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經濟不景氣和市場競爭加劇的環境下,壓縮成本受到企業管理者的重視。可是最近接觸的一家企業卻不愿意通過技術創新壓縮成本,是什么原因呢?
經過了解,這家企業其實非常重視成本控制,現在的企業財務管理體系學習邯鋼的經驗,采用成本倒推方法嚴格控制,剛開始這個方法非常有作用,為企業帶來了明顯的效果,可是最近幾年,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有其他浪費的現象出現。深入調查之后,原來由于公司采用的是目標責任制,對分廠的考核指標是當期的目標利潤,主要是生產量,價格和分攤的成本由總廠財務部核算后分攤到各分廠。分廠的考核標準是利潤持平,也就是生產任務量乘以模擬價格與各項分攤的成本、費用相等時,發放分廠的工資總額。這部分工資總額包括了所有員工的工資。工資的標準是,工人計件,核算每個工序多少錢進行核算。工資總額中僅有少數余留給分廠自己支配。這部分預留,工廠的招待費、科研費、培訓費等等都從這里面出。此外,公司的固定資產投資的政策是,總廠決定后,分廠和總廠各出一般資金進行固定資產投資或者技改。由于分廠本身是沒有錢的,因此這部分資金由總廠先墊付,然后由分廠向總廠借貸形式償還,每年根據借貸金額歸還利息并且增加折舊費用。這樣無形中增加了分廠的負擔,因此分廠不愿意進行投資。由此工廠里面我們發現有很多機器是超負荷運轉。另外,如果分廠進行技術改進而降低了成本,總廠會根據降低的成本相應減少成本增加利潤額,以后并按照新的成本進行核算,因此,分廠不愿意降低成本,因為那樣無形中是給自己增加了負擔,吃力不討好。
通過這個案例,成本控制體系不僅僅是企業財務管理體系,它需要從一個管理體系、多個角度考慮,否則就容易產生頭疼醫頭的現象,不但控制不了成本,反而加大企業的隱性成本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