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會計論文 > 淺析我國環境會計

淺析我國環境會計

 [摘要]環境問題是全世界共同面對的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產生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這些需要環境會計加以反映,這必然對傳統會計產生沖擊。我國環境會計起步晚,在實務操作中會遇到諸如計量、分配標準、信息披露等一系列障礙。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需要從理論研究、法規體系建設、價格體系構成、考核評價機制、會計人員素質等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提高,這樣我國環境會計水平才能有所突破。
  [關鍵詞]環境會計 沖擊 障礙 建議
  中圖分類號:TP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 (2008) 0210103-01
  
  一、環境會計產生的歷史背景
  人類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之類的負面影響,環境會計隨之應運而生。具體可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以《會計學月刊》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和1973年第二期馬林的“污染的會計問題”兩篇論文為代表,揭開了環境會計研究的序幕。
  二、我國實行環境會計的必要性
  1.自然界發出的警報。根據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情況,近年來我國大批森林草場遭到破壞,水土流失,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國長期處于產品經濟的狀態下,忽視了資源和環境的補償。一方面以粗放的方式掠奪資源,另一方面出現嚴重資源赤字。
  2.經濟發展需要環境會計。我國企業傳統的經濟發展是一種高耗能、高污染、低利用率的粗放型模式,只考慮了經濟效益,忽視了環境補償。從長遠來看,它實質上損害了經濟發展的環境基礎,不利于可持續發展。此外,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快速發展,與外國企業投資合作日益頻繁,若不將環境納入會計核算體系中,那么整體的投資環境將受影響,到時犧牲的不是一代人的利益。
  三、環境會計給傳統會計帶來的沖擊
  1.會計目標的變化。傳統會計理論只強調提高經濟效益,不考慮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樣會危機經濟效益的可持續性。環境會計的基本目標是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目標協同。
  2.會計假設的含義將發生變化。傳統的會計主體基于它所控制的經濟資源,對其本身發生的交易或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核算,反映所從事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但并不把環境資源納入核算體系之中,沒有包括企業應承擔的環境責任,所以相對于傳統會計主體,環境會計主體必須被賦予新的內容。
  傳統的持續經營只是假設企業在可預見的將來,按照當前的規模和狀態持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但它忽視了企業經營活動對環境資源的繼承、發展、創新的責任。容易導致企業發展與社會發展失衡,眼前利益與未來利益失衡。這要求環境會計的持續經營必須建立在自然、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來規劃企業的未來。
  傳統會計要求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必須以貨幣方式確認、計量和報告,但加入環境因素后,則對傳統的貨幣假設提出了挑戰。如由于企業披露了保護環境和治理污染的信息,從而改變企業形象,投資者爭先購買其股票給企業帶來的收益;有的環境信息沒有必要用貨幣計量,如反映環保執行情況的環保指標等。
  3.會計核算體系與報表體系均發生變化。環境會計的核算體系將增加以往沒有的自然資本要素,如企業生產經營所使用的環境資源、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支出以及對環境破壞所付出的代價等,都要加以反映。這擴大了現有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內涵。在資產負債表資產中增加環保資產及其計提折舊的科目,負債中增加環保支出,所有者權益中增加由于保護環境或破壞環境給企業造成的利得或損失;同樣,企業采取治理環境措施發生的各項費用及改善環境資源所獲得的收入等業務的核算擴展了收入和費用要素的內容,利潤表中必然相應增加有關環保收入與費用的科目。
  環境會計也必然拓展現有會計的附注內容,如在財務報告中披露企業環保指標完成情況、可持續發展能力、對社會的責任貢獻等。
  四、環境會計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主要障礙
  我國環境會計起步較晚,在實踐中存在著一些需要克服的障礙,這些障礙是目前環境會計研究的瓶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計量障礙。由于我國環境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還不完善,缺乏科學的計量方法及切實可行的指標體系,使用貨幣計量所有的環境成本和收益缺乏可操作性。
  2.分配標準障礙。盡管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等經濟原則,人們會接受環境成本可以是企業相關成本一部分的觀念,企業應對所耗用的自然資源和破壞的生態環境付出一定的代價,但實務上很難找到一個合理的分配標準,將環境成本在不同企業、部門之間予以分配。
  3.環境會計準則制定方面的障礙。由于缺乏環境會計行為規范標準,無法統一規范環境會計核算的對象及披露形式,致使環境會計核算與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差。同時,由于缺乏強制性的準則規范,大多數企業不會主動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或者即使披露了一些,也無相關標準去衡量其信息質量,不能取信于社會公眾,影響披露效果。
  五、構建我國環境會計的幾點建議
  1.加強理論研究的合作。我國環境會計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環境會計所依賴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多元化,核算對
  
  象復雜化,計量標準難以執行化。因此,必須要有環境學家、生態工程師與會計學家的對話與合作,才能保證我國環境會計有一套科學的概念體系和計量系統,促進環境會計取得質的突破。
  2.加強法規建設與宣傳。建立一套環境會計法規體系,加強宣傳工作,使環境會計概念深入人心。這樣可以在實踐上統一規范環境會計的核算對象及報告形式,增強其實務統一性及可操作性。

  3.資源成本成為價格體系的組成部分。首先,國家應對資源采用有償使用的原則,對有限的資源無償的使用,無疑將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推行,也不利于環境會計的計量和完善。其次在商品價格中加入資源成本,會使商品價值得到客觀反映,這是價值規律和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客觀要求。
  4.增設對企業環境財務管理的評價考核指標。國家或行業主管部門可據實建立相關的環境財務評價指標,對企業的評價,應以企業內部產生的社會利潤為標準,結合考核細則進行獎懲。
  5.提高會計人員素質。隨著公眾環境意識的增強,環境保護措施的改進和發展,環境管理思想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要實施全過程、全方位的環境管理,就必須首先使財務人員樹立起環保觀念。同時,環境會計還是一門多種學科交叉滲透而形成的學科,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增強會計人員環保意識的同時,還要提高會計人員環境會計的專業水平。
  
  參考文獻:
  [1]《環境會計研究》,孟凡利,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會計研究》,1999.4 ,朱學義,《我國環境會計初探》.
  [3]《財會研究》,1999.3 ,黃萍,《環境會計發展對傳統會計的影響和對策》.
  [4]《環境會計》,2004 許家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