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年代之前,當武鋼的幾千名財會人員還在加班加點伏案撥算盤、復寫紙謄寫報表、手工算工資的時候,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后來在電子計算機的鍵盤上輸數據,熒光屏前人機對話,打印機上輸出報表是怎樣一種情形。”這是1989年《武鋼財務系統全面推行電算化的十年回顧》中的一段話,如今看來,仍有一種時空穿透感。
青澀的電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工作重心已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與此同時,武鋼的企業管理也逐漸由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隨著工作量的日益增大,許多會計人員朦朧地意識到,會計工作再也不單是記賬、算賬的老一套,而是卷入了生產經營的大潮。這時,單憑算盤已經不夠了。
于是,他們之中的一些人開始研究只有少數人才能聽得懂的語言—— —計算 機語言。
1980年,在武鋼冷軋廠,隨著從西德引進的具有當時世界領先水平的全套設備(包括電子計算機)的投入運行,第一個運用于財務方面的工資電算程序問世了。最初的電算過程,是將該廠3000名職工的工資數據寫在各自的卡片上,然后以車間為單位建立有關工資文件,同時對工資中固定信息和變動信息分開處理。整個程序只有修改、刪除、更新、檢索幾個簡單功能,輸出方式也僅限于英文。盡管如此,它的幾分鐘操作,卻實實在在地取代了當時需要十幾名會計整整干3天的工作量。
財務電算化從工資管理起步,是武鋼財務系統推行電算化的一大特點。財會人員正是在這初試的成果中嘗到了甜頭,受到了啟發,也看到了希望。不久,初軋廠等幾個廠也開始試行工資電算化。這股計算機熱在公司悄悄興起的時候,公司已認識到必須迅速建立起一支計算機技術隊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當時,大多數財會人員,除了對計算機本身充滿神秘感之外,對掌握計算機技術更有一種高不可攀的畏難情緒。從1982年開始,公司在財務處開辦財會人員電子計算機掃盲班,同時在財務短訓班增設了電子計算機課程。培訓對象大多是財務科長、會計師、助理會計師及業務骨干。從電子計算機的最原始理論二進制講起,然后講計算機的構成、講語言、講財務的應用程序。領導骨干先受教育,對公司后來的推進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甩算盤、甩賬、甩人
謝輝1991年從大學畢業分配到武鋼,專門從事會計電算化的工作。
曾任計財部會計處處長的他,將武鋼會計電算化的過程概括為“三甩”。
第一階段是“甩算盤”,1985年到1993年,在核算工具上逐漸由計算機取代算盤。“過去,財務人員記賬、匯總、報表都靠算盤來完成,在武鋼還涌現了一大批算盤能手,如左右開 弓的譚麗麗等。”但由于工作量太大,會計人員常常感到力不從心。通過自主研發,武鋼技術人員用Basic語言編制程序,通過計算機實現核算的自動匯總,從而實現了核算工具的升級換代。
第二階段是“甩賬”。從1994年到2001年,構建基于局域網的會計核算信息共享的電算化系統。“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局域網的信息共享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撐。此外,會計電算化標準的不斷完善,以及商品化軟件的不斷發展,才會有甩賬的可能。”當時,武鋼在計財部等相關單位推廣局域網模式的會計核算系統,取得了較大成功。
第三階段是“甩人”。2002年至今,將財務人員從賬海中解放出來。“過去,記賬工作要占財務人員90%以上的精力,如今連10%都不到。現在,財務人員可以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其他方面,如參與企業的管理、決策等。”提起會計電算化的好處,武鋼會計學會會長、能源動力公司黨委書記譚麗麗深 有感觸。“以前,會計人員在年終決算的時候實在太苦了,總是伴隨著冬天的寒風、加班的燈光、算盤的噼啪。加班、加班、再加班,我們孩子的寒假永遠不要奢望有父母的年休來陪伴,每一年的年終決算都給我們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現在,武鋼通過ERP系統的應用,不僅提高了財務管理信息的真實性,也規范了財務管理的內控制度。此外,將信息系統與業務流程相對接,業務管理的過程全部在信息系統中體現,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以前財務報表必須到月底才能編制,如今每天都可以編制。”“過去,集團公司編制合并報表頂多就幾張圖表,比如資產負債表、利潤表、企業費用表等,必須披露的信息,也就五六張。現在我們每個月編制的報表,包括要上報國資委的報表共有55張,而且編制的層次也在不斷變化,如果用傳統的手工方式去完成,是不可想像的。”謝輝用數據說話,無疑更具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