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袁國輝
有沒有制度與公司是否存在管理風險完全是兩回事。沒有制度,公司運營可以做到安然無事;制度設計極盡縝密,公司管理也可能失控。如果想讓公司制度真正發揮作用,應重點關注三個層面的問題:一是設計層面有沒有制度;二是執行層面,制度執行地細不細;三是考核層面,看制度究竟有沒有用。
制度因何而產生?
大多數企業都是由小到大成長起來的。一開始企業規模小,老板領著幾個人干,做事是沒有制度的。這時老板的話就是制度。老板今天這么說,就這么做;老板明天那么說,就那么做,怎么方便怎么來。企業小時這么做無可厚非,獨裁有時候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試著觀察一下大型的民營企業集團,創業老板都是極其強勢的。這些創業者擁有超強的個人能力,這種能力可保證創業初期凝聚人氣、快速決斷、高效運營。創業者的雄才是企業初期成功的關鍵因素,但僅依靠個人魅力卻未必能把企業做成百年老店。等到公司大了,老板即便再勞模,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憑自己的眼睛盯住業務運營的每個細節。此時要制定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制度等于成了老板目光的延升。
制度到底有何作用?
到過華為的人都會對其嚴苛的規章制度驚嘆不已。任正非的高明之處在于,他不把華為的長治久安建立在個人威望上。華為推崇制度與流程,在內控建設上苦心孤詣。
華為的制度能約束到細節,華為員工和業界對此不無“狼性”之譏。這種譏諷顯然是基于制度約束了自身,殊不知正是這種嚴格而又死板的規程減少了無數的內部摩擦和無數在其他公司需要權變的智慧。時時、事事律己律人的內控模式減少員工的無效作業,降低了華為的內部成本。
如果人的監督能及時,是不需要制度的。一旦人的監督跟不上,制度就是最有效的替補。制度到底有何好處,筆者總結了一下,主要在三個方面:
第一,預防風險,所有行為只能在既定軌道內運行。
制度就是規矩,在制度約束下再予以授權,實則為用人要疑、疑人要用。即便授權出了問題,造成了后果,損失也是在公司可承受的范圍之內。
第二,提升效率,一個尺度按照規則辦事。
如果一個公司有太多的內部協調高手,十有八九這個公司的制度建設一塌糊涂。公司內部運行最理想的狀態是A能辦成的事,B也能辦成;A辦不了事,B也辦不了。如果換一個情商高的人就能通融轉圜,這不是制度控制,而是人治。
明確了制度,辦事就看是否符合既定規則。這樣一來,一則有了清晰的判斷標準,不至于要反復試錯;再則,綱紀森嚴,不需要違心地討好巴結。
第三,降低成本,減少可有可無的控制環節。
制度越清晰的地方,越不需要人為的干預與控制。在人工智能時代,可以把約定清晰的規則交給計算機去控制。人為控制的節點越少,控制成本會降低,效率也能提升。
制度是管理經驗的總結,是集體智慧的成果。閱讀一家公司的制度文件匯編,等于在給這家公司做體檢。哪方面的制度完備、嚴謹,就意味著公司在這方面的管理成熟。反之則表明公司尚未摸索出管理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