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財務管理論文 > 會計基本假設適應挑戰的對策

會計基本假設適應挑戰的對策

1 知識經濟會計環境對會計基本假設的影響

1.1 對會計主體假設的影響。會計主體假設的產生是為了明確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但在知識經濟時代,網絡經濟使得企業經濟活動網絡化,從而出現網絡公司。由于網絡公司突破了空間概念,處于虛擬的媒體空間中,主體可以借助計算機網絡迅速分合,從而導致外延不斷變化,結構和功能極不穩定。因此,網絡公司這個網絡經濟時代的會計主體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將給現有的會計核算、管理以及風險的控制,帶來巨大挑戰。

1.2 對持續經營假設的影響。持續經營假設是指在正常情況下,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將會長期地按照既定的目標以現時的形式持續不斷地經營下去,直到實現會計主體的目標或完成受托責任為止。事實上,這一假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一個企業不論其規模大小,總是一個“有限生命”的組織,一旦能夠證明會計主體已無法履行其所承擔的各項義務時,本假設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事實基礎。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一些會計主體通過計算機網絡可能組成臨時聯盟體,在持續經營的辨別上難以分清,再加上企業生產、銷售、科技的廣泛聯合,“借殼經營”現象的大量涌現,企業持續經營的假設可能變得有名無實。

1.3 對會計分期假設的影響。會計分期假設是指可以將企業不斷的經營活動分割為若干個較短時期,據以結算賬目和編制會計報表,提供有關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會計信息。會計分期假設本身是對持續經營假設的一種補充,但是人為地劃分區間,并且“待攤”、“預提”費用等,必然導致客觀經濟現實與會計反映結果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背離,從而引起會計信息的部分失真。因此,會計分期假設存在著明顯的主觀性和任意性。而在知識經濟時代,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要求在網絡上進行電子聯機、實時報告,并重于將來信息的反映,而且網絡經濟具有短暫性,因此,這就打破了現有的會計分期假設。

1.4 對貨幣計量假設的影響。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要運用貨幣對企業活動進行計量,并把結果加以傳遞的一個過程。貨幣作為會計計量的尺度,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貨幣計量只是會計計量史上的一個階段,本身存在著固有的缺陷。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其局限性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來。一方面,由于產品知識含量高,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價值變動的頻率和幅度極大,一種商品很快會被另一種性能更佳、質量更好的商品所取代,加之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等,都對幣值不變假設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員工素質、組織結構、市場網絡等是很難用貨幣來確切計量的,但這些信息對信息使用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這時,非貨幣計量將得到重視,貨幣計量將趨于弱化。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會計假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其作用的正常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假設的科學性、合理性。當假設建立在合理、科學的基礎上時,它會推動本學科的發展;相反,當假設失去合理事實基礎時或者對假設所依據的事實與現實差距很大時,它便成了空中樓閣。因此,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及時地根據會計假設環境的變化適時科學地修正會計假設,已成為我國會計學科建設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2 會計基本假設應對知識經濟會計環境的對策知識經濟對會計基本假設提出了巨大挑戰,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們應做出相應的變革,使會計基本假設逐步適應環境的變化。其基本對策有:2.1 將經濟利益高度統一性作為衡量和判斷會計主體的標準。修改會計主體基本假設,使其由過去強調會計所服務的單一的、特定的組織實體擴大為新經濟時代的相對主體,使其成為一個開放性的會計主體基本假設。

2.2 在持續經營假設的前提下,同時進行多元信息披露。盡管非持續經營現象司空見慣,但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仍不能放棄持續經營假設,因為持續經營假設是企業收益計量的基本前提。離開了該前提,企業無法確認資產價值、無法確認收入和成本,無法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為解決持續經營假設下會計信息披露的問題,建議企業進行多元信息披露。即同時按照歷史成本法、現時成本法、現值法等披露在不同計量基礎下的財務信息,以滿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同時企業應披露自創無形資產的價值。

2.3 會計期間應盡可能縮短。既然借助日益強大的信息技術,我們可以無需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生成與決策相關的財務報告和報表,財務報告的披露間隔應盡可能的縮短。另外,還應通過國際間的協調,縮短各國會計期間,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2.4 建立以貨幣計量為核心的多元計量體系。首先,貨幣作為價值尺度,能夠把大多數的不同類型的資源予以量化、累加。但應擴大貨幣計量的范圍,特別是傳統會計實務所不予計量的人力資源、自創商譽、自創技術等無形資產以及衍生金融工具方面的信息,應采用合理的方法予以量化、披露。其二,會計計量手段不應僅僅局限于貨幣,而應實現多元化。應當采取更為靈活多樣的方式來反映那些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密切相關的、貨幣所不能予以計價和量化的事項。



參考文獻:

[1] 李孝林,孫芳城·會計基本理論比較[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2·

[2] 孔慶林·論基本會計假設[J]·中國農業會計,1995,(8):17·

[3] 張皓·知識經濟環境下會計假設的創新[J]·財務與會計,1999,(9):18·

[4] 崔也光·網絡時代會計的時空觀[J]·會計研究,2000,(3):24·

[5] 尤靜·知識經濟條件下的會計變革[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1,(7):22·

[6] 李心合·知識經濟與財務創新[J]·會計研究,2000,(10):16·

[7] William R S·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M]·[S·l]Pren-tice-Hall Inc,1999·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