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框架結構
中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由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以及會計準則應用指南構成,具體包括三個層次:
(一)基本準則,在整個準則體系中起統馭使用,主要規范會計的目標、會計的基本假設和理念、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原則等,基本準則的作用是指導具體準則的制定以及實際工作,并對以后新出現的業務提供處理原則。
(二)具體準則,包括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38項準則,主要規范企業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的會計處理,為企業處理會計實務問題提供具體而統一的標準,具體準則根據基本準則制定,分為一般業務準則、特殊行業特定業務準則和報告準則三類,從而基本涵蓋了中國各類企業各類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
(三)會計準則應用指南,是針對具體準則中的難點和關鍵點所作的操作性規定,主要包括具體準則的相關各項解釋和會計科目、主要賬務處理等,為企業執行會計準則提供操作性規范。
二、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主要特征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主要特征可概括為:立足國情,與國際趨同,涵蓋廣泛,獨立實施。具體如下:
(一)立足國情,順應了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很快,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對外開放持續深入,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涵蓋了企業合并、股份支付以及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轉移、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列報等準則,對于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和資本市場發展,加強金融風險控制與監督將發揮積極作用。
修訂后的基本準則明確了財務報告的目標是滿足投資人、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決策的需要,并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著眼于切實保護投資者和公眾利益。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財務報告體系,貫徹充分披露原則,有助于提高企業透明度和提升中國企業財務報告質量,提高市場效率。
在中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涉及關聯方披露、資產減值等準則的處理,作出了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規定。
(二)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使會計信息更具相關性。對交易性金融資產和負債、投資性房地產、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所形成的資產與負債等一些特定交易或者事項,我國會計準則強調有關資產或者負債存在活躍市場并且其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情況下,允許采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這將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全面衡量企業經營業績,及時反映市場價值變動信息。但需要指出的是,公允價值應當是以能夠獲得并可靠地計量為前提,在某些情況下,難以通過“活躍市場”獲取公允價值,有時估計或驗證公允價值所需的數據無法取得,以非市場基礎確定公允價值的隨意性較大,這就會影響會計計量和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三)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實質性趨同。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充分借鑒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除了在資產減值轉回等極少數方面存在差異外,實現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實質性趨同。所謂實質性趨同,是指在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建設和國際趨同的進程中,我們沒有片面強調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形式上的一致,而是注重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原則等實質內容上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
(四)會計準則將獨立實施。我們在對會計準則、會計制度進行全面總結的基礎上,構建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奠定了會計準則在會計標準中的主導地位。這套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強化了基本準則的統馭作用,健全了具體準則的范圍,突出了應用指南的操作引導,系統、完整地規定了從確認、計量到記錄、報告的全過程問題,實現了原則性、穩定性與靈活性的統一。今后,實施會計準則的企業將不再執行相關會計制度,從而使我國企業會計標準建設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三、會計準則與公允價值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發布后,很多業內人士發現,新會計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公允價值作為會計的一種重要的計量屬性,無論中國準則還是國際準則,引入公允價值的目的都是使企業報出的財務信息更相關,更反映企業的現時價值,從而更好地服務于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歷史成本自身的局限性,使引入公允價值成為必然。我們完全支持這一理念,但我們主張在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同時,還應貫徹審慎性原則,而不能廣泛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即使是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如美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依然審慎地限制了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選擇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目前的規定也并非所有準則項目都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我國會計準則中運用公允價值,有兩個方面情況需要特別關注:
一是損益變動可能沒有現金流量作支撐。引入公允價值后,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要計入當期損益,但這時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是沒有現金流作為支撐的。換言之,即使企業損益表上增加了利潤,仍可能沒有現金流。這樣企業就有可能在沒有現金流入的情況下導致現金流出,并使其企業價值高估。也可能會出現相反或低估的情況。
二是公允價值的確定不易得到市場的驗證。當無法從活躍市場中獲取公允價值時,公允價值的計量需要依賴一些技術手段和市場參數。這些技術手段所得出的結果必須足夠可靠,支持這些技術手段的市場參數也必須較豐富和完備,作出主觀專業判斷的人員還必須具備較高素質,否則公允價值就難以可靠地計量,甚至可能導致對會計利潤和資產價值的人為操縱。
為了確保公允價值的可靠計量,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規定了如下公允價值可靠計量的標準:1.資產存在活躍市場,應當以市場中的交易價格作為公允價值;2.資產本身不存在活躍市場,但類似資產存在活躍市場的,應當以類似資產的交易價格為基礎確定公允價值;3.對于不存在同類或類似資產可比市場交易的資產,應當采用估值技術確定其公允價值。
上述關于公允價值可靠計量的規定,體現了公允價值概念的級次,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公允價值計量》工作稿中確定公允價值的相關指南是一致的,也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目前的做法基本一致。
四、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貫徹實施
建立并全面實施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是順應我國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客觀需求。為確保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順利實施,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一)草擬和發布會計準則應用指南。應用指南是中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類似于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應用指南,有助于會計準則使用者完整、準確地理解企業會計準則,確保新準則的一致運用和貫徹實施。
(二)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準則培訓。我們采用“一竿子到底”的辦法,對2007年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所有境內外上市公司及具有證券期貨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各級財政部門和有關監管部門、會計學術界的相關人員進行直接培訓,為新準則的貫徹實施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加強對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監管。財政部與中國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等監管部門建立了互動機制,發揮監管合力,提高監管效能,確保企業會計準則體系2007年在上市公司全面實施。近期我們還選擇了部分上市公司在準則正式實施前進行模擬測試,測算對企業損益和凈資產的影響,從而提出解決方案和應對措施,確保企業運用新會計準則,切實提升我國企業財務報告的質量。
(詳文見《商業會計》2007年1月上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