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2025年,隨著財政部等九部門聯合推進電子憑證會計數據標準全國應用,一場關于會計管理與運營模式的深度變革正在全國范圍內展開。這項始于2022年的試點工作,歷經三年實踐,已在系統互通、生態協同、全流程無紙化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進入全面推廣階段。
電子憑證會計數據標準的全國推廣,標志著我國會計管理從“紙質核算”向“數字治理”的跨越式邁進。
創新驅動
電子憑證作為承載業務與財務數據的法定電子原始憑證,其標準化處理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環節。財政部會計信息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咨詢專家、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副教授饒艷超表示,2022—2024年試點期間,436家接收端單位(近6萬家會計主體)、51個相關平臺及12家服務保障單位參與應用,累計處理超2億張標準電子憑證,成功驗證全國統一數據標準的科學性。
“以往數據標準多局限于企業內部或行業,而此次試點的電子憑證會計數據標準是國家標準,所有憑證要素結構化存儲,確保不同系統對字段理解一致,消除全流程轉換錯誤。”她說,這一突破實現跨系統、跨平臺的數據貫通,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接收難、入賬難、歸檔難”問題。
財政部會計信息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咨詢專家、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副教授劉梅玲進一步補充說,試點不僅形成接收端8大類10小類、開具端6大類7小類的結構化數據標準,更探索出“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工作原則。例如,針對大中型企業、行政事業單位、小微企業的不同信息化水平,總結出差異化應用路徑,并借助電子憑證開具分發平臺、代理記賬平臺等實現擴面支撐。
在財政部會計信息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咨詢專家、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李超看來,此次標準核心是打通電子原始憑證到會計入賬數據的“最后一公里”。“新標準實現從接收、驗簽、解析到報銷、入賬、歸檔的全流程標準化,徹底解決‘半電子化’尷尬。”他表示,財政部全國財政電子票據查驗平臺、稅務局增值稅發票綜合服務平臺與企業財務系統實現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對接,服務商推出低成本接入方案,讓中小企業也能快速部署。
此次推廣以《關于推廣應用電子憑證會計數據標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為核心,配套《電子憑證會計數據標準應用指南》(以下簡稱《應用指南》)及13套免費工具包。劉梅玲解釋說:“工具包可直接集成至單位系統,實現結構化數據解析與生成,例如數電發票的XML格式文件驗真需通過稅務平臺,其他憑證則通過電子簽名驗證,工具包降低技術門檻與改造成本。”
李超特別肯定九部門協同機制:“財政、稅務、銀行等部門各司其職,解決電子憑證政出多門、法律效力不足的問題。同時,要求會計軟件供應商3年內完成升級適配,傳遞‘勢在必行’的推廣信號。”
多維賦能
對企事業單位而言,電子憑證標準化帶來的是全流程效率躍升與成本銳減。從企業端來看,饒艷超介紹,某企業通過統一數據標準與系統升級,實現從開具到歸檔的全流程無紙化,財務流程效率提升顯著,僅紙質憑證存儲成本一項就大幅降低,財務人員得以轉向戰略分析等高價值工作。
李超進一步拆解正向影響——自動化處理縮短報銷周期,減少人工錄入錯誤;標準化數據提升信息可比性,源頭驗真機制防范假票風險;電子檔案“單套制”管理節省物理空間,異地備份增強安全性。
“從實踐看,浙江新華書店集團實施無紙化后,年節約綜合成本225萬元,這是直觀的經濟效益體現。”劉梅玲補充道。
在管理模式變革層面,電子憑證的結構化、標準化特征為智能財務奠定基礎。劉梅玲表示:“電子原始憑證支持自動接收、驗簽、解析、入賬等全流程線上處理,結合RPA與AI大模型,可實現多點自動操作。例如,數電發票入賬信息提取準確率達100%,遠超傳統非結構化數據識別水平。”
電子憑證標準推廣應用是數字中國與綠色低碳戰略的微觀實踐。饒艷超認為,會計數字化將驅動業務系統協同升級,推動企業整體數字化轉型。
李超強調資源優化與風險管控價值:“據測算,僅數電發票交付環節就可節省異地快遞時間1天以上。同時,數據透明化、可追溯化有助于防范財務造假,提升整體經濟運行安全性。”
精準實施
相關單位需將電子憑證標準應用提升至戰略高度。
李超指出:“管理層需納入數字化總體規劃,提供預算與人力支持,避免將其視為單純的技術改造。”
饒艷超建議,單位應結合自身戰略,理解標準對成本管理、風險管理的深層意義。例如,小微企業可借助代理記賬平臺實現低成本接入,而大中型企業需關注系統集成與數據開發。
劉梅玲表示:“單位需建立覆蓋接收、驗簽、歸檔全流程的管理制度,明確財務、IT、檔案等部門職責分工。”
針對不同單位信息化水平,《通知》與《應用指南》提供差異化路徑。
劉梅玲說:“大中型企業可依托現有系統集成優勢,重點優化流程與數據開發;行政事業單位需對接財政、稅務平臺,實現預算與核算協同;小微企業則可借助服務商提供的標準化工具包,通過代理記賬平臺完成全流程處理。”
以長寧區為例,饒艷超認為,該區對信息化水平高的企業推廣區塊鏈歸檔平臺,對中小企業則提供聚合式接口,“允許企業在自有系統開發,既滿足共性標準,又保留個性空間。”
李超則認為,單位需開展系統評估,梳理現有憑證類型與處理流程,評估系統兼容性,制定改造時間表。
推廣也離不開會計軟件服務商與技術團隊的支持。李超建議,單位應主動對接參與試點的服務商。劉梅玲強調安全保障的重要性:“電子憑證傳輸與存儲需確保真實性、完整性。例如,通過數字簽名驗證與區塊鏈存證技術,防范數據篡改風險。”
人才培訓亦是關鍵。饒艷超指出,需對財務、業務、IT人員開展分層培訓。財務人員需掌握新標準下的入賬規則,IT人員需理解數據對接技術,檔案人員需熟悉電子歸檔流程。李超說:“全員需要通過培訓與實踐案例引導,逐步建立電子憑證處理的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