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會計論文 > 對會計核算基本程序的再認識

對會計核算基本程序的再認識

 會計在其歷史發展長河中,逐漸創造了一套獨特的對經濟業務事項進行處理的方法、程序和技術,形成了以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為主的會計基本程序及相應的方法。即現代的會計核算應包括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四個基本環節,這四個環節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系,每個環節又有相應的會計核算的具體方法。


  但長期以來,我們對由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這四個環節組成的會計核算基本程序認識不足,特別是對會計確認和計量應有的地位,未予擺正,一度用所謂的“財務制度”和“稅務制度”來取代會計確認和計量的作用,使會計核算工作“淪落”為單純的薄記,造成會計核算基本程序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含糊和混亂。新《會計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公司、企業必須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確認、計量和記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成本和利潤。”這就重新確立了會計確認和計量的重要地位。對一定單位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是會計核算的本質。正因此,本文將對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有關問題展開討論。


  一、會計確認


  (一)會計確認的含義


  會計確認,又稱“會計核算對象的確認”或“會計要素的確認”,這一會計術語最早是由美國學者提出的。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在1984年12月發表的《企業財務報表項目的確認和計量》中提出:“確認是將某一項目,作為一項資產、負債、營業收入、費用等等之類正式地記入或列入某一個體財務報表的過程。包括同時用文字或數字描述某一項目,其金額包括在報表總計之中。對于一筆資產或負債,確認不僅要記錄該項目的取得或發生,還要記錄其后發生的變動,包括從財務報表中予以消除的變動?!边@里所講的會計報表項目實際是具體的會計要素和會計科目的反映。換句話說,本文所討論的確認是會計對象即單位會計經濟業務事項的確認,是指對單位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析和判斷,確定其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影響,并確認其歸屬于哪類會計要素的過程。


  (二)會計確認的標準


  1、符合會計要素的定義。將某一經濟業務事項確認為資產或確認為負債,或確認為所有者權益,該業務事項必須分別符合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定義。同樣將某一經濟業務事項確認為收入、或確認為費用、或確認為利潤,該業務事項應分別符合收入、費用和利潤要素的定義。


  2、可計量性。對某一經濟業務事項進行確認,該業務事項具有一個相關的可計量屬性,足以可靠地予以計量。


  3、相關性。對某一經濟業務事項確認產生的有關信息應滿足會計報表使用者的需求,為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提供重要的依據。


  4、可靠性。對某一經濟業務事項確認產生的信息是反映真實的、可核實的、無偏向的。


  5、確定性。即經濟業務事項應已確實發生,否則不能進行會計確認。


  6、合規性。即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必須是符合法規的。對單位發生的所有經濟業務事項應該用我國現行的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來衡量。對于符合的,才能給予確認并進行會計處理;反之,則不能給予確認。


  (三)會計確認的基礎


  會計確認基礎,是指確定一定會計期間收入與費用,從而確定損益的標準。企業單位在一定會計期間,為進行生產經營而發生的費用和收入,可能在本期已經付出、收到貨幣資金,也可能在本期尚未付出、收到貨幣資金;同時,本期發生的費用可能與本期收入的取得有關,也可能與本期收入的取得無關。對于諸如此類的經濟業務應如何處理,要以所采用的會計處理基礎為依據。


  會計確認基礎主要有應計基礎和現金收付基礎兩種,前者又稱為權責發生制和應收應付制,后者又稱為收付實現制或現收現付制。由于權責發生制能科學、合理地計算本期的損益,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都規定:企業會計核算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


  (四)會計確認的步驟


  廣義的會計確認包括初始確認和再確認兩個步驟。其中,初始確認也稱為初次確認,也是狹義的會計確認,它決定了哪些數據應當進入會計核算系統進行核算與反映。具體而言,即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產生的大量原始數據,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辨認,確定它是否屬于交易或會計事項,并通過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的方法,登記到相關的賬薄中。


  再確認又稱第二次確認,是對賬戶所反映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情況的數據資料,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辯認,以確認它是否屬于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信息,并編制到財務會計報表中。所以嚴格講,再確認應屬于會計報告的內容,在后面會計報告部分還將討論。


  (五)會計確認的意義


  會計確認是會計核算的基礎,是會計核算諸多環節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單位發生的經濟事項如果定性錯了,其后續會計核算環節得出的都是錯誤的結論和信息。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應依據國家統一會計核算制度的規定,正確分析和判斷單位發生的各種經濟業務事項,把好確認關。同時,應正確理解與把握會計確認對象的定義,明確會計確認的基礎、范圍與內容,劃清與確認對象易混的內容的界限,從而保證確認的科學性與準確性。此外,劃清會計確認的限制,也是會計確認工作中應予以關注的。


  二、會計計量


  (一)會計計量的含義


  會計計量,又稱“會計核算對象的計量”或“會計要素的計量”,是指入賬的會計業務事項應按什么樣的金額予以記錄和報告。具體講,會計計量是用貨幣或其他量度單位從數量角度計算、衡量、描述企業各項經濟業務發生的過程和結果。廣義的會計確認包含了會計計量。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其發表的《企業財務報表項目的確認和計量》文告中,并未單獨專門論述會計計量。因此廣義的確認包括同時用文字和數字描述某一項目,其金額包括在會計報表總計之中。


  會計計量是會計處理的第二步,它用貨幣量來表示每筆經濟業務事項,以確定了有關經濟業務的影響程度,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各自增加了多少,減少了多少。會計計量的目的是解決經濟業務事項用什么計量屬性來計量。


  (二)會計計量的要求


  為了科學進行會計計量,必須做到客觀性、有效性和經濟性。


  1、會計計量的客觀性。是指會計計量的對象、方法和結果,都能進行驗證,其客觀可信度較高。


  2、會計計量的有效性。是指會計計量對象的確立具有目的性,計量的結果具有用性,不是為計量而計量,而是為滿足管理上的某種需要而計量。


  3、會計計量的經濟性。是指會計計量所費與計量的效用的關系,不能單方面看會計計量是否有用,以及作用大小,還必須把所費與效用結合起來分析。

  (三)會計計量的屬性


  會計計量的屬性又稱會計計量方法或會計計量的基礎,主要有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變現凈值和可收回余額等。


  為了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必須選擇最為真實、可靠的計量方法。因此,一般都以歷史成本作為主要的計量方法,這是因為歷史成本是交易雙方所認同的價格,人為估計等主觀因素程度較低,其真實性、可驗證性在所有計量方法中最高。我國資產計量的基礎,最重要的就是歷史成本。


  (四)會計計量單位


  在經濟活動中有三種計量單位,即實物量度、貨幣量度和勞動量度。在會計核算中,會計計量以貨幣量度為主要計量單位,同時,有時也使用實物量度和勞動量度作為輔助計量單位。


  1、貨幣量度。貨幣量度是以貨幣為計量單位對財產進行的計量。貨幣量度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它可以排除各種財產在使用價值方面的差異,統一以價值量為表現形式。由于采用貨幣計價具有統一、合理、實用、簡化等優點,我國會計法律和會計制度都明確規定,會計核算采用貨幣量度。


  2、實物量度。實物量度是以實物為計量單位對財產進行的計量。實物計量單位,如公斤、件、輛、臺等。每個會計主體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既要明確其所擁有的財產的價值量,同時又要掌握相應的實物量。比如,對于存貨的核算,就要對其進行價值量和實物量的雙重記錄。


  3、勞動量度。勞動量度是以勞動時間為計量單位所進行的計量,它可以反映勞動效率的高低。從活勞動的角度,可以表示平均單位產品所需耗費的勞動時間或單位時間所能生產出的產品數量。從物化勞動的角度,可以表示生產單位產品所需設備運轉時間或平均單位時間某設備所能的生產出產品的數量。因此勞動量度可以作為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的一個基本指標。


  以上所述的會計計量屬性和會計計量單位,是會計計量必須運用的“貨幣計價”方法的主要內容。此外,會計計量常運用的另一種會計核算方法是“成本計算”,該方法采用權責發生制、配比、歷史成本和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等原則來計算成本,確保會計計量的客觀、準確。


  (五)會計計量的基本內容


  在會計核算過程中,會計計量的范圍涉及到了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階段和每一個環節,資產、負債、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會計要素是會計計量的基本內容。

在會計六要素的計量中,資產的計量是最為首要的、最為基本的,這就決定了資產計量在會計計量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科學、合理地解決好資產的計量問題,有助于對其他的五要素的合理、有效地計量。資產計量所取得的結果及其特性,是計量其他五要素的基礎,并對其他五要素的計量結果產生重大影響。


  一般企業的各項資產在取得時應按照實際成本計量。其后,各項資產如果發生減值,應當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另有規定者外,企業一律不得自行調整其賬面價值。


  三、會計記錄


  會計記錄,又稱“會計核算對象的記錄”或“會計要素的記錄”,是根據確認和計量的結果,按照復式記賬的要求,在賬簿中全面、系統地加以登記。


  會計記錄是會計核算的第三步,這一步是會計確認和計量的具體體現,它反映每筆經濟業務事項是如何入賬的。會計記錄的目的是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將經濟業務事項具體記錄在憑證、賬簿等會計資料中。


  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只是解決了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能否、何時及如何進入會計核算系統中的問題,而會計確認和計量的結果必須以適當的方式在會計核算系統中加以記錄、核算,形成全面、綜合、連續、系統的會計核算數據資料,并通過會計再確認的程序,將這些數據資料編入企業的財務會計報表,形成有助于使用者作出決策的會計信息。所以,在對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確認和計量后,必須將這些經濟業務事項在賬戶中進行記錄、核算。


  四、會計報告


  會計報告,又稱“會計核算對象的報告”或“會計要素的報告”,是指根據賬簿記錄以及其他有關資料,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提供有關信息。


  會計報告是會計核算的最后一步,具體來講,它是指對已記錄的每筆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歸納匯總,形成書面報告,即會計報告是在會計確認、會計計量、會計記錄的基礎上,對憑證、賬簿等會計資料進行進一步的歸納整理,通過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等方式將財務會計信息提供給會計信息使用者。


  五、會計核算基本程序與相關方法連接


  綜上,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是會計核算的四個基本環節,組成了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它們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并有相應的會計核算辦法支撐。其中,會計確認是對經濟業務事項進行定性,主要解決某項經濟業務“是不是”、“算不算”、“是什么”、“算什么”的問題,一般借助于“填制和審核憑證”等方法來完成。會計計量是對經濟業務事項進行定量,主要解決某項經濟業務“用什么量反映”、“反映多大”、“反映多少”的問題,一般借助于“貨幣計價”(包括計量屬性和計量單位的選擇等)、“成本計算”等方法來完成。會計記錄主要是解決某項會計事項“如何入賬”、“如何登記”的問題,一般借助于“設置會計科目和賬戶”、“復式記賬”、“登記賬簿”等方法來完成。會計報告主要是解決某項會計事項“是否列表”、“怎樣列表”的問題,一般借助于“財產清查”、“期末計價”、“編制會計報表”等方法來完成。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