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有關現金流量表的編制基礎問題
現金流量表中的“現金”是指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和現金等價物。其中,現金等價物是指企業持有的期限短、流動性高、易于轉換為已知金額的現金、價值變動風險很小的短期投資。但隨著我國票據市場的快速發展和日臻完善,銀行承兌匯票具有風險幾乎為零、易于背書轉讓、亟需資金時能夠及時到金融機構貼現等特點,它相對于銀行借款等融資手段更加快捷、手續簡單且融資成本低廉,因此已成為企業間結算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銀行承兌匯票具備期限短、流動性高、易于轉換為已知金額的現金等現金等價物的基本特征,因此筆者認為,也應將銀行承兌匯票納入現金流量表中的“現金”范疇。
二、特殊資本性收支如何反映的問題
1.當某企業向同一供應商購買固定資產和生產經營用物資時,其支付的現金如何在“經營活動”和“投資活動”中界定的問題。筆者認為,在往來賬下設置二級明細科目就可以比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例如在“應付賬款”科目下設置“經營性應付賬款”和“非經營性應付賬款”明細科目。在往來賬下科學地設置二級明細科目,還可以在以后的付款業務中正確地區分經營性支出應付款和資本性支出應付款。同理,對于同一客戶既有產品銷售業務又有固定資產業務或投資業務的,利用上述辦法可以比較好地解決關于應收賬款如何在“經營活動”和“投資活動”中界定的問題。
2.生產經營用物資或產品用于資本性支出與工程物資用于生產經營或轉為生產經營用物資時,其購進時支付的現金如何在現金流量表中反映的問題。這主要分為以下四種情況:①當期購進的生產經營用物資或產品用于資本性支出;②以前年度庫存的生產經營用物資或產品用于資本性支出;③當期購進的工程物資用于生產經營或工程完工后轉為生產經營用物資;④以前年度庫存的工程物資用于生產經營或工程完工后轉為生產經營用物資。上述第①種和第③種情況均屬于當期支付的現金如何在現金流量表中反映的問題,而第②種和第④種情況則屬于以前年度現金流量表中“經營活動”和“投資活動”的支出項目事后發生的變化如何在“變化了的會計期間”反映的問題,是根據變化的情況對以前年度現金流量表的修正。
對于第①種情況,由于為購進生產經營用物資或為生產產品所支付的現金實質上最終被用于資本性支出,因此無論該部分資金一開始在會計上怎樣核算,編制現金流量表時都應作為“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來反映。對于第③種情況,由于為購進工程物資所支付的現金實質上最終被用于經營性支出,因此無論該部分資金一開始在會計上怎樣核算,編制現金流量表時都應作為“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來反映。
第②種和第④種情況屬于對以前年度現金流量表的修正,不能直接反映在當期現金流量表的有關項目中。
假設某電解廠的廠房在2001年8月擴建,購進工程物資一批,價款500萬元,工程在2002年2月完工投產,2002年1月生產上大修電解槽領用該工程物資50萬元,剩余工程物資10萬元于3月轉為生產經營用物資。由于2001年該電解廠在編制現金流量表時,8月份購進的500萬元工程物資已全部記入了“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所支付的現金”項目,因此在編制2002年的會計報表時,生產上領用的50萬元工程物資和轉為生產經營用的10萬元工程物資,只能在補充資料有關項目內單獨予以反映。在補充資料的“不涉及現金收支的投資和籌資活動”項目中增加“以前年度存貨用于投資活動”和“生產領用以前年度工程物資或以前年度節余工程物資轉為存貨”等內容。同時,在填列補充資料“將凈利潤調節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中的“存貨的減少(減:增加)”項目時,應在其下增加“以前年度存貨用于投資活動”和“生產領用以前年度工程物資或以前年度節余工程物資轉為存貨”等內容。如果“以前年度存貨用于投資活動”或“生產領用以前年度工程物資或以前年度節余工程物資轉為存貨”的金額巨大,達到了重要事項的標準,還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予以說明,甚至需要根據事后所發生的變化重新編制相關時期的現金流量表。
三、以物資抵償債務或抵頂債權如何在現金流量表中反映得更加全面完整的問題
由于我國目前的市場信用體系和法制建設尚不完善和健全,企業間長期拖欠貨款的情況仍然比較普遍。無奈之下,企業只有以物資抵償應付款項,或為了收回欠款而抵進物資,且企業在相互抵賬時往往存在非等價交易的情況。因此,在現金流量表中對該部分業務予以全面、完整的反映,有利于企業所有者、經營管理者、債權人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了解和分析企業在往來款項的收付中是否擁有主動權。以物資抵償債務或抵頂債權具體可以分為以下11種情況:①以固定資產償還經營性債務;②以固定資產償還非經營性債務;③因抵頂應收款項而購進固定資產和工程物資;④以對外投資償還經營性債務;⑤以對外投資償還非經營性債務;⑥因抵頂應收款項而對外投資;⑦以存貨償還經營性債務;⑧以存貨償還非經營性債務;⑨因抵頂應收款項而購進存貨;⑩應收款項抵頂經營性應付款項;(11)應收款項抵頂非經營性應付款項。
以第①、②、④、⑤、⑦、⑧種方式償還債務,往往能夠說明某企業在償還債務過程中處于主動地位,但同時也表明該企業的現金償付能力較差或企業信用較差;以第③、⑥、⑨種方式抵頂應收款項,往往能夠說明某企業在清收貨款過程中處于被動的不利地位,其產品的市場前景也不容樂觀。
同時,在補充資料“將凈利潤調節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中的“存貨的減少(減:增加)”項目下應增設“以存貨償還經營性債務”、“以存貨償還非經營性債務”、“因抵頂應收款項而購進存貨”等內容。在補充資料“將凈利潤調節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中的“經營性應收項目的減少(減:增加)”項目下應增設“因抵頂應收款項而購進固定資產和工程物資”、“因抵頂應收款項而對外投資”、“因抵頂應收款項而購進存貨”、“應收款項抵頂經營性應付款項”、“應收款項抵頂非經營性應付款項”等內容。在補充資料“將凈利潤調節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中的“經營性應付項目的增加(減:減少)”項目下應增設“以固定資產償還經營性債務”、“以對外投資償還經營性債務”、“以存貨償還經營性債務”、“應收款項抵頂經營性應付款項”等內容。
四、經營性應付項目增減變化的細化反映問題
經營性應付款項主要包括“應付賬款”、“預收賬款”、“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其他應交款”、“其他應付款”、“未交稅金”、“應付利潤”等。在償還上述債務時,絕大多數企業是有輕重緩急之分的,有的項目如“未交稅金”刻不容緩,必須在近期交納;有的項目如“應付福利費”則可根據企業自身資金的緊缺狀況來安排。不同企業對各應付款項的緩急安排也是不同的,如大多數國有企業以穩定職工隊伍為大局,往往以確保工資及時足額發放為首任;私營企業則以確保生產經營正常運轉為首任,往往優先支付生產所亟需的“應付賬款”。因此,對經營性應付項目的增減變化情況進行細化反映,可以使不同的會計報表使用者了解某企業在償還債務時的優先順序,以正確判斷一個企業的商業信用和潛在的資金、經營等方面的風險。如“應付工資”項目逐年攀升的話,則存在著職工罷工、企業停產的風險;如有經營期限的合營企業的“應付利潤”不斷增加,則存在合營期滿時資金緊缺的風險。
五、補充資料“將凈利潤調節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中的“待攤費用減少(減:增加)”與“預提費用增加(減:減少)”兩個項目的填列問題
在實務中,待攤費用和預提費用有很多明細項目,有的正在攤銷或預提,有的則屬于剛剛發生支出而計入了待攤費用或沖銷了預提費用的情況。即使是同一明細項目,有的也是一面攤銷或計提一面又發生支出,因此,現金流量表的補充資料中有關“待攤費用減少(減:增加)”與“預提費用增加(減:減少)”兩個項目的表述是不恰當的。如果完全根據“待攤費用”科目的貸方攤銷額和“預提費用”科目的貸方預提額來計算“將凈利潤調節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金額,肯定與按直接法計算出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不相等。
因此,“待攤費用減少(減:增加)”和“預提費用增加(減:減少)”兩個項目應分別表述為“待攤費用借方余額期末較期初減少”和“預提費用貸方余額期末較期初增加”,并分別按“待攤費用”科目的貸方攤銷額減去借方發生額的余額和“預提費用”科目的貸方預提額減去借方發生額的余額填列,這樣才能保證直接法和間接法下計算出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相等。
六、補充資料“將凈利潤調節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中“存貨的減少(減:增加)”、“經營性應付項目的增加(減:減少)”和“經營性應收項目的減少(減:增加)”三個項目的填列問題
由于存貨、經營性應付項目和經營性應收項目的增減變化并非完全是由生產經營活動所引起的,因此,簡單地按照三個項目期初、期末余額的增減變化計算出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肯定與按直接法計算出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不相等。所以,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對上述三個項目進行計算填列。
“存貨的減少(減:增加)”項目的填列需根據其期初余額減期末余額后加以下項目金額:①生產領用工程物資或節余工程物資轉為存貨;②因抵頂應收款項而購進存貨(可省去);③接受捐贈的存貨。然后再減以下項目金額:①以前年度存貨用于投資活動;②以存貨償還經營性債務(可省去);③以存貨償還非經營性債務。
“經營性應付項目的增加(減:減少)”項目的填列需根據其期末余額減期初余額后再加以下項目金額:①以固定資產償還經營性債務;②以對外投資償還經營性債務;③以存貨償還經營性債務(可省去);④應收款項抵頂經營性應付款項(可省去)。
“經營性應收項目的減少(減:增加)”項目的填列需根據其期初余額減期末余額后再減以下項目金額:①因抵頂應收款項而購進固定資產和工程物資;②因抵頂應收款項而對外投資;③因抵頂應收款項而購進存貨(可省去);④應收款項抵頂經營性應付款項(可省去);⑤應收款項抵頂非經營性應付款項。?
本文轉載自《財會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