很大。
AIG持有的信用違約互換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根據AIG的估值模型,這類金融衍生產品的損失約9億美元,但摩根斯丹利測算的估值損失介于30至130億美元。在普華指出其對信用違約互換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后,AIG不得不確認了110億美元的損失。
可見,對于需要利用復雜的數學模型進行估值的第三層次公允價值而言,由于要求管理層對市場情況做出大量的假設、估計和判斷,其可靠性確實令人生疑。這也是會計界面對金融界指責時顯得底氣不足的主要原因。
應當承認,會計界關于公允價值的準則遠非完美,但這并不應成為廢止公允價值會計的理由。誠如IASB主席大衛·特迪爵士指出的,退回歷史成本會計解決不了金融工具的計量問題。在他看來,公允價值是所有金融工具唯一合適的計量方法。
公允價值會計絕不會因為金融界的指責而夭折。退回歷史成本模式將成為會計史上不可饒恕的大倒退。金融界對公允價值的指責,只會讓會計界痛下決心,不斷完善公允價值的確認標準、計量方法和披露要求。完善后的公允價值會計,必將成為21世紀計量模式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