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略成本管理有三大要素:價值鏈分析、戰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動因分析。它們同時也是在戰略管理的分析框架中與成本因素緊密相關的三個基本分析工具。
戰略成本管理分析法(一)價值鏈
每一種最終產品從其最初的原材料投入直至到達最終消費者手中,中間要經過無數個相互聯系的作業環節,這些作業環節既是一種產品的生產過程,同時又是一種價值形成和增值的過程,從而形成價值鏈(Value—chain)。 價值鏈分析具體又可分為行業價值鏈分析、企業價值鏈分析和競爭對手價值鏈分析。通過對行業價值鏈的分析,我們了解企業在行業中的位置和行業的現狀與前景;通過對自身價值鏈的分析,消除不增值因素,我們可以在不影響競爭力的前提下降低成本;通過對競爭對手價值鏈分析,則可以知己知彼,洞察全局,并由此形成企業成本管理的各種戰略。
戰略成本管理分析法(二) 戰略定位。戰略定位就是指企業如何選擇競爭手段,并與對手抗衡。企業首先要對自己所處的內外部環境進行詳細地調查分析;然后確定企業所應進入的行業,所適合立足的市場以及所需開發的產品;最后確定以何種戰略來保證企業在所選擇的行業、市場和產品中站穩腳跟,擊敗對手,獲取行業平均水平以上的利潤。舉例來說明,比如成本領先戰略,這是諸戰略中最為明確的一種。在這種戰略指導下,企業的目標是要成為其產業中的低成本生產(服務)廠商,也就是在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功能、質量差別不大的條件下,努力降低成本來取得競爭優勢。如果企業能夠創造和維持全面的成本領先地位。那它只要將價格控制在產業平均或接近平均的水平,就能獲取優于平均水平的經營業績。在與對手相當或相對較低的價位上,成本領先者的低成本優勢將轉化為高收益。而差異領先戰略要求企業就客戶廣泛重視的一些方面在產業內獨樹一幟,或在成本差距難以進一步擴大的情況下,生產比競爭對手功能更強、質量更優、服務更好的產品以顯示經營差異。當然,這種差異應是買方所希望的或樂意接受的。如能獲得差異領先的地位,就可以得到價格溢價的報酬,或在一定的價格下出售更多的產品,或在周期性、季節性市場萎縮期間獲得諸如買方忠誠等相應的利益。差異領先戰略的邏輯要求企業選擇那些有利于競爭的并能使自己的經營獨具特色的性質,重在創新。除了這些,其他常見的戰略定位有目標集聚戰略、生命周期戰略和整合戰略等等。
戰略成本管理分析法(三) 成本動因。成本動因是指引起產品成本發生的推動力和原因。戰略成本動因主要是站在戰略成本管理的角度,研究對企業的成本結構和成本行為產生長期影響的成本驅動因素。開創了企業競爭戰略理論的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將這些因素歸納為十個方面,即規模經濟、學習曲線、生產能力、利用形式、聯系、相互關系、聯合、選擇時機、自主政策、地理位置和政體因素。有學者進一步將戰略成本動因劃分為結構性成本動因和執行性成本動因兩類。結構性成本控制的案例如美國西南航空公司為了應對激烈的競爭,將其服務定位在特定航線而非全面航線的短途飛行,避免從事大型機場業務,采取取消用餐、定座等特殊服務,以及設立自動售票系統等措施來降低成本。結果其每日發出的眾多航班與低廉的價格吸引了眾多的短程旅行者,最終成本領先優勢得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