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口益激烈的市場經濟,企業面臨著一個比以往更為復雜的競爭環境,其 特征是不確定性、動態性和復雜性加劇,于是傳統的價值鏈出現解構的趨勢。企業僅僅依靠專利、科學發明和特殊技術,在當前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生存與發 展,已經遠遠不夠。企業為了持續發展,需要保留優勢的戰略環節,將其它的環 節外包出去,從而形成圍繞用戶價值生產的價值網絡。M.Christopher C 1992 指出,在知識經濟時代,競爭優勢越來越依賴難以模仿的知識資源,體現的不再 是企業與企業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之間的激烈競爭。研究表明,技術供應 鏈作為創新生態系統價值創新網絡的一種特殊形式,不僅為核心企業知識增值提 供了可靠的網絡保證,還使知識在整個價值鏈條上實現知識創新和價值轉化來服 務于用戶。即技術供應鏈的存在與發展不只是要增加價值,更重要是要通過創造 新的價值來提高核心企業的競爭力。因此,本節將供應鏈的防同性、集成性、一 體化思想應用到以核心企業為主的“供給一需求”主體之間,通過借助學者Porter的 價值鏈理論,對技術供應鏈中核心企業參與知識流動的價值增值機理進行分析, 以便提高整個技術供應鏈的創新績效,從而實現創新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
1. 技術供應鏈和知識增值概述
1.1技術供應鏈及其核心企業 供應鏈管理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物流學,它最主要的思想是系統理論。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產業不確定性增加,使得企業間關系從線性的“單鏈” 結構轉向非線性的“網鏈”結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Harrison (2002)將供應鏈定義為:“供應鏈是一個由原材料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到最終消費者之間所有參 與者組成的戰略聯盟。國內學者認為供應鏈的概念更加注重核心企業的網鏈 關系,即以核心企業為中心的前向和后向關系網鏈,它不僅是一條聯接供應商到 用戶的物料鏈、信息鏈和資金鏈,而且是一條增值鏈,物料在供應鏈上因收購、 加工、包裝、運輸等過程所注入的信息價值、資金價值、人力價值等而實現價值 增長,給相關企業都帶來收益。從學者們對供應鏈定義可以看出,傳統的供應鏈 管理主要是通過改進和優化運營流程,通過降低運營成本來提高盈利能力。隨著 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商業界逐漸意識到知識資源在供應鏈中的重要性,認為 企業的發展應該更加關注知識創造的新價值。技術供應鏈作為一種價值創新網絡, 其相關研究開始得到普遍重視。
在創新生態系統的技術供應鏈網絡中,創新的動力來源于高校、技術研發機 構與下游企業間的供應鏈關系,與以往研究的“產學研”模式有許多不同之處,其 具有復雜性、動態性、價值增值性和可拓網絡性等特點。曹麗莉(2009)認為, 技術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結構、供應商、經銷 商、零售商、顧客等不同研發主體間通過知識轉移與擴散來實現知識集成、整合 與創新的具有價值增值功能的技術創新網絡。核心企業作為技術供應鏈中的 鏈主,承載整個供應鏈組織與防調的功能,他們憑借其核心能力決定的獨特競爭 力,有權力對上游提供知識資源的高校、科研機構和對下游關聯企業進行伙伴選 擇,挖掘供應鏈的潛力并實現知識集成優勢。在合作過程中,核心企業通過與其 他節點建立信任關系和聯盟文化,實現知識資源在整個鏈條上共享和創新,為顧 客提供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從而提高核心企業的競爭力。
1.2知識增值概述
價值鏈這個概念最初由Michael.E.Porter 在著作《競爭優勢》中提出。 他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營銷、交貨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 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都可以用一個包含基本活動和輔助環節的價值 鏈模型來表明。Peter Hines 認為,價值鏈是集成物料價值的運輸線,把 原材料和用戶也作為價值鏈的一部分「191]。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是以知識 為基礎的經濟,是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作為一種戰略性資 源,知識口益成為推動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資源增量很少、存量不多的 情況下,企業的價值創造越來越多地依賴于所掌握的知識,導致價值鏈理論的實 施轉向了知識價值增值。
關于知識增值的內涵學者們進行了相關研究,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托夫勒在《競爭論》一書中指出,土地、勞力、原料、資本等傳統資源是第一次浪潮的生 產要素,而信息和知識是第二次浪潮的核心資源,并從量增值和值增值兩個層面 對知識資源進行了分析,強調知識增值是在演進、派生、分化和擴展躍進的過程 中所呈現的增長趨勢。
Demarest 從價值鏈中價值增值的角度,將企業中 對知識管理過程進一步細分為構建知識和收錄知識,通過價值鏈來研究知識擴散 和知識傳播,類似于通過諸如設計、生產、營銷和交貨等基本活動實現價值增值 。 Edward Truth 提出,基于知識系統策略管理并利用組織的主要流程, 作為評估知識框架的各種項目已被普遍證明是非常成功的。這一方法被描述為“知 識價值管理。Yonglong Chen C 2004)運用了戰略、過程來建立價值鏈模型, 但忽視了知識通過商業應用實現價值增值的過程。在國內,一些學者從圖書 館學的視角來探索知識交流的內在機制和工作原理,指出掌握知識演變、流動、 轉化的基本規律,有利于分析知識增值機理。遲曉英,宜田良從價值鏈、 價值點和價值網三種觀點對知識增值進行了界定,但缺乏對企業知識的價值增值 途徑進行分析。熊學兵(2009)在分析企業知識管理系統性的基礎上,構建 基于價值鏈的企業知識管理系統模型,并探討了模型的運作機理。從國內外 研究的成果來看,知識增值實質上是指企業參與知識流動過程中,為了滿足顧客 的潛在需求,通過對確定的價值目標、活動過程和正確的增值活動進行管理的過 程。價值鏈理論作為一種研究知識增值的方法,已從企業內部延伸到企業外部, 并把供應商、銷售商、用戶等納入了它的范疇。基于此,本文重點以技術供應鏈 中核心企業為基本落腳點,以企業間知識流動為分析對象,從價值鏈理論的角度 來對技術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知識增值機理進行研究。
1.3技術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知識價值增值框架
知識經濟時代,產品、技術和服務越來越被看作是一種知識資源,知識型企 業在經營活動過程中主要通過圍繞知識的投入、知識的轉化、知識的創新的無限 循環來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前所述,技術供應鏈作為一種價值創新網絡, 圍繞核心企業這一主體,以滿足用戶需求為導向,將參與科技知識創新的主體(如 高校、科研機構、中介機構、供應商、分銷商、用戶等)通過價值活動聯系起來, 以實現知識市場化。在Porter價值鏈理論和Bhatt (2000知識創新圈模式的基礎 上,本文將技術供應鏈上的知識增值活動劃分為兩類:圍繞知識增值活動展 開的基本過程,如知識采集、知識積累、知識共享和知識應用四個階段;圍 繞知識增值的支撐條件和影響因素展開的輔助活動,如知識地圖、信息技術、成 員防同、聯盟文化。通過研究核心企業在知識流動過程中價值增值機理來實 現技術供應鏈協同知識創新,以獲得整個技術供應鏈的創新績效。
2.技術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知識增值機理分析
2.1技術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知識增值的基本過程分析
在技術供應鏈網絡中,核心企業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為了能夠生產出滿足 用戶需求的最終產品,需要將一些業務外包給高校、科研機構、供應商等價值主 體,委托他們進行相關的研究。在與高校、科研機構、供應商合作過程中,核心 企業知識增值主要體現在知識創新過程(如知識采集、知識積累、知識共享和知 識應用)的四個階段。
知識采集指利用數據挖掘工具將其它企業成員的知識進行捕獲,是知識創新 過程的起點。在技術供應鏈網絡中,由于成員間所處的地域、行業以及社會環境 不同,所擁有的知識資源也不同。例如,在與供應商合作過程中,核心企業從供 應商處采集來的知識往往是雜亂無章的,不便于進行知識融合,因此需要將相對 零散的知識聚集起來,形成統一的術語來表達;在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初期, 核心企業通過經常性派企業的員工去高校聽課,時刻觀視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發 動向,以期從他們那里獲取企業所需要的最新研發成果信息,并掌握相關領域的 前沿課題、發展動向,為核心企業的知識增值奠定基礎。
對于整個技術供應鏈而言,知識積累是實施知識創新的源泉,但由于成員企 業的文化存在差異,導致核心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供應商等較難形成團隊合 作精神。因此,核心企業為了能夠匯成新的知識庫,需要對知識進行實時更新, 對缺少的知識通過與其他成員建立伙伴關系來及時獲取,從而實現企業間知識的 有效流動。例如,核心企業在選擇合作伙伴過程中,發現自身知識資源不足,為 了能夠通過增加知識存量與供應商、經銷商、高校、科研機構等建立知識聯盟, 通過分析工具對采集來的零亂知識一點一滴匯集和整理,促進隱形知識(相關產 品的研發技巧、科研成果轉化信息)在成員間轉移,通過知識顯性化來實現知識 增值。
大多數資源的價值都會在使用過程中不斷貶值,而知識資源卻是例外,在使 用過程中不但不會被消耗,反而會不斷增加價值。知識共享作為知識資源增值的 主要過程之一,強調在最佳時機、最佳地點、將最合適的知識傳遞給技術供應鏈 中的成員,其對于技術供應鏈培養核心企業競爭能力的貢獻在于它形成了一個共 享的知識平臺,能夠促進成員能力的提高,產生巨大的防同效應。例如,核心企 業在獲取需要的知識之后,通過建立一個動態鏈接目錄對科技知識進行歸類,在 整個技術供應鏈網絡中樹立知識共享的意識來鼓勵知識在高校、科研機構、供應 商等主體間交流,從而實現核心企業的價值增值。
知識應用是知識創新過程最重要的一個階段,是一個復雜的組織過程和商業 過程。在技術供應鏈網絡中,知識創新的本質在于將創造出的新知識進行應用, 通過產生新知識來提升技術供應鏈核心企業的競爭優勢。研究表明,科技知識水 平應用的高低在于技術供應鏈成員間的認知能力與理解能力。例如,核心企業和 用戶合作期間,通過建立客戶關系管理來了解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生產,進而實 現知識增值;而在與高校、科研機構、中介機構等聯盟過程中,為了能夠得到他 們的支持,通過邀請高校和科研機機構的科技人員進駐企業參與技術的研發,了 解用戶的潛在需求,增強知識的應用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核心企業的競爭力。
2.2技術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知識增值的輔助活動分析
技術供應鏈作為多階網鏈式結構,核心企業知識增值活動是嵌入在整個網絡 之中的,其行為受到基礎設施、信息技術、網絡規則和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因此, 對這些因素的作用進行有效分析,成為技術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知識增值的重要內容。
知識地圖是在語義和知識層面上描述知識的模型。作為一種分析工具,其目 的在于用一種直觀的方式來進行知識的快速檢索,從而實現知識資源的共享和重 復利用。在技術供應鏈網絡中,核心企業通過分析知識的現狀來展示可以利用的 知識資源,發現需要填補的知識空白,并把獲取的零散知識聚集起來,以統一的 術語和形象化的概念達成知識共享的目的。例如,青島海信集團與西安交通大學 合作過程中,青島海信集團利用知識地圖的導航功能來識別高校、科研機構等不 同節點企業間的知識(特別是隱性知識),并將企業需要的各種知識制作成地圖, 以便西交大能夠配合進行合作創新,這種“利益捆綁、分工防作”的合作模式不僅 產生了一批高新技術成果,而且有利于實現核心企業的價值增值。
知識傳播與共享是技術供應鏈中知識價值增值的核心,企業間的知識共享應 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基礎上,內容以顯性知識為主,注重組織知識的擴散和傳 播。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式是通過信息技術在知識流動過程中建立知識網絡。 其中,企業項目庫、文件管理系統、流程管理工具等的建設都是很好的例子。在 技術供應鏈網絡中,核心企業項目庫指核心企業通與高校、科研機構、中介機構 等建立創新網絡,通過知識分析工具將它們的知識源聯系起來,并將網絡中常用 術語和專業方面的知識,通過網頁作為載體與大學、科研機構進行顯性知識或隱 性知識轉化,使技術供應鏈中的成員迅速便捷地獲取有用的前沿知識,降低創新 成本,實現知識創新的績效,進而提高核心企業的競爭優勢。
協同是復雜系統中各組成要素之間、各子系統之間在操作運行過程中的合 作、協調和同步,在宏觀上防同表現為整個系統的有序化。在商業領域里,}辦同 指兩個或多個部分聯合起來的整體效益大于各獨立組成部分總和的效應,當然在技術供應鏈價值網絡中也不例外。這要求各個節點企業 跨越界限,在一起并行防同工作,并及時收集合作企業及顧客、特別是關鍵用戶 的反饋信息,進行分析研究。技術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為了激活其他成員企業的隱 性資產,通過建立信任關系,有效地彌補了自身知識的不足,克服了知識供應主 體與知識使用主體之間存在的知識缺口,實質是產生了更大的防同效應。例如, 核心企業讓供應商、高校、科研機構參與到新產品的開發中來,充分利用他們的 專業力量、科研開發能力和先進試驗設施,不斷進行知識傳遞、知識消化、知識 轉移和實現知識共享來形成穩定的網絡合作關系,創造用戶未知的需求和價值, 實現核心企業的價值創造。
從知識創新的過程來說,聯盟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企業文化是消除研發企 業之間知識轉移于共享風險的前提。為了避免知識聯盟中由于文化差異有導致的 矛盾與糾紛,需要努力促成企業間文化融合,即各種文化相互溝通、相互合作。 在技術供應鏈網絡中,知識特別是隱性知識的轉移和共享,只有在寬松和諧、相 互尊重的文化環境里,企業間才會坦率交流經驗、相互學習。因此,在核心企業 參與知識流動過程中,可以通過和供應商、高校、科研院所等企業建立尊重知識、 鼓勵知識共享的聯盟文化,讓彼此意識到合作創新的重要性來實現知識創新,從 而提升核心企業的價值增值。
隨著Internet的迅猛發展,市場的不斷成熟,世界經濟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 供應鏈的組織結構越來越建立在數據、信息和知識的基礎上,價值鏈理論研究已 經由企業內部轉向了企業外部。知識經濟中,知識作為技術供應鏈競爭優勢的戰 略資源,已經開始引起商業界的關注。研究表明,技術供應鏈成員僅依靠自身的 知識創新能力在競爭中獲得優勢越來越困難,只有那些能夠不斷完善其組織結構, 防同和利用技術供應鏈伙伴關系開展合作創新的企業才能更好地適應現代市場環 境。本文根據技術供應鏈動態、跨組織及網絡化的特點,從價值鏈的視角來分析 技術供應鏈核心企業知識增值機理,指出通過在成員間建立知識共享、知識創新 的聯盟文化和信任機制可以促進知識增值,有利于提高技術供應鏈核心企業的競 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