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周刊實習記者 鄭捷
擔心中國經濟增速下降、上市公司盈利回落已經與“大小非”問題一道,成為困擾A股市場的核心問題。近期有消息稱,財政部擬定的可能超過1000億減稅規模的增值稅全面轉型方案已上報國務院待批,方案的最大亮點是全國推開、全額抵扣、全行業轉型,并建議于2009年1月1日起實施。那么,作為我國第一大稅種的增值稅改革是否能提振經濟和市場信心,對于上市公司的影響又會怎樣呢?
試點很成功
實際上“增值稅轉型”改革已醞釀多年。繼東北于2004年試點后,2007年7月,中部地區26個城市也加入試點,內蒙古東部地區及汶川地震重災區也于今年7月加入。
去年7月才加入試點的安徽省稅務系統人士表示“效果非常明顯”,僅合肥一市,2007年下半年相關納稅人就減負2.72億元。據測算,安徽試點的5個城市每年至少能減負10億元。而更早試點的東北城市已經出現企業因為稅收原因而遷入的現象,這既說明了改革后稅收制度的優越,同時也說明了改革向全國推廣的必要性。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認為,當前是增值稅改革全面推廣的好時機。因為之前的“兩大顧慮”——引發宏觀經濟過熱和過多影響到財政收入都不存在了。
減稅拉動投資
所謂“增值稅轉型”,實際上是從生產型轉向消費型。在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稅制下,企業新購買的固定資產所包含的進項增值稅款不能抵扣,而在消費型增值稅下則可以抵扣。目前,絕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實行的都是消費型增值稅。
以折舊年限15年,資金成本為10%為例,每購買117萬元(其中含增值稅17萬元,我國增值稅稅率17%)的機器設備,消費型增值稅比生產型增值稅有16.12萬元(考慮不再享受部分所得稅抵扣,同時資金成本減少)的稅收優惠,占機器總購買額的將近13.7%。從長遠來看,這等于降低了企業購買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的費用。
中金公司報告顯示,在目前中國經濟下滑的趨勢下,增值稅轉型客觀上起到減稅的效果,將刺激相關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止經濟增速過度下滑。按照國泰君安的計算,在全額抵扣的條件下按增值稅實際稅率為13%~15%計算,總退稅規模在1200~1400億左右。
嶺南大學客座教授盛立中對《紅周刊》表示,此次增值稅改革轉型,從本質上說是對稅制改革的繼續深化。方案實施后對于國內經濟的影響會比較復雜,現在還不能完全弄清,但肯定可以刺激短期投資。經濟提升帶來的總稅基擴大可能平滑國家稅收收入的減少,但在方案推出前可能抑制部分企業的投資行為。
影響分短長 差異較明顯
畢馬威技術組的負責人對《紅周刊》說,單就增值稅轉型這一項對企業的影響來說,可以理解為固定投資越多越有利,推論是資金密集型企業比勞動密集型企業獲益更多,企業在生產擴張階段比生產平穩階段獲益多。記者對于稅收試點地區的上市公司的采訪也證實了這一點。沈陽化工表示,這幾年增值稅對企業利潤的影響在10%左右,但未來幾年公司生產擴張的速度將降低,相關的收益將下降。
畢馬威的專家強調,與所得稅抵扣直接計入盈利不同,增值稅是間接稅,它的抵扣在會計上是通過成本折舊來實現的,所以對企業短期利潤影響不大。仍是上面那個例子,雖然企業一次增加約16萬元的現金流,但這16萬元攤薄到15年中就很少了。中金公司測算出此次稅改對于企業年利潤的平均影響只有2%左右。
那么受益的行業有哪些呢?中金公司認為,電信、電力、造紙包裝、化工、建材、鋼鐵、交通運輸等“重資本開支”的行業和個股將明顯受益(增加凈利潤約3%~7%)。中金估算,增值稅轉型或將為大唐發電、長江電力、國電電力、南方航空、深高速、華聯股份、中國國貿這7家公司2009年帶來29%~9%以上的業績增厚。
另一種投資思路是,企業投資增加必將使相關投資品生產企業——裝備制造企業受益。機構看好其中的機械裝備、電力設備、重卡、通信設備、電子元器件;另外,國泰君安的研究員章秀奇特別提到,雖然增值稅轉型對普通企業短期利潤影響不大,但對于虧損或者微利的企業影響很大,可以單獨考慮。
本周股市又創出調整以來的新低,市場似乎完全不為增值稅改革方案所動。上文提到受益較多的行業除電力略有表現之外,幾乎全線下跌,相關個股也只是苦苦掙扎。稅改的效果需要半年到一年時間才會慢慢顯現,而對于目前依然處于降溫階段市場來說,消化這一利好也需要時間。
(注:增值稅抵扣又可分為全額抵扣與增量抵扣兩種類型,本文所有計算均以報道中的全額抵扣為基礎,若按增量抵扣實施則企業獲益將低于全額抵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