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60年歷史的日本三洋電機公司連續虧損兩年后,于2007年2月23日在位于大阪的總部發表聲明表示,公司被指少報虧損而遭日本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 (SESC) 調查。
日本《朝日新聞》報導,三洋被懷疑于2004年3月結束的財務報告中少報虧損,并將大部分虧損作延后沖鎖,報導又指,若三洋當時如實將1900億日元虧損入賬,集團的年結亦會因此而出現虧損。消息一出,三洋股票于東京證券交易所即日收市跌21%至181日元,全日更低見163日元。
由于連年虧損,這次事件曝光不但打擊股東信心,還給三洋全球重組計劃帶來新的阻礙。
由大企業變成小利公司
三洋是國際知名的大型企業集團,其業務包括家庭電器、顯示器、手提電話、數碼相機、機械,甚至于生物制藥等多個范疇。集團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表現很好,但踏入21世紀后開始進入衰退期。分析指除了日本電子工業面對的競爭愈見激烈之外,三洋本身對科技研究不夠重視也是問題之一。分析員指他們著眼于小利,只靠替其他品牌生產產品,而同時其他國家競爭對手則以多方面的新產品迎頭趕上。而近年三洋虧損的主因是競爭激化導致銷售額減少,及平均售價下滑所致。
三洋目前所遇到的產業危機、財務危機與管治危機,不僅是個別日本企業的現象,也代表了發展到今天的眾多日系企業所存在的問題。有專家提出三洋等日系業要做的,就是將產業鏈延伸,從而與競爭對手形成抗沖。三洋在過去三年也曾試過這個改革方向,但知易行難。
2003年起的改革
據媒體報導,2003年初管理層意識到危機后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組織性改革,一方面將原來的900人總部裁減至370人; 另一方面將集團的事務部細分為300個業務單位,重視成本的業績評價制度以及新的執行董事制度,規定指明業務單元以三年為限,不能達到盈利水平者立即被裁走。同時集團引進一個名為“合同年薪”的薪酬制度,意指相關人員年薪會根據達標程度而于80% 至120% 之間浮動。此外三洋將長工制度改為三年任期制,不能達到公司目標者期滿便要離職。
本來外界對以上的改革十分看好,但2003年財務數據顯示,三洋子公司出現高達1900億日元的重大虧損。日本媒體報道指,三洋的高層知道用一年時間改革根本不夠,但也明白投資者不愿與三洋一起冒險,為了穩定投資者的信心開始造假。
而自2004年起,三洋開始削減非核心業務,并同時開始一項涉及1.4萬人的裁員計劃以縮減成本。但是裁員的成本也相當高,因很多日本員工是終身雇用制的。
2005年由于公司總裁和CEO在業務重組問題上意見不一,三洋副總栽兼CFO Yochiro Furuse 辭職。2005年3月公布的2004年度財務報告上,三洋虧損達到最高峰的11億美元。2005年上半年凈虧12億美元后,三洋宣布進一步推行改革自救措施,其中包括委任原為公司外部董事的野中知世為三洋主席兼CEO。公司還準備向高盛等發行價值約20億美元的優先股以解急。從2004年尾至2005年尾三洋的股價下跌了37%,公司一度被迫鼓勵員工自購三洋產品以減少虧損。
另外,2006年3月三洋將一家生產卡拉OK機的全資子公司 Sanyo Mavic Media的90%股權,售予一家卡拉OK機銷售商——BMB公司,作價13.5億日元。4月,同一家子公司又秘密地將光盤業務出售予光盤制造商—— Toemi Media Solutions 有限公司 ,并關閉日本電視生產線。 7月,三洋分拆了半導體業務;10月,三洋將集團旗下年產100萬臺冰箱的工廠亦轉售予中國海爾公司。2006年底集團將硬盤、液晶顯示器、DVD機及卡式錄放機業務全數脫手,其中約有30個部門的員工被裁。三洋計劃未來與其他公司連手擴大生產以降低成本,例如與海爾成立電冰箱合資公司。
過急改革換400億日元支出,售股棄管理權救亡
踏入2007年三洋更決定把發展重心放在環保產品上,并于2月向外宣稱有意出售芯片制造部門,2月27日宣布解散與中國海爾在大阪設立的三洋海爾,后來又于3月1日將鳥取三洋電機 (深圳) 有限公司的半導體激光器、發光二極管生產線停產,并停止負責公司內外人才教育事業的“三洋教育”的運作。
然而以上的改革并未能助三洋扭轉弱勢。這都要歸究于三洋于改革中動作過大,換來高達400億日元的改革支出,這使集團于2006年時幾近破產。當時高盛(Goldman Sachs)集團、大和(DAIWA)證券和三井住友(Sumitomo Mitsui)金融集團,連手以3000億日元購買能轉化成三洋普通股的優先股,并取得管理控制權。當時三家公司與三洋達成協議,在2007年3月13日之前不得將優先股轉化成普通股或轉讓給第三者。 值得慶幸的是,丑聞爆發后,高盛實時表示承諾給予三洋長期支持,而大和證券SMBC株式會社 (大和證券的分支機構) 亦公開表示,三洋會計問題的報導不會影響大和集團對三洋的支持。
三洋股價暴跌數日后,為挽回投資者的信心,集團終于2007年3月2日發表“否認做假賬”澄清聲明,指“我們不認為曾經做假,但我們還是決定接受當局的意見,自行進行修正”。
2007年三月底結束的財務報告讓失落中的人們看到一點曙光。在2007財年中三洋實現了贏利。另一個消息更加鼓舞人心:預計三洋將在2008財年中實現1220萬歐元的凈利,盡管預計營業利潤將降至2750萬歐元。這個消息使三洋股價有所回升。有媒體將這個結果歸功于高盛。高盛成為三洋頭號大股東后,接管了董事會并積極掌控公司管理。
一個月內CEO、董事長相繼辭職
三洋主席兼CEO野中知世于2007年3月19日宣布辭職。52歲的野中知世是媒體出身,在日本是個家傳戶曉的公眾人物。但她沒有太多公司高層的經驗,尤其對電子行業所知甚少。她于2002年6月起出任三洋外部董事,后來成為三洋CEO。
日本媒體報導指,當2005年4月8日三洋宣布野中知世出任首席執行官時,東京標普有分析員說 :“我不僅僅是驚奇,簡直是驚愕,我看不出這個人將如何帶領三洋重整旗鼓。”自此她與總栽井植敏雅一起致力于改組及提高公司業績。在2006年最后一季期間,三洋營業利潤比上年同期增長了三成。但2006年度的虧損仍達2056億日元。
日本媒體報道稱,在2007年3月19日召開的董事會上,野中知世就有關在財務檢查問題上,建議應盡早設立調查委員會及另外一些相關議題,遭到一心想“息事寧人” 的大股東的接連反對及否決。野中知世事后提出請辭,理由為“個人原因”。
3月28日,三洋再宣布公司董事會批準了總栽井植敏雅的辭職要求。44歲的井植敏雅于2005年開始就任三洋公司總裁一職,被外界評為“在使公司擺脫經營困境方面幾無作為”。此外其父親井植敏也將退休。井植敏曾擔任三洋公司總裁和董事長,現任公司最高顧問。隨著井植父子的退出,三洋創始人井植家族長達60年的統治時期,亦正式告終。
之后公司任命負責人事業務的副董事長佐野精一郎于今年4月1日起接任董事長一職。佐野精一郎為三洋服務了30年。他在接到任命后承認:“我沒有直接管理業務運營的經驗,但是我一直在觀察三洋業務的沉浮,并親身經歷了公司的各項業務。這些經驗會幫助我。”佐野精一郎30年的兢兢業業使其自身有不同于“空降兵”的優勢,興許也能令失落中的井植家族稍為放心。
會計師事務所屢陷丑聞
在整件事當中,值得注意的是替三洋核數的會計師事務所——中央青山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 (ChuoAoyama) (后來改名為美玲審計公司MisuzuAuditCorp)。此會計事務所于日本為第四大,在三洋事件之前,已牽涉入化妝品公司嘉娜寶財務欺詐案,當時中央青山被控通過非法操作,協助嘉娜寶高層為集團的合并損益表隱瞞一筆800億日元的巨額虧損。由于案情嚴重,日本金融廳勒令中央青山停業兩個月,是日本有史以來對大型會計師事務所懲罰最嚴重的一次。
另外,中央青山于2006年尾亦與日興證券嚴重篡改公司收入記錄一事有關,中央青山的主席奧山章雄被迫宣布辭職。令人遺憾的是奧山章雄曾出任日本注冊會計師協會主席一職,屬日本會計界的重要人物。
由于中央青山在全日本為逾600家上市公司的會計師,接二連三的丑聞令市場擔心會有更多假賬出現,所以有當地銀行家慨嘆:“我們已經存在一大堆問題,現在三洋又出了問題,這令人擔心,這一切會否像滾雪球一樣擴大成日本版的安然 (Enron)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