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內部審計應該以民營企業的效益為中心,為企業防范風險,提高效益,加強管理,解決薄弱環節等方面發揮作用。這是民營企業內審工作的價值所在,是做好企業內審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經過30余年的改革發展,我國民營企業迅速發展,已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最具生機與活力的組成部分。但是,很多民營企業都是直接從家庭企業管理模式演化而來,缺乏科學的內控管理體系,內部監督機制不健全,這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壯大,甚至導致曾有過輝煌創業史和驕人業績的民營企業在發展中逐漸衰落。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步深入,民營企業的發展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企業的經營風險越來越大,因此,從企業自我約束、自我激勵、自我發展的需要出發,建立作為現代企業管理模式重要組成部分的內部審計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是企業自我提升的需要。
一、內審是民營企業“內生需求”
內部審計,作為一種內部的監督和約束機制,存在于單位內部,它熟悉單位的經濟運行和管理狀況,易于發現經濟運行及內部管理的薄弱環節,能夠找準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及突破口。劉家義審計長曾提出,現代內部審計從本質上講是企業事業組織的“免疫系統”,是內部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內在的需要。
內部審計是企業發展中體制轉變的需要。隨著企業規模擴大,企業內部分工不斷細化,組織結構日益復雜,原有企業所有者依靠自身能力經營和管理企業的模式,已無法滿足發展的需要。民營企業從完全的家庭成員管理向家庭成員和外聘人員管理相結合,甚至完全的外聘人員管理轉變。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逐漸分離,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利益的差異,以及信息的不對稱,導致企業內部出現弄虛作假、隱瞞、欺騙、舞弊等機會主義行為,民營企業經營中的道德風險加大,使建立內部審計有了客觀依據。
內部審計是企業發展中機制轉變的需要。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諸如家族式管理現象普遍、公司治理較薄弱、偏重短期利益、缺乏長遠規劃,這些缺陷的根源就是缺乏現代企業制度的規范。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是民營企業求生存、謀發展的必然選擇,內部審計作為一種內部人約束機制,目的在于監督和協助企業管理成員有效地履行職責,為企業管理者提供管理和控制信息,促使企業改進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因此內部審計成為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重要選擇。
二、象山縣民營企業內審現狀及存在問題
截止2012年底,全縣共有規模以上的民營企業430余家,其中32家為集團公司。在32家集團公司中,設專職內審機構的有20家,共配備專職內審人員39人,尚有12家集團公司未建立獨立的內審機構,個別企業內審機構設在財務科室,財務人員和內審人員交叉,即使確立審計工作職能,內審工作也缺乏相對獨立性,對領導層的參謀助手作用有限。
調查表明,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強化經營管理水平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如宏潤集團董事會始終將內審擺在戰略高度,強化崗位職能,規定了“在董事會下設立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主要由董事成員組成”等與審計工作密切相關的六項制度,對發揮內審作用、推動內審轉型起到了關鍵作用。華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結合實際,主要開展了內部控制制度審計、財務收支審計、物資采購管理審計、審議年度財務報告等,并對預算執行情況審計、價格審計進行積極有益的探索,成效明顯。2010年度該公司“關注企業績效、注重審計成果提升、推動長效機制建設”的內部審計案例被市審計局、市內審協會評為“我為組織增加價值”優秀案例。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內審工作在開展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1.管理層對內部審計重視程度不同,存在認識上的差異。雖然我縣部分民營企業很重視內部審計,將內部審計視為自己的“左膀右臂”,但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忽視內部審計,把內部審計看成是企業管理的一種內部擺設,沒真正發揮其在管理中的作用。同時,盡管絕大多數被調查企業認為建立內部審計制度很有必要,但在工作中總無暇顧及,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企業的生產經營上,認為抓管理既費時又費力,“重生產、輕管理”的經營理念在大多企業內部已心照不宣。還有一些民營企業家自身文化程度不高,現代管理意識淡薄,尚未走出家族式管理模式,認為企業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靠的是勇氣和運氣,由于對內部審計在加強企業內部控制、防范風險、改善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認識不清或措施不到位,阻礙了內部審計工作的發展,并給企業發展造成重大損失乃至破產。
2.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不到位,審計獨立性較差。在現行民營企業內部審計管理體制中,多數是企業行政領導人領導內部審計工作,屬于自己監督自己,有的受總經理或財務總監領導等。這些審計監督很難做到獨立性和客觀性。部分企業將審計機構與財務部門合并,或在財務部門配備審計人員,或者與監察部門混合設置,有的雖然設置了獨立的審計機構,但與其他職能部門處于平行地位。造成了內審機構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得不到保障,企業內部關系不順、工作職責劃分不清、內部審計工作受阻。
3.內部審計職能定位不高,監督作用弱化。目前,多數民營企業內部審計的職能還停留在查錯、防弊上,仍然以收入、支出、費用、成本、財產清查等財務審計為主導,沒有很好地把審計范圍延伸到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沒有真正參與到對企業資源利用的經濟性和有效性進行分析、評價以及預見性的決策活動中,只是在企業內部扮演警察角色。調查表明,已開展內部審計工作的民營企業中,財務收支審計仍為主要業務,占到38%,而內部控制審計僅占16%。
4.內審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缺乏復合型人才。我縣民營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素質整體偏低,本科及以上學歷從業人員僅占所有審計人員比例的35%,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或副高以上高級審計人員更是鳳毛麟角。同時,全縣還有不少審計從業人員,僅掌握審計、財會等方面業務知識,對政策、法規、科技以及所在行業的基本業務知識和現代經營管理方面知識知之甚少,很難適應現代企業管理的需要,進而影響內部審計作用的發揮。
三、強化內審必須“對癥下藥”
內部審計應該以企業的效益為中心,從企業的最高利益出發,圍繞企業的發展目標,在為企業防范風險,提高效益,加強管理,解決薄弱環節等方面發揮作用。這是企業內審工作的價值所在,是做好企業內審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1.要切實提高對審計工作的認識。提高民營企業領導者對內部審計工作的認識,是加強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要保證。企業領導干部的思想要實現“要我審”到“我要審”的轉變,實現由被動地接受審計人員的審計到主動請審計人員審計的轉變。要宣傳內部審計的重要性和作用,讓更多的民營企業重視內部審計,提高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的地位。要經常性地舉辦各種交流會,邀請在內審方面取得明顯成效的民營企業介紹成功經驗,以事實來推動民營企業內部審計發展。
2.要合理設置內部審計組織機構。根據我縣民營企業內部審計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以下兩種模式可以參照:一是對于規模較大的民營企業,例如實力型以上的工業企業,一級資質以上的建筑企業,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審計委員會制度,建立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配備專職的內部審計人員。二是對于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例如潛力型以下工業企業、二級資質及以下建筑企業,應設立內部審計主管,配備專兼職的內部審計人員,開展審計監督,也可委托有資質的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有償服務。
3.要準確定位內部審計職能。充分利用置身于企業內部,對企業情況熟、信息靈,可以經常性地開展審計工作的優勢,把工作重點切實轉移到幫助企業實現經營、管理目標上。要加強風險管理,改變審計觀念,凡有利于加強企業科學管理,合理運用資源,防范企業風險,提高經濟效益,促進企業發展的相關問題和事項,都應作為內部審計的工作范疇,并將審計內容拓展到企業財務收支審計、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價、經濟效益審計、風險審計、經濟責任審計以及環境審計等方面。
4.要培養和吸納內部審計人才。民營企業應重視多渠道地選拔審計人員,突出多學科、高智能的特點,不斷優化內部審計的專業配置,提高審計人員素質。要進一步加強對內部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培訓,不斷完善內審人員的后續教育辦法,結合當前內部審計的發展趨勢,不斷改進教學內容。要繼續抓好內部審計行業小組業務交流活動,使其真正成為內部審計組織自我服務、自我提高的重要交流平臺,讓會員單位共享內部審計的最新成果。
作者:歐世意 單位:象山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