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求防范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是新形勢下深化會計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既要削除虛假會計信息產生的主觀原因,又要改變有助于虛假會計信息產生的客觀環境,做到預防在先,多管齊下,綜合治理。
一是盡快建立科學化、合理化、現代化的會計行為準則體系。一要與時俱進,在發展會計理論和應用會計理論的實踐中,需要從會計行為的思想現代化、會計行為方法現代化和會計行為內涵的現代化這三個方面進行研究,找到會計行為科學的理論出發點,盡量減少會計信息失真的程度;二要建立會計行為合理化的標準制度。要以理論為研究背景,提出會計行為的合法化、組織化方案,最后具體落實到對會計行為目標的確定和界定。三要完善立法體系,應盡快出臺《會計法》實施細則,提高《會計法》的可操作性。要構建完善的具體會計準則體系,制定具體的會計準則要能夠為會計信息的加工處理提供更為科學的指導,應對未來會計環境的變化有較科學的和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分析和預測,從而使會計的發展具有較好穩定性和持續性,避免未來環境不確定對會計產生過多的影響。
二是深化現代企業制度改革。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對企業產權進行明確,從而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企業產權制度及相應的企業產權監督系統,這是實現會計信息質量控制的關鍵。很多企業的財務管理混亂,是因為許多管理者未能認識到所有者財務和經營者財務的差異,使所有者與經營者經營責任不明,且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致使所有者的所有權得不到保護,同時又使經營者的經營權不能完全施展。
三是努力增強單位領導的法制意識和會計人員的素質。第一,必須組織單位領導學習會計法規,使單位領導端正指導思想,提高遵紀守法的自覺性,明確自己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的責任。第二,強化單位領導人在會計工作中的法律責任,即必須保證會計資料合法、真實、完整,并且對偽造、變造會計憑證、賬簿、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或者利用虛假的憑證、賬表進行偷稅、漏稅,損害國家、公眾利益的行為必須承擔法律責任,同時加強對《會計法》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對那些嚴重違反《會計法》使會計核算不真實的當事人、責任人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第三,加強會計行為人的素質培養,提高職能水平和服務質量,有效防范企業的主體越位。要注重會計人員的業務培訓、職業道德教育,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使會計人員在履行職責中遵紀守法,廉潔奉公,不做假賬,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財。
四是不斷完善會計監控和評價體系。一要建立以強化內部管理為中心的會計管理體系。加強內部控制、制定財務監察及內部稽核制度,減少會計信息生產者的違規機會;完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嚴格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各種財產物資、財務收支的審批、領報制,建立公開披露制度,為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奠定一個良好的會計基礎;建立總會計師制度,從組織上為發揮會計反映、控制創造條件。二要完善社會監督體系。建立和完善以注冊會計師為主體的社會監督體系,使之與政府、財政、銀行、審計、稅務、企業等經濟監督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對企業經濟活動的再確認,對會計的再監督,加大會計造假成本,以達到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目的。三要改進企業業績評價體系。企業業績評價體系應當注重過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學性,考核方案設計和業績評價指標的選擇中應加強對會計信息產生全過程的考核,避免對于結果狀態的偏愛,以正確引導會計工作的運行,保證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
五是大膽改革會計管理體制的創新。要使會計主體在企業管理的活動中確保定位,首要的任務是實施管理體制的更新和改造,企業主管會計的地位不應受到企業主體的制約,會計人員委派制度、財務總監制度及注冊會計師制度等,都是可行的方法,避免“站得住的頂不住,頂得住的站不住”現象。《會計法》強調了企業主管人員同會計人員在執業方面的關系是遵法、護法與業務執法、守法的關系,為確保會計主體獨立的法律地位提供了法律保障。要改變會計人員隸屬關系,變企業單位所有為社會所有,將會計人員全面推向市場,實行社會化管理,有效積極保護會計人員,從而逐步形成“社會招聘、工酬分離、風險執業、行業自律、政府監管、全面規范”的會計人員管理體制。
六是進一步加快會計信息化建設。要注重科技管信息思想,加強會計電算化和會計網絡建設,充實財務會計管理手段,通過建立計算機網絡技術和統一財務管理軟件管理系統,改變過去繁瑣的會計數據加工、分析基礎工作,逐步實現經濟過程中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集成和數據共享,避免在加工傳遞過程中的人為干擾,從技術上及時解決不對稱和監督缺乏、滯后問題,使會計信息的收集、加工和生成有相對統一的規范,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企業可利用網絡實現對分支機構、遠程庫存等的監控和管理,可有效克服因手工操作出現的失誤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