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會計委派制產生以來,有效地解決了會計領域出現的一些問題,取得了顯著效果,但會計委派制在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本文就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應對措施,即實行會計人員調派制度。
【關鍵詞】 會計委派制;會計人員調派制;利益脫鉤
一、會計委派制的產生背景
上世紀九十年代,會計委派制成為中國經濟領域的熱點現象之一。為規范會計行為、強化會計監督、根治會計信息失真、杜絕貪污受賄、避免國有資產流失,1998年1月22日閉幕的中紀委二次全會提出:改革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在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進行會計委派制度試點。2000年召開的中紀委四次全會和國務院第二次廉政工作會議以及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出要進一步推行會計委派制度試點,把貫徹實施《會計法》同推行會計委派制結合起來。2000年9月,財政部會同監察部聯合印發了《關于試行會計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見》,對試行會計委派制試點工作提出了總體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勇于探索,大膽實踐,因地制宜,積極開展會計委派制試點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自1998年以來,全國大部分地區和部門都相繼試行了會計委派制,委派方式也不盡相同。從各地的試點看,委派形式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直接委派會計人員(總會計師、財務總監或會計人員),主要是針對行政單位和由國家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以及部分國有企業(如中國糧油進出口總公司);二是對一些實行預算會計制度的行政事業單位試行會計集中核算;三是零戶統管制度,主要是針對鄉(鎮)政府下設的行政事業單位實行“會計集中核算、零戶統管”制度;四是在國有企業委派財務總監、會計機構負責人或總會計師;五是實行公司集團內部會計委派制;六是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村賬鄉(鎮)管(審、監)制度;七是對財政撥款的基建項目實行項目會計委派。
從會計委派制的效果來看,在一些地區、一些單位確實產生了一些積極的效果,促進了會計管理體制的改革,對一些問題的解決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會計信息失真、國有資產流失等現象在一定程度得到遏制,在很大程度上堵塞了財務管理漏洞。而且,會計委派制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促進會計工作規范化,促進會計自身水平的提高。
二、會計委派制存在的缺陷
盡管會計委派制實施效果顯著,但是會計委派制也并非是包醫百病的良藥,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這樣那樣問題。特別是在以下幾方面問題比較突出。
(一)會計人員水平、素質參差不齊,委派效果難以保證
任何制度都需要人去實施,會計委派制亦然。但在會計實踐中,有些單位在沒有合適人員的情況下,為委派而委派,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惡化了派出機構與受派單位(或部門)的關系。筆者認為,會計委派制中的人員特別是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與政治素質必須要過硬,如果單位(或機構)沒有合適的會計人員,則不宜推行會計委派制。會計上講究“實質重于形式”,會計委派制也是如此。關鍵是要看委派的“實質”,而不是委派的“形式”。否則,就是實踐中的形而上學。
(二)被委派的會計人員容易與受派單位形成利益關系
這是一個令派出機構頗感困惑的問題,其結果與會計委派制的初衷背道而馳。在委派初期,會計人員尚能保持客觀、獨立、公正,恪守職責。但時間一久,特別是在一些經營效益良好的企業中,有些委派會計覺得與受派單位的職工收入差距較大,往往會產生心理不平衡,加之受派單位為了自身利益,拉攏腐蝕委派人員,派出機構(或部門)對委派人員又缺乏必要的監督,久而久之,委派人員就會逐漸與受派單位形成利益關系,甚至走到派出機構(或部門)的對立面,完全違背了會計委派制的宗旨。
(三)委派人員缺乏流動性
有些派出機構(或部門)對委派人員派出后,長時間不進行輪換,導致委派人員的積極性不能被充分調動起來,也無法保證會計委派制的長期效果。
三、會計人員調派制的提出
針對會計委派制存在的問題,一些單位提出并實施了一種新的制度——會計人員調派制。會計人員調派制是在會計委派制的基礎上,強調會計委派制的剛性,并突出體現會計人員流動性的特點,避免派出人員與受派單位產生利益聯盟,可以較好地規避會計委派制的某些不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ㄒ唬嬋藛T調派制強調會計人員必須與受派單位的經濟利益脫鉤
一旦發現派出人員與受派單位存在利益聯盟的苗頭,必須立即進行調換。大家知道,從會計委派制度產生的背景可以看出,只有派出人員持有客觀、獨立、公正的立場才能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如果會計人員失去了獨立性,把自己的利益與受派單位的經濟利益掛鉤,就很難做到客觀、公允。因此,保證會計人員與受派單位利益脫鉤是會計委派制實施的前提。防止會計人員與受派單位形成利益聯盟也是保證委派制效果的前提。
?。ǘ嬋藛T調派制對派出人員的輪換時間宜短不宜長
究竟以多長時間為宜,眾說不一。筆者認為,對派出人員的輪換周期宜掌握在1-2年的時間較好。如果時間太長,會計人員容易失去獨立性;時間太短,不利于發揮會計人員的作用。實際上,這也是為防止會計人員與受派單位結成利益聯盟。
(三)會計人員調派制強調派出人員的流動性流動性是會計人員調派制與會計委派制的重要區別之一。派出人員如果長期不流動,會計委派制就會流于形式。會計人員任屆期滿的正常流動是必須的。會計人員的崗位與其它崗位的工作性質是有區別的,如果長期不流動只會增加這種制度的風險。因此,會計人員調派制對流動性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即:會計人員調派制強調派出人員的流動是必須的,不流動是不正常的。
?。ㄋ模嬋藛T調派制強化了派出單位(機構)的主動地位,可以隨時對不合格的派出人員進行調換
派出單位(機構)的這種主動地位不以派出人員的意志為轉移,即會計人員對受派單位的選擇權是十分有限的,這樣也可以保證會計人員調派制的實施效果。
四、會計人員調派制的一個案例
下面筆者以某大學后勤集團的實際情況為例,說明會計委派制與會計人員調派制的區別。
某大學后勤集團于2000年6月成立,下設飲食服務中心、學生宿舍管理服務中心、生活服務中心、交通客運服務中心、物業管理服務中心、水電房屋維護中心、園林綠化服務中心等七個中心實體。各中心實體實行“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后勤集團財務部負責辦理后勤集團的會計業務。該后勤集團于2003年開始實施會計委派制,后勤集團財務部將七名財務人員派到七個中心實體擔任報賬員。這七名報賬員由后勤集團財務部直接管理,他們的效益工資與七個中心實體的平均經濟效益掛鉤。會計委派制實行的第一年,報賬員基本上都能夠按照后勤集團財務部的要求辦理報賬業務。但是從第二年開始,由于各中心實體的經濟效益不平衡,個別報賬員產生了不平衡心理,個別各中心不時地以各種名義為報賬員謀取利益。報賬員辦理報賬業務時,帶有明顯的個人傾向性。后勤集團財務部發現這種苗頭后,試圖將該報賬員進行撤換,但該報賬員拒不服從。此時,會計委派制已經名存實亡。
2007年,該后勤集團開始實施會計人員調派制。財務從業人員的范圍擴大了,除了報賬員,還包括核算員、倉管員、錄單員、收銀員。他們的效益工資不與某中心實體掛鉤,而是與后勤集團整體的經濟效益掛鉤,并且由后勤集團財務部統一掌握。后勤集團財務部規定,財務從業人員不得在各中心實體領取任何形式的報酬。這樣一來,就阻斷了財務人員與各中心實體的利益紐帶。后勤集團財務部強調會計人員調派制的剛性,并突出強調了人員的流動性,如果發現財務從業人員與所在中心存在利益聯盟的苗頭,立即對財務從業人員進行輪崗或撤換。較之會計委派制,會計人員調派制具有很強的威懾力,實施的效果也明顯好于會計委派制。
五、結束語
會計委派制產生于我國經濟轉型時期,對避免國有資產的流失、強化財政管理和監督、遏制社會腐敗現象、減少會計信息失真等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為一種制度,在實施過程中肯定有利有弊,我們應實事求是地認識和評價其效果。同時,也應該看到其作用的局限性,它的作用能不能持久還有待實踐的檢驗。所以,想靠會計委派制來解決所有問題是不現實的,只能說實行會計委派制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措施之一。實行會計委派制存在很多困難,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會計委派制,不僅是深化會計管理體制改革的需要,而且是探索適合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財務會計監督體制的需要。我們應該采取積極的態度,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使之進一步完善,保證會計委派制度至少在現階段能夠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和成效。會計人員調派制正是基于這樣的思維路徑演變而來,在會計委派制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進。筆者深信,會計人員調派制會比會計委派制具有更好的實際效果。
【主要參考文獻】
[1] 王守軍.高校后勤改革理論探索.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 張友昌.高校實行會計委派制問題的探討.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3).
[3] 張友昌,鐘彩紅.高校后勤二級財務機構設置——反思與借鑒.高校后勤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