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略顯陌生的“中國面孔”轉身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Dr. Chen ”,他在國際會計組織任職20余年的經歷,印證著中國會計職業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提速,也凸顯了中國會計職業在世界會計職業地位的崛起……
2014年春節后,一封來自英國倫敦的信件漂洋過海,落在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秘書長陳毓圭的辦公桌上。
這是一封來自 《國際會計公報》的賀信,祝賀他入選“世界會計最具影響力50人”:他持續推動中國會計師事務所的成長,走向國際;他發起成立中國會計師事務所品牌建設工作組,標志著事務所實現品牌國際化的雄心。
寥寥幾句,表達了陳毓圭入選“世界會計最具影響力50人”的理由,也反映了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做強做大“走出去”的成果,更印證了中國已躋身國際會計界重要成員的事實。
從“觀察員”到“活躍成員”
如果從擔任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國際研究員算起,陳毓圭至今已在國際會計組織任職20余年。
從略顯陌生的“中國面孔”轉身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Dr. Chen ”,他在國際會計組織任職20余年的經歷,印證著中國會計職業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提速,也凸顯了中國會計職業在世界會計職業地位的崛起……
1996年夏天,一位謙和友善的年輕人出現在FASB理事會會場。“哪些議題適合中國?哪些觀點對中國會計職業的發展有參考價值?”彼時,作為國際會計新成員的代表,他扮演著“信息接收”和“信息傳遞”的角色。
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后的1998年夏天,陳毓圭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參加聯合國國際會計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ISAR)的工作。
“我們不僅要研究亞洲金融危機的本質,還要研究會計審計職業應該從中吸取哪些教訓。”陳毓圭在會上提出倡議。
這次在日內瓦發出的“中國聲音”,引起與會者的熱烈響應。針對這一議題,聯合國立項研究,并得出結論:會計的預警功能、審計對風險的識別功能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由于各國的會計標準不統一,同樣的無形資產,同樣的金融工具,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處理。
隨后,聯合國發表題為《會計的作用:應從亞洲金融危機吸取的教訓》研究報告,這一報告對全球認識會計對反映信用風險、提高信息質量方面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成為國際會計標準建設的巨大推動力。
“今天,公允價值計量已全面用于金融工具和資產負債表主要項目。”陳毓圭坦言,能夠代表中國為推動全球會計職業的發展貢獻一己之力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伴隨著中國會計職業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和中國會計審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中國逐漸成為國際會計職業組織中的“活躍成員”,成為值得其他國家參考借鑒的經驗“分享者”。
在對重要提案的前期討論中,國際會計組織越來越看重來自中國的意見與態度,看重來自中國的“重要一票”。在繁忙工作的同時,參加國際會計組織電話會議、對國際議題反饋“中國的聲音”,也成為陳毓圭工作中日程的一部分。
為會計職業發展“代言”
能夠代表中國會計界在國際會計組織發言,既是一份榮譽也是一份責任。
“如何才能讓你的提議引起世界會計行業的關注?如何提出高質量的建議與意見?”在陳毓圭看來,首先要站在負責任大國的立場與高度。
“早些年,發表意見時考慮最多的是這個政策選項是否適合中國,那時,我們對國際會計議題認識還不夠多;今天,不僅要站在中國的角度,同時要站在是否符合國際會計職業發展趨勢、全球經濟金融穩定和可持續性的立場去考慮。”陳毓圭說,這才是一個會計大國應有的立場。
陳毓圭認為,發出“中國聲音”,一要熟悉國際經濟規律,尊重規律,不說外行話,不說狹隘的話;二要加強對中國會計問題的國際關聯性研究,不把自己國內應當解決的問題帶到國際上;三要研究國際組織的文件、指南、政策在中國“落地生根”的問題,既不排斥也不生搬硬套,讓國際先進經驗“接地氣”。
在2012年的兩岸四地會計師行業交流研討會上,陳毓圭發表《關于國際會計執業標準本地化問題的思考》的演講,引起與會者的共鳴,并隨后在國際會計界獲得積極回應。
他以中國會計執業標準國際化的實踐為例,探索如何將國際會計執業標準這一“舶來品” 進行“本地化”,進而轉化成中國會計師能夠理解并付諸實踐的行為。
事實上,由于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會計師對一些國際會計準則的理解大不同。譬如,“Would”對會計師的責任的要求是什么,是在通常情況下需要做,還是可做可不做?理解上的混亂,可能會導致國際會計執業標準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執行時的偏差。
國際審計準則理事會主席施爾德對此頗有感觸,并對中注協在幫助從業人員理解職業判斷和職業懷疑精神等關鍵方面作出的努力予以肯定。此外,IFRS基金會主席普拉達、ACCA執行總裁白容、BDO國際執行總裁洛克爾等19位境外會計職業組織和國際會計公司領導人對其觀點予以積極回應。
當一個提案和主張不僅僅代表一國、一地的經驗,而是反映出大家共同的困惑時,它必定會給國際會計職業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國際會計職業版圖的中國角色
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面孔”頻頻出現在國際會計舞臺,中注協派出和推薦在國際和區域性會計職業組織擔任代表達7人,中國已成為國際會計職業組織的重要成員。世界銀行研究報告評價:中注協具備了會計職業組織所需要的所有核心要求。
“這得益于中國會計審計標準的國際化、中國事務所日漸成為有國際影響的會計公司、事務所服務中國經濟走出去的豐碩成果。”陳毓圭說,今后,一方面要進一步提高會計行業的職業化水平,保持職業自強、職業自信、職業自尊、職業自律;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品牌建設能力,以品牌整合事務所業務、制度、人才建設成果。
任職國際會計組織20余年,陳毓圭總結出幾點對會計職業發展的基本認識與心得體會。
首先,對外開放、國際經濟合作、參加國際組織的工作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中國會計行業發展的動力,這已經被中國會計行業的實踐所證明。陳毓圭說,“通過對外開放,我們找到了差距和機遇;通過對外交流,我們學到了經驗與借鑒,這些都是推動內部改革的動力。”
其次,會計職業是高度國際化的職業。會計信息是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在一個國家內搞經濟需要會計信息口徑的國際統一,在全球經濟范圍內要求會計信息口徑的國際統一。要在這樣的背景下來理解中國會計職業的國際化要求。
第三,中國會計職業應當堅持國際趨同的方向。中國會計準則、審計準則、職業道德守則相繼實現了國際化,與國際標準保持動態的、持續的趨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這個方向應當堅持。
鏈接
他的國際“足跡”
1987年5-10月,在英國考察會計職業組織和金融市場。
1996年9月-1997年8月,擔任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國際研究員。
1998年-2001年,聯合國國際會計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ISAR)中國代表。2013年,擔任ISAR第30屆年會大會副主席。
1999年-2001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前身)中國觀察員兼經濟轉型國家委員會委員。
2003年-2009年,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理事(連任兩屆),2013年再度當選。
2011年5月-2012年6月,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執行總裁遴選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