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會計論文 >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下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分析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下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分析


摘要:經濟全球化和資本市場國際化發展趨勢,客觀上要求建立一種與之相適應且能夠提供一套國際公認、真實可靠、可比性強的會計信息制度,以降低交易成本風險,因此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具有不可逆轉性。本文將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劃分為三個階段,并對各個時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會計準則的每次改進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但同時也留下了新的空間,僅僅依靠會計準則的修訂和完善以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是不現實的。
關鍵詞:盈余管理行為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 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行為是當前國內外經濟學和會計學廣泛研究的重要內容。Schipper認為盈余管理行為是指為了獲取某種私人利益,而有目的干預對外財務報告過程。Healy & Wahlen認為當管理者為了尋求誤導那些以公司業績為基礎的相關利益人的決策或者影響那些有賴于會計報告數字的契約的后果,而在編制財務報告時實施職業判斷和通過規劃公司交易以變更財務報告時,盈余管理行為就產生了。本文認為盈余管理行為有別于盈余操縱,即管理層為使得企業的賬面盈余達到預期水平而采取的會計手段,包括在會計選擇中使用個人判斷和觀點,及各種實際努力行動(寧亞平,2004);也不同于企業管理層及其財務人員違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做假賬、編制虛假財務報表的會計造假行為,而是企業管理當局在會計準則允許范圍內,有目的、主動采取多種手段對盈余信息加以調整、控制,進而誤導、影響利益相關人的決策行為。
  一、“97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下的盈余管理行為分析
  為進一步規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滿足證券市場監管需求,促進與國際會計慣例協調,提高會計信息質量,1997-2000年間,財政部相繼頒發了《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債務重組》等10項具體會計準則。根據本文研究階段劃分,將此10項具體準則簡稱為“97會計準則”。為便于研究說明,下面僅對部分準則進行深入分析論證。
  (一)關聯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準則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1996年瓊民源事件催生了我國首項具體會計準則——關聯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準則,較之國際會計準則NO.24,二者的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在關聯方界定上,我國會計準則中的關聯方包含了合營企業,但未將受主要投資者個人、關鍵管理人員或與其關系密切的家庭成員重大影響的其他企業納入關聯方范圍;同樣在涉及對同受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兩方或多方之間的關聯方界定問題上,未將同受一個人重大影響的兩方或多方之間的關系視為關聯方。二是在關聯方交易披露上,我國準則未對具體定價方法做出相應的規定,而國際會計準則明確了不受控可比價格法、轉售價格法和成本加成法三種具體定價方法。
  從實踐來看,由于我國《公司法》、《會計法》及證券監管部門規章與該準則在關聯方關系等方面認定存在差異,上市公司普遍采取主體上市方式,加之其信息披露的不及時、不充分和虛假性,抑制了準則的執行效果。據統計,2001年有73.18%的上市公司與其控股母公司發生了關聯交易,2002年這一比例雖有下降,但仍高達65.84%,上市公司與其控股母公司關聯交易金額在總交易金額中的比重超過70%。從總體來看,T族(ST、PT)公司通過關聯交易剝離不良資產、盈利能力差的資產,其手法也是靈活多樣、層出不窮,其中資產置換是主要方式,購買資產、股權投資、轉讓股權、采購銷售及資產贈予等方式在個別年份表現較為突出。
  (二)債務重組準則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響的統計分析
  1998年的債務重組準則主要借鑒了美國FASB發布的第15號(1977)、114號(1993)以及修訂后的第5號和第15號財務會計準則,二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概念提法表述、債務重組確認條件及重組過程中相關費用處理三個方面。上市公司1999年年報顯示,全年共有46家企業或以資抵債、承債式資產轉讓、大股東或關聯方債務豁免等方式進行了債務重組,在獲得債務重組利得排名前10位中,有6家為T族公司,且債務重組收益均達到或超過了利潤總額,其中ST中華獲得債務重組收益最高,超過了3.66億元,ST石勸業債務重組收益占利潤總額比超過了百分之一千,從而徹底擺脫了淪為PT公司的命運。由此可見,債務重組準則在一定程度上成為ST公司用于改善當期業績的重要手段。
  二、2001年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動機分析
  進入21世紀,為適應新形勢下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財政部對原有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易等6項具體準則進行了修訂,并頒發了固定資產等6項具體準則,至此我國具體會計準則累計達到了16項。
  (一)基于配股動機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分析
  1999年證監會對原有配股政策作了進一步的修訂,出臺了《關于上市公司配股工作問題的通知》(證監發[1999]12號),規定上市公司配股需滿足最近3個會計年度凈資產平均收益率不得低于6%-10%不等,其中對屬于農業、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高科技等國家重點支持的行業的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可以略低,但不得低于9%。根據Wind數據庫中上市公司在2001-2005年間發布的配股資格獲準公告,統計發現,在此期間前述五大行業共有84家公司獲得了配股資格,其中49家企業于2001年獲得證監會配股批準。通過跟蹤上市公司1999-2001年(即近3年)相關重大事項公告信息,進一步發現有32家企業在此期間大肆利用了資產重組、關聯交易、債權債務、擔保事項、托管經營等重大事項,其中關聯交易事項共計41筆,占比高達84%,此外配股公司還存在計提四項減值準備、會計政策變更、無關聯方互為提供等額貸款擔保及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等行為。這表明上市公司為達到配股目的,在具體操作上更多的選擇了關聯交易行為。
  (二)基于保牌動機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分析
  2001年證監會發布了《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證監發[2001]25號),規定了上市公司被終止上市的四種情形。在2001-2005年間滬深交易所共計有41家公司獲得恢復上市資格,其中有16家公司在2001年當年就獲得了恢復上市資格,81%的公司通過資產重組,借助重大資產置換、剝離非盈利性資產、債務重組、優質資產注入等手段實現了扭虧為盈;相對于利用壞賬準備沖回、依靠政府補貼及資產轉讓來實現暫時扭虧的公司而言,這些公司當年完成的經營業績表現得尤為突出,56%的公司凈利潤都在1 000萬元以上。自2003年起半年報盈利成為主流,期間共有21家公司借此順利“歸隊”,這與2001年底發布的《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修訂)》密切相關,其規定暫停上市的公司在第一個半年報實現盈利的即可申請恢復上市,而原有規定則以第一個年報盈利為前提。因此,大多數上市公司扭虧借助了“非經常性損益”科目,即通過處置資產、轉讓股權、政府補貼、沖回所計提的減值準備或壞賬準備、資產租賃等多種手段,以期盡快實現盈利,僅有24%的公司通過資產重組、整體置換、變更主營業務等手段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增長,重獲新生外,從而淡化了對凈利潤指標的追求。T族上市公司為逃避被終止上市的厄運,可謂殫精竭慮,憑借自身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操作,一次又一次有驚無險的“勝利大逃亡”。據統計,自2001年退市標準執行以來,迄今A股退市公司總計40余家,僅占目前掛牌上市公司總數的1.8%。
  三、2006年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下的盈余管理行為分析
  2006年財政部發布了由修訂后的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組成的新準則體系,這是我國會計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意味著中國會計準則除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在資產減值損失的轉回、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等極少數問題上存在差異外,已實現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實質性趨同。
  (一)新準則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可借用空間的影響分析
  新準則擴大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可借用空間,主要表現在:
  從會計計量屬性看,公允價值的廣泛運用引起了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對上市公司借機進行盈余管理的高度關注,這基于三個方面:一是公允價值計量的“土壤”有待培育。國際上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多為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而我國市場經濟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公允價值的形成缺乏與之相應的市場運行機制。二是公允價值計量的市場環境亟需改善。三是公允價值計量的操作人員素質尚需提高。
  從具體會計處理看,一是借款費用資本化范圍擴大。由于在實務操作上,企業對借入資金多采取混合使用方式,這為管理當局在確定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借款數量的分配、借款費用的資本化等方面提供了更大的可選擇空間。二是自主研發支出階段劃分處理,極大降低了開發階段支出對企業當期利潤的沖擊,雖有利于促進企業自主創新,但問題是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耗資多、難度大、風險高,且其階段劃分難以做到涇渭分明,因而給予了企業管理當局盈余管理借用空間的可能性。三是債務重組準則回歸歷史。新債務重組準則與1998年發布的債務重組規定基本一致,規定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的,企業應按債務重組的賬面價值與實際支付對價之間的差額確認損益,同時還應確認非現金資產的處置收益。這為高負債率企業通過債務重組改善業績帶來了福音。
  同時,新準則也進一步壓縮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可借用空間,禁止企業采取后進先出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在資產減值損失轉回問題上,采取了與美國FASB相關規定一致的立場,規定一經確認則不得在以后會計期間內轉回,這有利于防止上市公司借之進行盈余管理,人為調節利潤;充分考慮了我國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多為關聯方國有企業之間合并的具體情形,規定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對價應采用權益結合法,按照控制原則,將母公司所控制的全部子公司納入財務報表的合并范圍,這使得企業管理當局無法再采取有選擇性的合并子公司財務報表以調節公司利潤。
  (二)新準則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
  1.無形資產開發支出統計分析。根據滬深兩市2007-2009年年報披露信息,剔除利潤總額指標數據不完備的樣本公司,共獲取3年中有1年以上披露開發支出信息的公司302家,其中3年中有2年以上披露開發支出信息的公司195家,連續3年披露開發支出信息的公司133家,分別占樣本總數的64.57%、44.04%。統計數據顯示,上市公司的開發支出、披露數量在此期間呈逐年上升趨勢,這除與激烈的市場競爭、科技日新月異相關外,也與新準則允許開發支出可資本化的規定密不可分:上市公司在此期間開發支出占利潤總額比重的加權平均數都在10%以上,其中2008年超過了34%;開發支出占比居前10且超過100%的上市公司由2007年的1家,到實現2008、2009年兩年全覆蓋,其中最高達到了1 167%。這表明上市公司可能通過開發支出的資本化以改善或提升當期經營業績。
  2.公允價值變動凈損益統計分析。從年報披露信息看,2007-2009年間分別有485家、565家和579家公司公告了公允價值變動凈損益,公允價值變動凈損益占稅前利潤百分比超過20%(絕對值)的公司分別有25家、89家和36家,占比分別為5.15%、15.75%和6.22%。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方式:一是加大了上市公司盈余的波動性。三年間兩市居前十的公司中罕有連續兩年公允價值變動凈損益占稅前利潤百分比超過20% 的,其中占比最高的超過了百分之一千,達到1 395%。同時,也存在冰火兩重天的情形,如2007年中國平安、新華保險公允價值變動凈額為688 500萬元、496 190萬元,而到了2008年則變動為-176 6800萬元、-789 000萬元;怡亞通、金隅股份則由2007年的-10 407萬元、38 439萬元,扶搖直上為2008年的6 707萬元、91 087萬元。二是行業分布范圍較為廣泛。既包括了銀行、保險和證券為代表的金融業,也包括了鋼鐵、醫藥、化工、航空、信息、能源、金屬等諸多領域,這反映了上市公司運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廣泛性。三是為部分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可借用空間。在占比居前十的公司中,有10家公司公允價值變動凈損益占稅前利潤超過了50%,換句話說,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為公司貢獻了50%的利潤;其中新華保險、八一鋼鐵、福建南紙、*ST漳電所占的比重超過了100%,顯然,如果沒有投資于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這四家公司將面臨巨虧。
  3.債務重組損益統計分析。2007-2009年間,滬深兩市A股共有153家公司在年報中披露了債務重組相關數據,債務重組損益共計196.30億元,其中債務重組損益為正數的占比分別為85.92%、84.31%和84.38%,債務重組凈收益超過稅前利潤總額的占比分別為35.21%、35.29%和34.38%;根據99家T族公司公布的數據,發生債務重組損益共計189.54億元,占總額的96.56%,僅有7家T族公司發生了債務重組損失。三年間,債務重組損益排名前十位的公司中,T族公司的比重為90%,獲得債務重組利得共計168.95億元,占全部債務重組損益的86.07%。就單個公司而言,2007年債務重組損益最高為當年利潤總額的36倍,2008年為29倍,2009年超過140倍。債務重組成為T族公司摘星脫帽或避免退市的一種手段。
  四、初步結論與相關建議
  綜上所述,由于我國A股上市公司特別是有國字號背景的公司,與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業、關聯法人、子公司等相關企業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聯關系,證券監管部門監管力度、法規執行不到位、缺位,及上市公司自身治理水平總體不高,加之企業管理當局與監管部門二者間存有天然的博弈行為,使得單方面借助會計準則的修訂與完善來解決或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是不現實的。因此,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還應尋求其他手段,多措并舉,諸如:推進企業整體上市、加大違規懲治力度、減少信息不對稱、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等等。J


參考文獻:
  1.曾小青,甘書敏.從債務重組核算看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J].財會月刊,2009,(2月下旬).
  2.鄧萍.淺析新會計準則對企業盈余管理空間的擴大[J].商場現代化,2007,(12上).
  3.李姝.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問題[J].南開管理評論,2000,(1).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